學術活動
本次講座將分析不同的政治理論是如何應用於分析經濟制裁的道德後果,並以此為例,展現實證研究的成果納入倫理學框架時,必要的調校與反思才能使規範的框架有效反應實證得成果,做出合理的道德判斷。
為達成本院「國際化教學研究整合」之中程發展目標,實踐我國「鼓勵國內大學與國外績優大學合作,推動雙聯學制與在台設立海外分校」高等教育發展方針,本院 陳美華院長積極尋求海外合作夥伴,並與世界名校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建立合作共識,共同籌辦「雙聯碩士學位」
李柏翰副教授曾任「法律白話文運動」總編輯,並長期致力於性少數群體人權、疾病與性權利、身心障礙者權利與酷兒理論等研究。本次演講將探討一個較少被主流國際關係理論關注的新興研究領域——酷殘國關理論。李教授將以規範性理論出發,嘗試從身心障礙者的觀點分析國際關係對於他們的政治意義。
「研究台灣問題之前,將台灣人和中國人看作同一個民族,因此宣稱應該讓中國人解放台灣;或者即使不到那種程度,宣稱為了世界革命,台灣應該接受中國統治,無論是哪種宣稱,不都是去掩蓋為了日本的國家利益,企圖將台灣賠償給中國的歪理嗎?」
日本如何看待台灣和中國的關係?而前殖民國,又是否可以在違反台灣人民的意願下,單方面地認為可以將台灣視作為對中國的戰爭賠償?
中山政治所與中研院人社中心合作,特別邀請長期專研日本殖民史的駒込武教授到高雄發表演講。駒込教授將從日本對待沖繩所抱持的大國心態作為起點,來考察日本左翼在台灣處分的問題上,同樣所具有的潛在大國心態。在這個意義上,日本若要真正擺脫帝國主義的陰影,更應站在臺灣的立場上,看待中國對臺灣的領土主張。
歡迎各位舊雨新知,關心東亞區域局勢、對臺灣史有興趣的朋友們,來與我們一起參與這場難得的學術活動。
本次演講將結合實際案例,展示ChatGPT在簡化數據分析、解釋統計概念以及提升學習效率中的應用。邀請到熟悉AI工具的講者,分享教育實務中的實用技巧與挑戰,幫助師生探索將人工智慧融入教學的創新方式,進一步反思教育與科技融合的未來方向。
制定符合自身興趣與能力的職業目標。講師的分享將激發大家的思維,幫助他們重新思考未來的方向,勇敢追求新機會。此外,參與者將獲得具體的職涯發展策略,學會如何在變化的職場環境中保持競爭力,提升自我價值
在大數據時代,如何從巨量的非結構性文字資料中萃取出有價值的資訊,以支持決策和洞見,已成為一項現代人應具備的重要技能。本次演講將介紹如何應用當前主流的深度學習模型,聚焦於自然語言處理(NLP)的兩個核心議題:命名實體識別(Named Entity Recognition, NER)與情緒分析(Sentiment Analysis)。我們將以實作教學的方式,帶領大家深入了解這些技術的應用場景與實際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