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1 |
東北亞的大國競爭與陣營對抗 |
碩士班 |
黃敦禹 |
王群洋 |
冷戰結束後,全球進入以「和平和發展」為主的全球化進程,但是如今的東北亞依然受過去二戰的歷史及冷戰權力架構的影響。朝鮮政權對核武器以及導彈的發展讓東北亞地區面臨的戰爭威脅,並且在朝鮮半島的戰爭威脅之外,還有包括中國與美國對於東北亞的地區主導權的爭奪,讓整個東北亞地區的局勢更加複雜化。面對地區嚴峻的挑戰,中國、美國、俄羅斯、朝鮮、日本以及韓國為緩解或是解決地區安全挑戰進行許多的多邊合作。
本論文檢視當美國總統川普在2016年上台後,展開了「孤立主義」和「印太戰略」的政策對東北亞造成重大的影響。隨著美國將中國列為最主要的戰略競爭對手後,美國與中國的對抗加劇,日本和韓國、朝鮮以及俄羅斯也為新局勢做出政策調整。拜登政府在2020年上台,延續川普執政時期的「印太戰略」政策,並在此基礎上加入與盟友的多邊合作,再次改變東北亞各國的關係。本論文研究除了解中國與美國在東北亞地區的大國競爭和陣營對抗外,亦為政府提供相關政策建議,以應對未來東北亞地區的變化。
關鍵字
東北亞、大國競爭、陣營對抗、印太戰略、多邊合作
|
|
2024-08-21 |
中國大陸海權發展之研究 |
碩專班 |
羅裕城 |
王群洋 |
鄧小平在1978年推行改革開放是中共建國以來最具關鍵的政策轉向,走向開放後與世界接軌,海上的經貿活動成為國家經濟富裕繁榮的主要因素。活絡的經濟帶動產能的遽升,對於外來能源需求的依賴也愈來愈大,為了保障海上運輸生命交通航道的安全,維繫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擴張海權、經略海洋、維護海洋權利是中國從傳統的陸權大國向陸海並重的國家型態發展必經的途徑。
本論文得到的結論有三點:首先,習近平在2013年掌權後的中國海權發展,對於建立強大的區域性海上力量,突破島鏈的桎梏及解決歷史性的海洋爭端展現強烈的使命感;其次,藉由「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重整海權發展的路徑,取得海外戰略據點支撐,控制利益攸關的海域,成為世界海洋強國;最後,中國的崛起與守成大國美國的牽制形成了激烈的競爭,中國對領海領土主權等核心利益的堅定態度,加劇中美之間的緊張,並影響區域的秩序,這種競爭是否會導致「修昔底德陷阱」的發生,仍需持續觀察。
關鍵字
改革開放、中國海權、修昔底德陷阱、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反介入/區域拒止
|
|
2024-07-31 |
政府信任如何影響社會運動參與? |
碩士班 |
劉哲宏 |
黃韋豪 |
這篇論文探討了社會資本下的政府信任與社會運動參與關係。研究採用實驗法,通過操縱政府信任程度來觀察其對社會運動參與意願的影響,希望可以補充台灣社會資本與社會運動參與研究的文獻缺口。研究發現,單純的情境操縱對社會運動參與的影響有限,而社會資本,尤其是工會和休閒活動參與,對社會運動參與有顯著正面影響。政治興趣也對社會運動參與表現出正面影響。研究還發現不同政黨支持者的社會運動參與傾向存在差異。然而,人口統計變數和兩岸關係態度對社會運動參與的影響不顯著。這些結果強調了影響社會運動參與的因素的多元性和複雜性,不僅包括社會資本和政治態度,還涉及個人的價值觀和經歷。
關鍵字
社會資本、社會運動、政治參與、政治信任
|
|
2024-07-30 |
高雄市低收入戶審查與承辦人的角色探討 |
碩專班 |
高韻華 |
陳宗巖 |
本研究深入探討高雄市低收入戶承辦人在審查與認定過程中的角色,著重於他們如何利用現行法規和制度來執行任務。這些承辦人是高雄市社會福利資源的守護者,是維護社會正義的第一道防線,因而他們的工作至關重要。研究採用了質性研究方法,通過深度訪談和案例分析,揭示了承辦人在實際工作中面臨的挑戰和壓力來源,包括法規要求、社會期望和個案特殊情況等。這些壓力不僅來自於制度內部,也來自於外部社會的多重期待,要求承辦人員在短時間內做出準確的決策。
研究發現,承辦人在多重壓力下需要在制度規範與實際需求之間取得平衡,這對他們的專業能力和心理素質提出了高度要求。承辦人員必須具備高度的專業知識和良好的溝通技巧,以應對來自各方的壓力和挑戰。通過綜合分析,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改進建議,旨在提升社會福利資源的分配效率和公平性,包括加強承辦人的專業培訓、完善審查流程和增加資源分配的透明度。本研究期望為政策制定者和執行者提供有價值的洞見,促使高雄市乃至台灣的社會福利制度更加完善,能夠更有效地惠及每一位需要幫助的家庭,從而提高整體社會的福祉。
關鍵字
社會福利、低收入戶、資格審查、低收承辦人、高雄市
|
|
2024-07-30 |
文化橋樑的坍塌:2018至2024年間美國孔子學院衰落的因素分析 |
碩專班 |
戴嘉慧 |
陳宗巖 |
本論文旨在分析2018至2024年間美國孔子學院衰落的主要因素,並探討該現象背後的政治、經濟與學術自由等多方面的影響。本研究透過綜合性文獻回顧與案例分析,深入解析美國各大學在面對來自國防部研究經費影響下,對於孔子學院的重新評估及其所面臨的行政負擔與報告需求。孔子學院雖被中國視為傳播語言及文化的重要橋樑,隨著中美關係的惡化及各種政策的推動,美國社會對其態度也從最初的歡迎逐漸轉變為質疑。除了政治因素外,本研究也點出孔子學院的經濟困境,《2019財政年度國家授權法案》、《2021財政年度授權法案》公布施行後,各大學在財政壓力下,即使有來自中國國家漢辦的支持,亦難以持續維持這些學院的運作。本文中亦探討孔子學院所面對之學術自由爭議,尤其是在課程和活動中可能出現的政治干預問題,以及文化意識形態差異對美國社會接受孔子學院的影響。最後,本研究結論指出,這些因素的綜合影響導致美國孔子學院的逐步關閉,並為未來類似機構的運作與合作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字
孔子學院、中美關係、學術自由、文化外交、軟實力、國家授權法案
|
|
2024-07-12 |
踏入越式洗頭—以台南、高雄店家為主的民族誌研究 |
碩士班 |
莊鵑慈 |
陳宗巖 |
本研究以從事越式洗頭的不同店家為研究對象,探討這一新興產業在台灣的快速發展過程,並分析店家之間的競爭策略和差異化。筆者在研究中發現,台灣社會面對這個新興產業時,常會帶著性化的想像,而這樣的想像是源自於台灣社會對越南女子以及身體勞動的污名想像,使得越南女子從事屬於身體勞動的越式洗頭,受到了多層次交織而成,更為深化的污名想像,這樣的污名想像體現在從事越式洗頭的店家,以越南女子作為經營者又雇用越南女子店員的店家,不僅受到台灣社會和消費者的污名想像,也會因為國籍遭受到在越式洗頭中其他店家的負面評價,被視為拖累產業的店家。有些越式洗頭店家雇用了越南女子作為店員,認為越南女子有從事這項產業的先天優勢,卻也在評價其他店家時,流露出對越南女子的污名想像;也有越式洗頭店家雇用了台灣女子作為店員,希望打造台灣風格的店家。而遭受污名想像的越南女子,作為經營者需要打造公開的服務空間,作為店員需要與客人劃清身體疆界,由此可見,在越式洗頭這個產業當中,店家之間的競爭與國籍和性別具有高度相關性。
關鍵字
越式洗頭、越式洗髮、越南婚姻移民、越南女性、汙名管理
|
|
2024-07-12 |
2024年總統大選選前民眾道德偏好探索 |
碩專班 |
楊仁傑 |
劉正山 |
本研究旨在探索道德基本原則與選民其他特質之間的關聯性。道德基本原則與選民特質存在顯著關聯。例如,重視忠誠的選民傾向支持特定政黨,而重視關懷的選民則更關注候選人的品德。此外,媒體使用習慣也影響選民的道德判斷。本研究為探索式研究,由筆者設計了一份問卷,透過網路調查的方式,收集一般民眾本身對於道德的偏好,以及對於候選人或是政治人物在道德上的看法以及是否會因此而改變投票的行為與決定。研究部分以美國知名社會心理學家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的道德心理學及道德基本原則為理論基礎,設計了包含六大道德面向(忠誠、關懷、公平、權威、聖潔、自由)和選民其他特質(媒體偏好、政黨參與、候選人評價、政黨傾向、政黨支持、投票懲罰)的問卷。問卷採用封閉式和半開放式問項,以收集可量化的數據。採用多重對應分析(Multiple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MCA)為研究方法,將結果透過溯因推理的方式來探索民眾的道德傾向與政治傾向的關聯性。
關鍵字
道德基本原則、選民特質、多重對應分析、海德特、探索式研究
|
|
2024-07-12 |
迎向再連任的挑戰:一位台南市議員的探索 |
碩專班 |
李啓維 |
劉正山 |
本論文是個從實用主義知識論出發的記錄,旨在探尋競選優勢流失的原因,並從與選民的對話中尋求突破的契機。本文亦是自我探索的記錄,探尋身為一位民意代表參與地方選舉時經驗上的盲點,讓各界能對於基層民代選舉有更多認識。選票減少對於議員本身來說是一個重大挑戰,特別是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政治環境中。本研究基於實用主義知識論視角,以個人參選經歷為基礎,與第九選區選民的看法進行對話。研究方法為訪談及訪談結果與個人經驗的對話,訪談對象包含兩位兩屆皆投票給本人的支持者及兩位在2022年連任時皆未投票給本人的選民。主題包含受訪者對選民結構、候選人本身的選舉策略與形象,以及對社會議題的觀點。透過訪談與研究者經驗之間的對話,得以探索參選者的盲點。
本研究發現台南市選區合併後,服務區域擴大導致資訊傳遞困難,選民對議員的陌生感增加。選民認為選區服務存在差異,這對議員是一大挑戰。其次,政黨因素對選民投票行為有顯著影響。選民若是對政黨認同強烈,會選擇同一政黨推派出的候選人。此外,年輕選民並非政治冷漠,對政治有一定關心度,但對傳統政治人物信任度較低。未來可以通過政見宣傳、講座等方式拉攏年輕選民。另外,本研究亦發現議員與選民之間期待存在落差,未曾預料到的因素如選區內的交通議題民眾特別重視,也對選票產生了影響,需在未來選舉中特別關注和處理。
關鍵字
選舉策略、選民結構、選票變化、台南市議員、第九選區
|
|
2024-07-02 |
創造台灣印象:分析中國初中教科書的台灣內容 |
碩專班 |
陳俊宇 |
陳至潔 |
我們經常能在各大報章媒體中,看到中國政府對台灣的各種論述,其中不外乎「兩岸同屬一中」、「兩岸是血濃於水的兄弟關係」、「台灣自古以來是中國的一部分」等等,而這些論述也確實影響了中國人民對台灣的看法,尤其是筆者實際在中國接觸當地人之後,更覺得這些涉台灣價值觀是深根在中國人民心中的。因此筆者非常好奇這些涉台觀念是如何在中國的教材中政治社會化中國國人民的。
本研究以分析中國初中的歷史科和道德與法治科中與台灣有關的涉台內容,企圖找出教材中是如何建構中國初中生對於台灣的各種印象。
根據研究結果發現,中國在這兩科目的涉台內容有以下特色:
一、涉台教材視「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為一理所當然且受所有人(含台灣)支持的觀念。
二、教材宣稱「台灣自古以來為中國不可分割一部分」所依據的資料充滿爭議。
三、教材對政權統一給予積極評價,對政權分裂給予極為負面之評價。
四、對於所謂台灣問題加以去脈絡化,並以一國兩制作為解決所謂台灣問題的唯一方案。
五、於特定章節強調兩岸的友好互動關係。
關鍵字
中國、政治社會化、中國初中歷史科、中國初中道德與法治科、台灣印象、內容分析法
|
|
2024-07-01 |
臺灣臉書新聞粉絲專頁疑美論之探討 |
碩士班 |
陳靖婷 |
陳至潔 譚躍 |
在美中競爭加劇以及台美關係良好的現況下,疑美論逐漸在社群媒體中發酵,並在美軍撤出阿富汗、烏俄戰爭、裴洛西訪台事件後,備受臉書使用者的討論。臉書新聞粉絲專頁作為民眾接收資訊的主要來源之一,貼文中對美國相關事件的描述,都可能對使用者的認知及情緒產生影響。為對存在於臉書新聞粉專中的疑美論點進行分析,本文首先以同盟理論安全困境問題對疑美論進行定義,當中包含被美國拋棄以及被美國牽連的論述。其次以框架效應理論的角度,探討美國相關事件對使用者認知及情緒的框架效應作用。本文透過情緒分析、STM主題模型分析與框架效應研究假設的驗證,深入討論阿富汗撤軍、烏俄戰爭、裴洛西訪台事件對使用者的影響,並使用國防安全研究院的民調資料進行對照比較。研究結果顯示,三個案例皆對東森新聞粉專的使用者產生負面影響,僅烏俄戰爭對三立新聞粉專的使用者產生負面影響。而民調資料的結果顯示,約近四成的台灣民眾對美國採取負面的看法。另外在STM主題模型的分析結果中,本文也發現使用者談論疑美論的相關主題,且主題偏於負面。最後在框架效應假設的驗證上,也顯現美國相關貼文與使用者情緒具有負向顯著關係,且也與疑美認知具有正向顯著關係,其中以被美國牽連的認知最為常見。
關鍵字
疑美論、同盟理論、安全困境、框架效應、情緒分析、STM主題模型
|
|
2024-03-11 |
中國與東協之競爭與合作 |
碩專班 |
簡清華 |
王群洋 |
目前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東南亞是全球最有經濟活力的地區,若將「東協」10個成員國視為單一經濟體,它是全球排名前五大的經濟體,雙方都具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中國在2013年倡議「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國家都是「東協」各成員國,對中國來說,中國與「東協」各成員國合作,可以確保海洋運輸通道的安全之外,可以透過「東協」各成員國擴大中國在亞洲地區的影響力。對於「東協」各成員國而言,中國擁有極大的市場吸引力,雙方合作可以促進東南亞地區經濟發展。因此,不論對於中國或是「東協」各成員國而言,雙方的合作交流都具有極重要的意義。
基此,本研究主要從雙方合作的經濟、社會文化及安全等三大面向切入,檢視中國與「東協」各成員國交流發展歷程中產生的關係,試圖從中解析雙方的競爭與各自的優勢,推動上面臨的問題與挑戰,作為提供臺灣政府在推動與「東協」各成員國合作發展相關政策之參考。
關鍵字
海上絲綢之路、中國與東協自貿區、中國-東協文化論壇、中文熱、非傳統安全
|
|
2024-01-22 |
上海合作組織對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之影響 |
碩士班 |
張簡毓蟬 |
王群洋 |
「上海合作組織」係成立於2001年的國際性組織,其宗旨在於成員國協力打擊「三股勢力」,致力維持所處區域的和平穩定。以地理位置而言,「上海合作組織」之核心區域─中亞地區,位於歐亞大陸中心內陸,具有重要的地緣戰略地位,且「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分布之區域與「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區域存有重疊與相似之處,本論文採地緣政治學的觀點出發,藉由探討結合「上海合作組織」與「絲綢之路經濟帶」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示範區」是否具正面成效及其風險為何?從中研析「上海合作組織」對於「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推動所產生之影響。
關鍵字
上海合作組織、絲綢之路經濟帶、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示範區、地緣政治學、中亞地區
|
|
2024-01-16 |
中國與「歐盟」在行動通訊技術與應用之競合 |
碩士班 |
林猷盛 |
王群洋 |
中國與「歐盟」在第五代行動通訊技術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在第五代通訊技術發展過程中,從全球化進入到半球化的進程,全球市場面臨與美國或中國合作之選擇。本研究分析中國與「歐盟」行動通訊技術上在全球化到半球化的過程中分別採取了何種發展策略和所面臨的問題。本研究依據從全球化轉型到半球化的國際環境,分析中國與「歐盟」在不同時期的第五代行動通訊技術與應用之競合關係,在結論中透過研究心得以提供臺灣政府和相關產業在半球化時代制定發展戰略的參考。
關鍵字
全球化、半球化、行動通訊技術、5G 、科技自主
|
|
2024-01-15 |
聯合國會員國在俄烏戰爭相關決議的立場分析 |
碩士班 |
黃敏綺 |
陳宗巖 |
聯合國大會第十一屆緊急特別會議近來針對俄烏戰爭進行了六次決議,然而各會員國之間的投票行為明顯不一致。因此,本研究從現實主義和自由主義的觀點切入,分別探討國家間戰略關係、國家地緣安全、國家政治體制以及國家經濟利益這四個層面對於聯合國會員國投票行為的影響力。本研究以量化方法中的迴歸,檢證與俄羅斯的戰略關係、與美國的戰略關係、與俄羅斯的距離遠近、民主程度,以及與俄羅斯的經濟互賴程度,這五個解釋變數和投票支持譴責與制裁俄羅斯的正負相關程度。除此之外,也透過解讀各決議的內容以更細緻地分析聯合國會員國的投票行為。研究結果顯示上述五個因素對於投票支持譴責與制裁俄羅斯與否皆有影響,但顯著度最高且最穩定的因素乃民主,其次是與美國的戰略關係,以及與俄羅斯的戰略關係。同時,還發現決議內容是影響聯合國會員國投票行為的潛在因素。本研究全面的分析,揭示了聯合國會員國在大會回應俄烏戰爭所做決策背後的複雜動態與多方考量。
關鍵字
國際組織、聯合國、大會、國家、投票行為、俄烏戰爭
|
|
2024-01-15 |
COVID-19 前後美中臺三邊關係的影響和轉變(2018-2021) |
碩專班 |
蔡政男 |
陳宗巖 |
過往,研究傳染病衝擊國際關係的文獻相當稀少。自從2020年COVID-19疫情爆發後,病毒不僅衝擊人類的健康,也正悄悄地改變國際政治。特別是在研究美中強權框架下的臺灣(中華民國),COVID-19的出現,是否影響臺灣的國際關係和內部的政治經濟發展。因為美國和中國兩大強權的勢力消長,都可能改變臺灣的現況,製造新的平衡,種種因素無論直接或間接都將影響臺海情勢的穩定與否。因此,研究COVID-19影響下的美中臺三邊關係,成為研究傳染病影響國際關係當中,國際競爭和合作的一個重要實證案例。
其中,本文透過比較COVID-19前後美中臺三邊關係的變化,來詮釋美中臺各自的戰略思考。利用質化分析政治因素,蒐集鴿派和鷹派等不同視角的文獻,進行了一般性的討論;利用量化分析經貿因素,以實證的貿易資料進行佐證。分別判斷評估出美國、中國、臺灣在政治和經貿因素下的雙邊關係。最後,綜合政治與經貿兩個因素,共同形塑出在疫情前後,美中臺在三邊關係當中的變化情形。
最後研究結果顯示,在COVID-19的影響前後比較美中臺三邊關係,得出在經貿因素方面,對於三邊關係的影響,有明顯程度的改變。但在政治因素方面,則較無法判定是否有明確影響。
關鍵字
新冠肺炎、美中關係、臺美關係、兩岸關係、貿易依存度
|
|
2024-01-05 |
Schmitt論「制憲權代表能否例常化?」──以中國政治憲法學對香港國安問題之評論為例 |
碩士班 |
陳贊元 |
楊尚儒 |
在《香港國安法》制定的過程當中,有兩位中國學者透過「制憲權代表例常化」的論述來為中國政府的作法進行辯護,這兩位學者分別是陳端洪與強世功。陳端洪與強世功認為香港的國安問題已然觸及到中國的主權問題,所以全國人大常委會得以動用其制憲權代表的身份來對香港《基本法》作出任意的解釋。此種以制憲權的論述來為《香港國安法》進行辯護的情況已被多數人所觀察,這些觀察或者研究都會指責陳端洪與強世功的說法來自於Carl Schmitt的憲法理論,並且暗指陳端洪與強世功的作法類似於Schmitt與納粹之間的合作關係。
有鑑於上述的觀察或者研究鮮少著墨於Schmitt的一手文本,更遑論由此來評價中國政治憲法學的學者們對Schmitt的使用是否適切。本文將以Schmitt的著作證明Schmitt的理論意圖除了完全不同於陳端洪以及強世功之外,更是得以藉由Schmitt的說法來反駁他們二人的言論。本文將會證明例常性的制憲權代表永遠在破壞自身憲法的統治正當性,這使得中國憲法唯一生效的只有中國共產黨的統治地位,其餘的憲法法條不過是還未被中國共產黨確認的空白條款罷了。
關鍵字
香港國安法、陳端洪、強世功、Carl Schmitt、修憲有界限說
|
|
2023-12-19 |
台灣推動轉型正義對照國外經驗的詮釋–以「政黨及其附隨組織不當取得財產處理」為例 |
碩專班 |
陳福煌 |
廖達琪 黃韋豪 |
台灣轉型正義
隨著歷史轉型的過程,同時也促使著民主的轉型,台灣政體朝向民主憲政體制的目標發展。因此轉型正義的政治工程, 2016 年 也在國家政治發展的進程中 正式 提上議程。
台灣轉型正義由民間團體的帶動下,政府實質性特別立法,確立了轉型正義的法律位階。同時,民間也有諸多的論 述、期刊、輿論出現,而其中 對於「黨產處理」這一區塊,社會各階層 皆 有不同的爭議與意見,當然也遭致不同的批判及廣泛的討論。
台灣民主轉型下的轉型正義,經由威權轉型成為真正的民主政治,以及形成國家民主化發展,是一種必然循序漸進的過程,當然其中具備各種不同的政治因素和壓力促使轉變。這種「民主的轉型」也同時帶動所謂轉型的正義。
目前執政的民主進步黨在這一個政治工程中,已經決斷而快速的訂定了實體立法條例與 法規,並付諸政策的執行,對於台灣政治權力的運作及台灣未來政黨政治的發展, 具 有重要的影響因素。其中「黨產條例」所引申的憲政問題,充斥著對憲法權威的解釋與挑戰。「轉型正義」中的「黨產條例」是否質變成為政黨的權力鬥爭?造成社會的撕裂,或是對群眾對立,當然也牽動台灣未來民主政治發展的格局,是值得去討論與觀察。
本論文亦以六個國家轉型正義的作為,比較出台灣轉型正義推動作為中,可能存在的問題,並以詮釋我國轉型正義的含意。再以德國為師,依各項因素比較黨產的處理,分析台灣實證作為上的差別,試圖從我國轉型正義與黨產處理特有的精神中,省思並提出台灣在推動「轉型正義」實證作為中,所詮釋的精神內涵。
關鍵字
黨產條例、民主轉型、威權轉型、歷史轉型、轉型正義
|
|
2023-07-26 |
中國與俄羅斯在中亞之競爭與合作(2001-2021) |
碩專班 |
郭國銓 |
王群洋 |
中亞地區位於中國與俄羅斯之間,是歐亞大陸「心臟地帶」。中國欲發展經濟,首先必需有穩定的能源供應與安全環境,中亞有著相當豐富的石油與天然氣,可補中國發展經濟所需。在安全維護上取得俄羅斯與中亞各國共識,在2001年成立「上海合作組織」,藉著聯合軍演共同打擊「三股勢力」。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為俄羅斯「向東看」轉折點,藉著在2015年主導「歐亞經濟聯盟」與中國在2013年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對接,推動在中亞之經濟發展與安全合作。
本論文採地緣政治研究理論,從經濟、能源、與反恐三個方向檢視中國大陸與俄羅斯在中亞地區之競爭與合作,在結論中提供研究心得給台灣相關單位參考。
關鍵字
心臟地帶,
克里米亞事件,
三股勢力,
向東看,
絲綢之路經濟帶,
歐亞經濟聯盟
|
|
2023-07-25 |
以羅馬尼亞初探政府穩定與法案推動之關係 |
碩士班 |
蔡閔薇 |
黃韋豪 |
一國的政府穩定度會因政府型態的不同而有所改變,而政府穩定也會間接影響不同層面的問題,而本文就法案推動情形是否表示政府穩定程度進行探討。羅馬尼亞是新興民主國家之一,由於多元政黨體系的緣故,造就了其長期面臨著政府不穩定的局面,因此本文主旨於探討羅馬尼亞三種程度的共治時期下具爭議性法案的推動情況。
而根據研究結果發現,在政府不穩定的情況下羅馬尼亞之法案推動並無削減,若無外力介入的情況,在政府甚至是國會仍能夠順利推動,並且主要來自於追求四大面向議題的推行,包括醫療體系問題、政治腐敗問題、能源交易問題以及道德思想問題。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腐敗合法化」該特定議題上執政黨及反對黨雙方不如從前的對立,反而傾向互相支持。另外,總統的立場亦是影響法案推動要素之一,就研究結果顯示,當行政及立法皆屬不同黨人士或抗議規模較大的情況下,總統傾向於表達反對意見,這不僅有助於與反對黨抗衡,同時也助長其個人聲譽。 關鍵字
法案推動,
爭議性法案,
政府穩定,
政治腐敗,
總統立場,
抗議
|
|
2023-07-03 |
海峽兩岸罪犯遣返之研究 |
碩專班 |
張富瑋 |
王群洋 |
在全球化及科技日新月異的影響下,現今國際間互動與合作更加地頻繁及便利,小從個人在跨國境上移動,大至國與國或是區域間的交流,都在全球化及科技化的趨勢下更容易地達成,同時犯罪活動亦隨著全球化及科技化而更容易向外擴張及造成更大層面的影響。
臺灣與中國大陸之間僅以一道臺灣海峽分隔,且海峽兩岸的語言、地理環境及人文民情皆相近,成為犯罪擴張及罪犯藏匿最容易的選擇。為規避此情形,海峽兩岸陸續簽訂「金門協議」及「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等2協議以防堵流竄於海峽兩岸間之不法犯行及罪犯。
「金門協議」及「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等2協議的簽署增加海峽兩岸司法互助的層面,但合作成效數據卻有逐年下滑之趨勢。為發現導致此情況之原因並試圖找出解決之方法,本文先行闡述國際間司法互助的歷史發展及應遵循的原則,其次探究海峽兩岸間對於人犯引渡方式的演變,並敘明現今海峽兩岸在執行人犯引渡及其他司法互助的程序及成效數據,再依據「相互依賴理論」來描述現今所遇到的執行困境。本文最後分別對臺灣內部、海峽兩岸及國際間提出作者之研究心得,企盼提供政府及相關權責部門做為相關政策制定及立法之參考。 關鍵字
共同打擊犯罪,
司法互助,
遣返,
金門協議,
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
|
|
2023-07-03 |
金正恩時期北韓核嚇阻策略之研究(2012-2020) |
碩專班 |
郭盟宗 |
王群洋 |
國際權力體系結構近年急劇變化,東北亞為當今國際政治複雜的地區之一。北韓發展核武所帶來之威脅日趨嚴重,金正恩接任北韓領導人以來,核問題依舊未減緩,反倒加速進行核武與各項導彈試驗,即便國際社會運用多邊與雙邊會談形式,透過經濟援助與極限施壓等方式皆未能說服北韓放棄核武,引導韓半島走向無核化並建立永久和平政策。本文以攻勢現實主義之論點,分析金正恩上任後在先軍政策的基礎上推動核武戰略、經濟改革與利用外交策略回應國際制裁。 關鍵字
攻勢現實主義,
先軍政策,
核武嚇阻,
經濟制裁,
六方會談
|
|
2023-06-26 |
社群媒體中同溫層效應對政治行為之影響 |
碩士班 |
邱富裕 |
黃韋豪 鄭安授 |
隨著web 2.0技術的廣泛應用,社群媒體的崛起已成為一股趨勢,為了更貼近選民的日常生活,各政黨紛紛投入大量資金到社群媒體上,這些挹注的資源影響著選民的政治生活與各式重大社會議題,著名的案例有2016年的英國脫歐公投、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都可觀察到社群媒體顯著的影響力。這些社群媒體所造成的現象吸引學界進行相關研究,然國內相關研究仍多半以單一社會議題作為研究場域,尚未加入政黨政治為背景,來探索社群媒體中同溫層效應如何對於公眾造成的影響。
有鑑於此,本研究將以同溫層效應為理論基礎,並以探討社群感知好友立場一致性及感知社群新聞立場一致性作為衡量指標,來觀察其對線上政治表達及線下投票所造成的影響,並使用民主滿意度作為中介變數,政黨忠誠做為干擾變數,進行相關的研究探討。
研究結果有以下發現:第一,發現同溫層效應,不僅會提升個人的民主滿意度,也會加強個人於線上政治表達與投票的意願。第二,民主滿意度僅會對線下投票行為產生中介效果,在線上政治表達不具中介角色。第三,政黨忠誠具有負向調節作用。具體而言,有政黨偏好的個人,相比起中間選民,反倒會有較低的民主滿意度、線上政治表達與投票意願。 關鍵字
同溫層效應,
社群媒體,
線上政治表達意願,
投票意願,
民主滿意度
|
|
2023-06-16 |
臺灣、南韓、越南、新加坡假新聞管制制度之比較—從儒家與自由民主之視角詮釋 |
碩士班 |
陳琪 |
黃韋豪 廖達琪 |
本研究旨在從儒家思想與自由民主價值觀的文化視角探討臺灣、南韓、越南和新加坡的假新聞管制制度。假新聞是當今社會中一個重要議題,對公共輿論、政治穩定和社會和諧皆產生深遠的影響,本研究試圖從文化視角出發為假新聞管制制度生成提供一個不同的詮釋觀點,整理假新聞管制及儒家與自由民主價值觀探討的相關文獻並歸納提出儒家與自由民主價值觀影響下假新聞管制制度設計的理論類型,利用第五波亞洲民主動態調查和自由之家自由度調查將臺灣、南韓、越南、新加坡帶入理論框架中進行比較分析,進一步解釋四個研究對象對假新聞管制制度的取向。研究結果發現,儒家思想重視群體利益和權威服從,在假新聞管制制度上傾向採以大政府取向;自由民主價值觀則重視個人利益保障,在假新聞管制制度上傾向採以小政府取向。最後在四個研究對象理論類型推導下,越南為類型I-儒家思想傳承程度弱、自由民主價值觀程度弱的國家;新加坡為類型II-儒家思想傳承程度強、自由民主價值觀程度弱的國家;南韓為類型III-儒家思想傳承程度弱、自由民主價值觀程度強的國家;最後臺灣則為類型IV-儒家思想傳承程度強、自由民主價值觀強的國家。 關鍵字
假新聞管制制度,
儒家傳統價值觀,
自由民主價值觀,
言論自由,
事實查核機構,
文化框架
|
|
2023-06-16 |
解釋政冷經熱的矛盾現象:以臺灣、加拿大的比較研究 |
碩專班 |
陳禹熙 |
黃韋豪 |
兩岸關係自一九五〇年代以來,政治互動不斷在冷與熱之間擺盪,從過去的對峙僵持及軍事衝突,到近年前總統馬英九時期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政策主張提升親密程度,以及總統蔡英文時期的「拒絕承認」九二共識政策主張下,引起中國單方關閉對話管道及不放棄武統臺灣等舉動,使兩岸關係再次陷入冰點,顯示政治衝突仍然持續從未間斷,但反觀兩岸民間經貿發展曲線卻是一路扶搖直上,完全不受政治衝突影響,其中存在的特殊性原因究竟為何?本文將在既有的理論架構內以同樣具有政治衝突與經貿往來之加拿大與中國間的發展關係作為個案比較樣本,嘗試以分析及比較結果探討導致兩岸關係在既有的政治衝突環境裡,卻能穩健發展經貿活動的成因,以及發現理論死角不能完整解釋兩岸互動關係之矛盾現象。
關鍵字
政治衝突,
經貿發展,
兩岸關係,
國際政治經濟學,
比較政治
|
|
2023-06-16 |
國人反對廢除死刑原因之探究 |
碩士班 |
沈冠儒 |
劉正山 |
儘管不斷有民間人士及團體提倡廢除死刑,政策亦自陳前總統執政以降往廢除死刑發展,但我國人民仍以反對廢除死刑占多數,施政方向和主流民意長期相左。雖然探討國人反廢死原因之研究不在少數,但多著重於威嚇、應報、犯罪相關知覺及人口學變數等特定類別之變數,而再教育、人道/人權、制度信任及其它經常被外國研究檢證之變數則少有被驗證之機會。同時,國內研究多以檢證特定類別之假設為目的設計迴歸模型;產生之迴歸分析結果雖得以檢視部分變數對死刑意向影響程度之差別,但尚缺得以較完整檢視各變數影響程度之研究。此外,儘管已有國內學者於若干年前呼籲應重視死刑替代方案並研究之,絕大多數實證研究仍僅探討於未提供替代方案時國人反廢死之原因。
本文藉由檢視國內外死刑相關實證研究,蒐集經過往研究實證或推論可能影響民眾死刑意向之變數,包含犯罪相關知覺、重刑主義、威嚇、應報、再教育、隔離、人道/人權、誤判問題、個人歸因、刑罰花費以及制度信任等,構成模型並以二元勝算對數迴歸檢視與受訪者死刑意向之關係。同時,受模型檢視之死刑意向包含未提供替代方案時反對死刑廢除、替代方案為不可假釋之無期徒刑(LWOP)時反對死刑廢除、替代方案為死緩時反對死刑廢除以及替代方案為實務上廢死(保留死刑但不予執行)時反對死刑廢除等四種情形。
研究結果指出,當未提供替代方案時,人道/人權標準偏向保守是受訪者反廢死態度最重要的原因,其餘重要原因為信任死刑之威嚇效果、應報觀念較高及重視刑罰隔離功能。當替代方案為LWOP時,受訪者反廢死態度之重要原因包含信任死刑的威嚇力、應報觀念較高及不認同刑罰再教育功能;其中以不認同刑罰再教育功能之重要程度略高。當替代方案為死緩時,受訪者反廢死態度之重要原因包含不認同刑罰再教育功能、偏向負面的犯罪相關知覺、將殺人案歸因於兇手個人及不認為死刑花費較無期徒刑低。當替代方案為保留死刑但不予執行時,人道/人權標準較偏保守、信任死刑的威嚇力、將殺人案歸因於兇手個人、不認為死刑花費較無期徒刑低及對制度的信任程度較低等,為受訪者反廢死態度之重要原因。
關鍵字
民意,
死刑,
死刑替代方案,
死緩,
無期徒刑不可假釋,
實務上廢死
|
|
2023-06-16 |
公辦與自辦市地重劃效益之比較分析-以仁武區為例 |
碩專班 |
潘建輝 |
黃韋豪 廖達琪 |
本研究目的在了解市地重劃中,公、自辦的重劃效益差異性比較。本研究首先以高雄市的公、自辦重劃為對象,並以效能性、效率性、充分性、公平性、回應性及適切性等六大政策評估效益分析,做比較研究探討。並了解高雄市在公、自辦重劃的類別,其兩者間的效益差異;再縮小研究年限(自100年起至103年期間)及區域,做公、自辦市地重劃的實例比較,選擇高雄市-仁武區公辦重劃(84期) 與自辦重劃(55期) 成果作為基本案例比較。輔以訪談方式拜訪公辦重劃(84期) 與自辦重劃(55期)二期利害關係人員,以六大政策評估指標,來比較分析公、自辦重劃之效益。
公辦84期訪談利害關係人員時,得知發展效益肯定居多,在施行後有解決公共空間的問題,及滿足民眾的需求和重劃後對社區的改善。
自辦55期針對利害關係人員做訪談,負向意見提到重劃自辦規模較小,在建設的規劃上,沒有辦法規劃大型公共設施,只能規劃最基本的土地整合。
所以綜合評比,經以六大指標政策評估比較分析,公辦重劃的效益優於自辦重劃。
關鍵字
市地重劃,
政策評估,
仁武區,
自辦,
公辦
|
|
2023-06-16 |
臺灣高中生投票意願之研究:從18歲公民權探析 |
碩專班 |
葉芸孜 |
黃韋豪 廖達琪 |
本研究旨在面對我國18歲公民權的修憲案之背景下,藉此觀察並探析高中生對於18歲公民權的認知與態度,以及其自身的政治參與為何,同時,為測試高中生對於使用投票諮詢網站作為其獲得政黨及政治人物資訊的意願與否,使用準實驗設計法來觀察該網站(iVoter)是否對其投票意願產生影響等,另一方面也利用迴歸分析嘗試驗證高中生在不同基本背景下對於18歲公民權的認知與態度、政治參與之間的影響關係,並藉由納入國內投票諮詢網站(iVoter)之使用後,來測試投票諮詢網站是否對於高中生的投票意願有所幫助,並測試使用投票諮詢網站(iVoter)對於政治參與以及投票意願間的調節效果是否存在。
研究結果顯示:整體而言,針對本研究所提出的六大假設,經由迴歸分析驗證後可發現除了高中生的「政治參與」對於「18歲公民權的認知與態度」有正向影響關係外,同時,這2大變數也對於學生的「投票意願」有正向影響關係,惟實證結果亦發現當納入學生的「基本背景」以及「導入國內投票諮詢網站(iVoter)」與前述2大變數一同帶入迴歸模型進行驗證後,除「政治參與」以及「18歲公民權的認知與態度」仍對於學生的「投票意願」最具關鍵影響力外,另2項本研究所關切的「基本背景」以及「導入國內投票諮詢網站(iVoter)之使用」對於學生的「投票意願」則不明顯具有影響力。然而,由於本研究採用立意抽樣的方式,所調查的樣本不具推論性,故所獲發現仍存在進一步檢視的空間。
關鍵字
高中生,
18歲公民權認知與態度,
政治參與,
投票諮詢網站,
投票意願
|
|
2023-06-09 |
威脅類型如何影響公民對政府的信心與對強勢領袖的支持:一個多層次的分析 |
博士班 |
路奈爾 |
陳至潔 |
在激烈的全球緊張局勢和危機中,對威脅的看法如何影響不斷下降的機構信任?公民的不安全感在多大程度上與對強有力領導的支持的令人著迷的增加有關?
在這篇論文中,我研究了威脅認知如何影響政府對強有力領導理念的信任和支持。基於政治學內外各個子領域的信任、威脅和威權主義的交叉理論,我推測公民對政府形成不同的看法取決於威脅的心理距離。也就是說,(a) 如果威脅本質上是社會性的(“遠程威脅”),他們往往會對政府形成良好的態度;然而,(b) 如果威脅本質上是針對個人的(“近端威脅”),他們往往會對政府產生不信任的態度。由於背景性社會威脅主要涉及國家生存和主權,政府無論如何都要捍衛這些威脅,而且這種威脅的存在並不完全是他們的錯,因此公民傾向於獎勵政府(通過賦予信心)。相比之下,個人威脅通常被認為是政府表現不佳的結果,公民變得更加挑剔,因此將責任歸咎於政治人物,公民傾向於懲罰政府(通過撤回信心)。然而,由於情感上不安全和受到威脅的公民將被迫尋找方法來應對和減輕他們的憤怒和焦慮,他們更有可能支持和接受非民主政治選擇和獨裁替代方案的想法。
我通過合併民主國家和獨裁國家的微觀數據和宏觀因素來實證檢驗這些論點。實證結果在不同的規範和威脅感知的替代衡量標準中都是穩健的。為了更豐富、更具體地說明不同的威脅對公民表達對政府的信任和支持強勢領導人的傾向的影響,我測試了菲律賓和台灣的比較經驗——這兩個國家受到近端和遠端威脅的後威權民主國家。當代世界。
這些發現給民主帶來了有利的消息,也帶來了不利的消息。也就是說,雖然對可能顛覆反“專制化”的鬥爭持謹慎樂觀的態度是合理的,但在比較背景下,一些個案表現出了民主倒退的初步症狀。總體而言,實證結果不僅通過強調公民對心理安全和秩序的衝動完善了流行的政治信任理論模型,而且還證明了個人主義在當前不斷容易發生危機和危機的政治格局中具有持久的(理念和實踐)吸引力。流行病。
關鍵字
專制化,
民主化,
感知到的威脅,
強有力的領導,
政府信託
|
|
2023-06-06 |
經濟、中國因素與民主支持:台灣年輕網民的調查分析(2018-2019) |
碩專班 |
陳松苹 |
劉正山 |
近年來民主政治在全球所遭遇的挑戰可說是前所未有,無論是Diamond指出的民主衰退現象,還是 Foa與Mounk提出的民主解體概念,無疑都是對民主政治的示警。然而西方學者近年的研究發現是否也出現在台灣?台灣民眾對民主是否堅信不疑?有哪些可能的因素影響著台灣民眾對民主的支持?
本研究旨在探討2018~2019年間台灣年輕網民對民主的支持是否受到經濟因素及中國因素影響,透過網路調查作為實證檢驗的資料來源,並提出假設建構絕對支持民主之模型,第一階段先以卡方檢定檢驗自變數與絕對支持民主間之相關性,第二階段再以二元勝算對數迴歸分析驗證本研究之假設,檢視各自變數是否如筆者預期地影響台灣選民對民主的絕對支持。
研究結果發現:經濟現況評價、統一後的經濟生活評價以及是否接受條件式統一,均為顯著影響台灣民眾絕對支持民主的因素,本文的發現再次確認經濟與中國因素對台灣民眾民主支持的影響力。
關鍵字
民主支持,
經濟評價,
中國因素,
民主價值,
政治世代
|
|
2023-06-01 |
以權威人格的概念探討台灣民眾對防疫政策的順服 |
碩士班 |
賴以展 |
黃韋豪 |
近年來我國施行了一系列防止疫情蔓延的政策,包括隔離檢疫、強制配戴口罩和其他具有限制性的規定。這些政策不僅為公眾的生活帶來不便,甚至侵害了公民自由和基本權利。
為什麼大部分的國人都會傾向順服於這些政策?除了對疫情的恐懼之外,本研究提出了更深層次的人格特質:權威人格傾向。具有這種人格特質的人傾向服從權威和重視集體利益。
綜合權威人格的相關研究,本研究透過網路問卷對順服於防疫政策的國人進行實證研究。本研究認為愈具有權威人格傾向的人,愈是傾向於順服政府的防疫政策。
而在1400名受訪者中,本研究發現權威人格傾向在解釋防疫政策順服方面起到積極的關鍵作用,在權威人格傾向的影響下,本研究為疫情和政策順服的文獻增加了新的發現,具體而言在探究個人防疫政策順服時,除了原有文獻所提及的因素之外,亦須將權威人格傾向的心理因素納入考量。
關鍵字
權威人格傾向,
COVID,
政策順服,
政治心理學,
政府信賴
|
|
2023-05-15 |
族群親近性、投票鄰近性和原住民族政治 |
博士班 |
丹尼爾 |
張晉赫 廖達琪 |
為了維護歷史上被剝奪權利的族群利益,現今國家的選舉制度設立特別選區以選出原住民族政治參與的代表。在台灣,立委選舉畫分出二個原住民特別選區,選出六個席位代表16 個原住民族,而服務的範圍則不分選區擴及全台各地。本文以探究族群和地理劃分因素對於原住民立委候選人產生的作用及社會共通性對於選民做投票決策時的影響。透過定量分析,顯示族群親近性和投票鄰近性在選民投票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情緒觸發常用來解釋民族中心思維及地區認同,但本文提出,與 2020 年台灣立法委員選舉南部地區的原住民立委候選人、競選團隊及地方仕紳正式訪談紀錄中表明,透過有組織的建立正式或非正式的個人社會關係連結以及親屬網絡,才是投票決策時觸發選民民族中心思維及地區認同的主要因素。
關鍵字
原住民族政治,
投票行為,
族群親近性,
投票鄰近性,
台灣
|
|
2023-03-10 |
難以平衡的蹺蹺板:台灣總統如何影響我國在美中之 間的現狀 |
碩士班 |
簡澤偉 |
陳宗巖 |
藉由跨層次研究將國際層次作為基礎,納入國內層次與總統個人層次對我國現狀進行研究。台灣總統雖然受限於美中給予的國際限制以及國內民眾對於維持國家性的現狀長期支持,無法在選舉展現出個人完整的意識形態。但仍不可忽略總統的意識形態也會進而影響台灣外交政策的選擇在美中各自的「一中」限制下,歷任總統各自認為的現狀維持與國家未來走向皆不同。在民主化後的歷任總統皆將我國帶往不同的現狀,國內民眾也會對於總統的成果在下次投票重新做出贊同延續或者否定政策的結果。
因此,本研究試圖將三個層次融合進行系統性的研究,我國歷任總統帶領我國在美中之間移動,形成難以平衡的國家現狀。
關鍵字
美中台關係,
維持現狀,
跨層次分析,
總統意識形態,
難以平衡的現狀
|
|
2023-03-08 |
美菲軍事聯盟的發展與變化 |
碩士班 |
吳奕勳 |
陳宗巖 |
本論文試圖解釋菲律賓與美國之間的聯盟政治發展關係。在此發展歷程中,菲律賓有多次離開、並再加入軍事聯盟的紀錄。
為了解釋為何身為小國的菲律賓在聯盟政治之表現,本論文採用「新古典現實主義」的觀點認為,在軍事聯盟中,決策者會面臨國家安全與國家自主權的聯盟困境,有時無法兩全,因此決策者的最終決定取決於國際結構的狀態,以及執政者自身受國內政治因素影響的判斷。
本論文將採取個案研究方法,並以過程追蹤法來進行檢驗。
關鍵字
美菲聯盟,
聯盟政治,
國家利益,
國家主權,
國家安全,
新古典現實主義,
過程追蹤法
|
|
2023-01-11 |
直轄市與縣市之村里長角色功能比較--以高雄市鳥松區大華里和南投縣草屯鎮上林里為標的 |
碩專班 |
劉嘉熙 |
廖達琪 黃韋豪 |
本研究旨在探討2010年行政院實施大型都市合併改制後,地方政府分為六個直轄市(六都)與十六個縣市,直轄市依《地方制度法》設置區公所,轄內鄉鎮市公所改制為區公所,取消象徵地方自治的立法機構–鄉鎮市民代表會,區公所成為直轄市政府之派出機關。自此直轄市之區公所失去地方自治地位,直轄市公民也失去選舉區長、區民代表之公民權力。而屬於縣市的十六縣市之鄉鎮市公所不受改制影響,仍然保有地方自治地位,其公民權力完全不受影響,如此重大地方組織變革,是否導致基層直選的村里長功能角色產生變化?
首先,本文透過文獻分析,釐清直轄市和縣市政府下之行政組織–鄉鎮市區公所之差異,一為市政府派出機關,一為自治機關。其次,比較縣市改制升格後的民選鄉鎮長改為官派區長前後與村里長關係的變化。以此來探討改制後村里長在不同制度下的角色和職能變化。
方法上,本文對相關的人士如里民、里長、鄉鎮民代表、區長、鎮長、議員等進行訪談,以探討大型都市合併改制後之村里長與鄉鎮區長間之關係變化所造成之村里長角色功能變化,加以探究分析,以此補上現有文獻之不足。
本研究認為政府行政組織制度的改變,相關從業人員之思維、個人情商人際關係(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 EQ)、角色功能可能因制度改變而隨之改變,特別是選舉產生的村里長與市長派任之區長,其職務、功能角色是否因此而隨之改變?在未發生變化的十六個縣市中,體制和人員都保持了原有的運作方式,與改制後的直轄市里長功能角色和職能相比,可以一窺制度變革的影響及利弊得失,以為未來之參考。
關鍵字
行政院,
合併改制,
直轄市,
里長,
鎮長,
區長,
區公所
|
|
2023-01-11 |
網路政治成癮者之政治態度與行為初探 |
碩專班 |
陳盈妤 |
廖達琪 黃韋豪 |
隨著網路時代的普及,筆者觀察到有許多喜歡在網路上與他人就政治議題「打筆戰」的人,這些人通常較關注政治議題,並且長時間利用網路討論政治議題與蒐集政治資訊,也就是本文所稱的「網路政治成癮者」,那麼,這些網路政治成癮者他們在實際的政治參與模式為何?是否也會願意在現實中實際參與政治?他們與也會長時間使用網路談論政治議題的網軍有何差別?對於政治效能感的部分又是如何認知?成為本研究主要的研究問題。
本研究透過立意抽樣與滾雪球方法對六位受訪者進行訪談,訪談的結果發現,網路政治成癮者大多具備相似的特質,例如學歷、政治立場、感興趣的議題等。再者,這些網路政治成癮者的政治參與程度極高,除了投票之外,遊行、掃街,甚至助選、宣講、募款,也都會參與,且網路政治成癮程度愈高者,愈會有更高層級的實際政治參與。此外,網路政治成癮者皆認為太陽花學運後開始出現大量網軍,與網軍的差別則是自願參與以及沒有利益交換。最後在政治效能感的部分則發現,網路政治成癮者在內在政治效能感有較高的感受,認為自己能夠多方蒐集政治資訊,也能夠過討論政治影響他人,然而在外在政治效能感則較為低落,對於自己的意見被政府看到或回應的機率微乎其微,但這並不影響他們持續在網路上談論政治話題。
關鍵字
網際網路,
政治效能感,
網路成癮,
政治參與,
網軍
|
|
2023-01-11 |
國會政黨臉書針對新冠肺炎「責難式」發文之比較-以 BERT 模型分析第九屆、第十屆立法院 |
碩士班 |
游騰堯 |
廖達琪 黃韋豪 |
近年新冠肺炎的肆虐,促使政府執行嚴格防疫措施,惟此舉雖然有助於抑制疫情的傳播,但其中卻也隱藏侵害基本人權的疑慮與行政擴張的風險。而在此背景之下,也衍伸出一個重要問題,即反對黨是否在國家面臨危機時,會傾向與政府合作,降低責難?還是會更為責難政府?而執政黨的國會議員又會配合施政,不加責難嗎?第二,在疫情時期,當疫情走向「嚴峻」或「趨緩」時,國會議員(尤以反對黨)對政府的責 難是否會隨疫情的嚴峻或趨緩而有增加或減少?基於上述的疑問,本文將以聚旗效應(Rally ‘round the flag effect) 與民主韌性(Democratic Resilience) 作為理論基礎。並以第九屆與第十屆立法委員的臉書貼文為分析資料,透過Keras介面下的BERT模型,進行情緒分析(Sentiment Analysis),藉此比較非疫情時期與疫情時期立法委員對政府的責難變化。並於最後使用迴歸分析來檢證政黨是否為預測責難性的重要因素,以及不同獨立變數與責難性之間的影響。
研究發現,執政黨能更符合本文所欲探討的疫情下聚旗效應理論與民主韌性理論之期待,即面臨危機時會,執政黨籍立委會傾向共同對抗,降低責難,並在危機趨緩後,回復至以往的責難性。而在野黨雖然未出現聚齊效應的效果,但仍展現民主韌性的一面,即不論面臨危機之嚴峻或趨緩時,皆是加強責難,甚至比嚴峻時期有更高的責難表現,以盡監督一職,保持民主體制的機能。
關鍵字
新冠肺炎,
責難,
民主韌性,
聚旗效應,
BERT,
情緒預測
|
|
2022-09-18 |
宗教如何介入世俗的審議: 從基督教英格蘭教會在脫歐相關議題上之論述談起(2016-2021) |
碩士班 |
蘇晏亭 |
劉正山 |
本研究以了解宗教如何影響英國脫離歐洲聯盟的過程為題,尋覓宗教如何影響政治之飛梭,特別是以英國脫離歐洲聯盟的過程為例來觀察英格蘭教會等如何影響英國政府,以及在英國政府中產生的作用為何。本研究係以過程追蹤法作為勾勒宗教如何影響政治議題的引線,將當中的媒體、政黨、政治人物以及其他的行為者的行為的互動過程找出英國脫離歐洲聯盟在宗教如何試圖影響以及其他的一個回應的價值性意涵。宗教本為強調價值投射之詞彙,透過宗教人士的表態來帶出對政治議題的論述。但實際上在英國脫離歐洲聯盟的過程當中,更多的是宗教人士與英國政府的各自表態抑或執政黨的政治人物的反駁,操作部分在野黨反更為具體,而也看到了教會與教徒之間對英國與歐洲聯盟關係發展議題未必相稱的情況,尤其以本研究關注之主軸線-英格蘭教會而言,更加的可以看到教會實際上很難透過教徒來一定程度的進行表態,從表面上教徒應該最相信教會,卻成了在英國脫離歐洲聯盟的過程當中,離教會最遠的群體。從本研究的觀察當中,重新的思考教會在英國的影響能力,也是將基督教作為一個較為入世的宗教做一個重新的檢視,特別是在最入世的「政治」一詞的干預上。
關鍵字
宗教政治學,基督教民主主義,英國脫歐,英格蘭教會,政治傳播,世俗化
|
|
2022-09-16 |
地方選舉輔選困局的突破:基於實務工作者經驗的歸納分析 |
博士班 |
張雅屏 |
劉正山 |
本研究以實用主義知識論出發,以經驗歸納法設計目標選民辨識模型為工具,用於突破競選期間實際困境,以期對選舉實務上的運作有所參考價值。
選舉是臺灣地區社會重要的元素,其相關研究多以選民或政黨為視角,以投票行為等為主要研究方向,涉及候選人參選決策以及競選活動規畫所需的選民辨識問題,則散見於候選人選擇、候選人認知以及選舉預測中。實務上,縣市長以下候選人的參選決策,多參考選區歷史投票資料與民調。競選團隊規劃組織性與文宣性活動的比例及資源分配方式,多採取經驗法則或跟隨對手的動作為之。
筆者根據自身輔選經驗,在競選初期須做的票源分析,將票源分為政黨意識形態票源、候選人宣傳性票源及組織接觸性票源三種,結合選舉研究文獻,提出目標選民辨識模型,做為競選團隊參選評估及競選活動規劃之參考工具。此模型以候選人及組織參數組成的目標選民投票特性函數。
以屏東縣為例進行驗證,經F檢測對歷史得票數具預估力。函數對鄉鎮市長歷史得票數變化量解釋度為89.1%。本研究進一步對屏東縣國民黨籍鄉鎮市長得票資料作提名利弊分析,發現提名比報備得票多出10%以上政黨票源。本研究亦探討議員參選人參選決策問題,討論據此模型作選區選擇規劃的國民黨「武林計畫」,其媒合成功並提名的初次參選者當選率為58.3%,高出全國的33.3%近一倍。透過選區特性分析,在組織票源與意識形態票源穩定下,各縣市純候選人特質票源平均為得票數的21.6%,使候選人因素成為競選勝敗最可控的關鍵。最後由此回顧「韓流」效應對2018年國民黨籍縣市長選舉得票的影響,指出「韓流」對組織型候選人的選票有加強效果,能激勵出潛在支持者。
關鍵字
實用主義,投票行為,參選決策,選民辨識,選區特性
|
|
2022-09-13 |
不同政治世代的國家想像與認同圖像 |
碩士班 |
王昱尹 |
劉正山 |
一直以來,臺灣究竟是不是一個國家,這一個問題持續困擾著我們,這原因主要來自於台灣內部在國家認同上仍有分歧,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缺乏「想像的共同體」的概念及方向,導致世代間因而產生差異。那如果臺灣是一個國家?那它又該叫做什麼名字?
本研究透過多元對應分析法探索究竟臺灣民眾對於國家的概念想像以及認同有那些因素導致在不同政治世代間產生差異,資料來源採用微笑小熊調查小棧(smilepoll.tw),問卷編號:1433,受訪者人數為918人。此研究以世代作為主軸,觀察其周遭有哪些變數與它有所關聯,研究結果發現,越是年輕的世代認同自己是臺灣人的比例越高,並覺得家族的根是在臺灣,尤其以1979年~1988年出生(第五世代)的受訪者最為明顯。此世代也是學者口中所指稱的「天然獨世代」,相較於其他世代,此世代認為臺灣是我國對外的正式名稱,並樂見制定一個新的憲法取代原有的中華民國憲法,將「臺灣」是為是一個獨立國家主體。但在1999年後(第七世代)的受訪者卻相對沒有那麼強烈,這原因將在第五章的討論中,解釋背後所可能導致此現象發生的原因。
關鍵字
世代差異,國家想像,國家認同,多元對應分析,臺灣
|
|
2022-09-06 |
國產新冠肺炎疫苗報導之新聞框架:《ETtoday 新聞雲》、《Yahoo! 奇摩新聞》、《中時新聞網》及《自由時報》之 Facebook粉絲專頁之比較 |
碩士班 |
鄧朝元 |
廖達琪 黃韋豪 |
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為台灣開始大量確診並發生疫苗荒的危機時刻。因應疫苗不足的問題,政府向人民保證國產疫苗即將問世,但同時也引發了一連串的爭議,除了是科學上的爭論外,實際上議題已明顯政治化。然而,媒體在這個危急時刻下扮演的角色為何,如何建構這個議題,有其研究的重要性存在。因此,本研究以《Ettoday 新聞雲》、《Yahoo! 奇摩新聞》、《自由時報》和《中時新聞網》的 Facebook 粉絲專頁為例,分析它們在2021年5月台灣疫情首次爆發至同年7月高端疫苗獲得「緊急使用授權」時,針對國產疫苗議題的貼文。本研究主要的研究途徑為框架理論,並以 Cappella 與 Jamieson(1996)的議題框架和策略框架理論基礎下,結合相關文獻發展出兩種類型的新聞框架,一是「議題型」的框架,下有兩個子框架:「政策框架」和「科學框架」;另一是著重競爭以及遊戲層面等的「策略型」框架,其下再分三個子框架:「人情趣味框架」、「衝突框架」和「經濟利益框架」。為能了解整個國產疫苗的新聞建構,本研究除「新聞框架」外,另加入「主要消息來源」以及「主要消息來源是否攻擊執政黨」兩個類目一起探討。研究結果發現在三個類目中,四家媒體皆出現差異。本研究也發現「新聞框架」的使用和得到的觀眾回饋之間會有顯著差異。若發文中主要消息來源攻擊執政黨,則有可能會得到更多的觀眾回饋。
關鍵字
新聞框架,媒體偏差,社群媒體,Facebook,國產疫苗
|
|
2022-09-02 |
民粹主義傳播與社群媒體: 比較台灣與德國政黨與政治人物臉書傳播行為 |
博士班 |
林駿棋 |
劉正山 廖達琪 |
本論文主要核心問題為:民粹主義如何在社群媒體上被政黨與政治人物傳播?本論文從既有研究歸納並提出三個理論上的不足。首先,雖然「民粹傳播」研究在概念上多半將民粹語言及民粹風格劃上等號,本論文則區分兩者的差別,且探索兩者關係。第二,過去文獻從橫向研究探究民粹行為者的傳播行為,本論文則嘗試提出一個全面、且互動性的分析,檢視不同政治行為者使用民粹語言及風格的差異。第三,不同於多數文獻強調歐洲與拉丁美洲國家的觀點,本論文提供一個歐亞比較的視角,檢視民粹傳播行為在不同社會情境下的差異。本論文從「傳播中心」途徑的視角檢驗政治行為者(政黨、政治人物)在臉書上的民粹傳播模式,並聚焦2020年台灣立法院選舉與2017年德國聯邦議會選舉。研究設計上,本論文採用不同的研究資料與混合研究方法進行分析。在章節安排上,本論文首先檢視民粹傳播行為,並聚焦在跨國與單一國家的分析。根據實證研究發現,本論文再提出理論的反思並且總結。本論文總結以下四個主要的研究貢獻:第一本論文嘗試從跨域視角針對民粹傳播現象提出一個啟發性的研究模型;第二本論文對民粹語言與民粹風格之間的關係提出初步的理論;第三本論文強調競選環境的刺激對於民粹傳播行為會因社會環境而有所差異;第四本論文指出民粹傳播模式在不同社會背景下異同。
關鍵字
民粹傳播,傳播中心研究途徑,民粹傳播啟發性的研究模型,民粹語言,民粹風格,競選環境刺激,2020年台灣立法院選舉,2017年德國聯邦議會選舉,臉書傳播
|
|
2022-08-26 |
教師的文化資本與其子女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 |
碩專班 |
謝思得 |
曾怡仁 王群洋 |
布爾迪厄提出"資本"、"場域"、"慣習"等概念來理解文化資本階級再製的形塑。一個場域是由附著於某種資本形式的各種社會空間的所構成;社會空間分化的原則是由作用於該場域的資本結構和資本總量所構成,社會施為者依其所掌握的資本決定其在社會階級空間裡的相對應位置。慣習則是內化的秉性系統,亦即個人評判、行動的認知圖式,慣習發揮其作用如同一種「個人的位置感」,引導佔據這些位置的人們朝向某些社會空間及屬性,以及實踐的邏輯。而文化的作用主要是建構吾人對世界的認知,以及用甚麼方式去理解世界。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本者,製造或表達了這些認知圖示,也就是主流文化價值。然而讓社會群體接受這些理念價值需透過合法化的過程,意義的再現(象徵符碼)成為象徵鬥爭。象徵鬥爭的焦點在於如何能強制一套對社會的合法定義,以利穩固社會秩序的再生產。
布爾迪厄認為學校文化是主流文化的再現。學校的評量標準是以象徵符碼的運作以掩蓋文化資本再生產的機制。透過場域和慣習的交互作用,資本結構中的文化資本越高,與學校文化的親近性越密合,來自文化優勢階級的子女在內化的生活慣習的行為實踐中,其學習成就較易獲得肯定。
本研究以高雄市某前幾志願高中為例,這些以升學為導向高度競爭的學校,教師本身所處的環境場域即合法化了台灣主流文化價值。 經過與某高中的幾位教師家長的訪談,將訪談資料作分析歸納後,理解了受訪教師們因為在學校場域的經濟資本、社會地位、更重要的是豐富的文化資本,透過初級社會化—家庭教養的過程,將本身擁有的文化資本與慣習不經意地傳遞給下一代子女,而子女自然而然的承繼的文化資本與慣習,則構成了學校課堂內各種正式、非正式課程接受與吸收的基礎,進而有利於這些子女的學習成就。
關鍵字
布爾迪厄,場域,慣習,文化資本,學習成就
|
|
2022-08-26 |
台灣棒球發展與民族主義 |
碩士班 |
陳育晟 |
王群洋 |
棒球被視為是台灣的國球,從最初1906年被引進台灣到現今,成為台灣最受歡迎也最廣為人知的運動。而在台灣的歷史沿革中,從嘉義農林棒球隊、紅葉少棒隊、金龍少棒隊,再到歷屆的台灣成棒代表隊等,棒球也帶給了台灣許多的成就與榮耀。棒球發展至今,台灣也有了成熟的職業聯盟,從事的人口基數也十分眾多,成為對台灣影響最多也重要的運動。在台灣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民族主義扮演了重要角色,從追求自我的身分認同,區分我者與他者等,以及所謂「台灣人」的價值展現,也都是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段中,台灣人所不斷追求的。在這樣的過程中,棒球與民族主義也產生了影響。
在本文的探討中,證實了台灣棒球與民族主義間確實有密切的關聯及互動,而在棒球運動發展的過程中,包含時任政府、媒體等,都會讓棒球運動逐漸政治化,成為宣傳民族主義的工具。除此之外,即使賽事結果及隊伍相同,但是族群的審視角度不同,也往往會做出不同的詮釋及展示,帶給各族群不同的象徵意義。本文從歷史底蘊、普及程度,以及在賽事中獲取的成就及榮耀等層面之理論及民調基礎上檢視台灣棒球與民族主義之關聯性。
關鍵字
民族主義,體育民族主義,想像共同體,集體意識,認同感
|
|
2022-07-30 |
國內網路使用者政治傾向與資訊信任度之研究:以中文維基百科為例 |
碩士班 |
許芝瑄 |
陳宗巖 |
維基百科是世界上第七大主流網站,而我國為中文維基百科最活躍的使用地區,占了中文維基百科整體使用率達一半以上。然而,隨著維基百科在國內的普及化,其條目人人皆可編輯的特性長年飽受資訊可信度的質疑。維基百科屢次因政治爭議的負面事件而引發相關條目的編輯戰,其中存在何種關鍵因素使它得以仍維持一定的聲譽?
國內網路使用者為何相信維基百科?它的資訊內容是絕對中立的嗎?根據敵對媒體理論認為任一媒體環境中皆存在不同程度的群眾偏見,而網路使用者的政黨傾向操縱了他們的選擇性認知。本研究試圖透過網路使用者的政治傾向及其強弱程度來應證他們對於中文維基百科信任度是否存在政治與非政治類條目之間的差異性。
關鍵字
敵對媒體,社群媒體,資訊信任,政治傾向,維基百科
|
|
2022-07-28 |
恐怖主義的新篇章:以土耳其境內的伊斯蘭國案例對「軟性」恐怖主義進行解釋 |
博士班 |
艾禾 |
黃韋豪 |
自 2014 年以來,世界各地的恐怖攻擊事件一直在減少。儘管如此,世界各地的人們對恐怖主義的恐懼卻在增加。社交媒體和發展中的網路技術在全球日益增長的恐怖主義恐懼上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故本文欲在這個方向上,對民眾對恐怖主義的恐懼與網路、社群媒體之間的關係,以及恐怖組織用來營造恐怖氣氛的策略進行分析。
在此種關係的分析上,本文側重於土耳其,以及伊斯蘭國 (ISIS) 勢力在土耳其的社交媒體和網路戰略。具體而言,本文將同時使用質化和量化數據去研究在土耳其社交媒體或網路上支持ISIS 網路貼文的支持者,與土耳其人民對 ISIS 的恐懼之間的關係。首先,我使用調查分析來創建一個關於土耳其普遍存在的恐怖主義恐懼,與在網路上獲取訊息或新聞之間關係的總體框架;其次,以文本分析呈現出ISIS 在推特(Twitter)上具有策略的描述性訊息。最後,採用面對面的採訪以支持數據迴歸和文本分析的結果。論文研究結果表明,土耳其人民害怕 ISIS,而 ISIS 的社交媒體和網路策略在與 ISIS 相關的負面情緒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用“軟性”恐怖主義概念來解釋此項論文結果。
關鍵字
“軟性”恐怖主義概念,伊斯蘭國(ISIS),土耳其,社交媒體,互聯網
|
|
2022-07-19 |
中國式愛國教育在香港的實踐與轉變 |
碩士班 |
林庭如 |
王群洋 |
本研究比較香港地區在回歸中國大陸前後的意識形態、典章制度與身份認同之差異,研究發現中國大陸在香港地區推行的愛國教育涵蓋學校與社會,嘗試藉由愛國教育的輸出轉換香港民眾的國家認同。整體而言,香港實施的愛國教育從回歸初期潛移默化到現階段積極介入,依循「一國兩制」的框架做部署,在學校教育上針對學習和考試科目編排、教材撰寫、師資培訓與課外活動的安排,引導學生學習愛國情懷並塑造中國認同,近年更帶入國家安全教育,從法制層面要求學生遵守法律;在社會教育上則著重在提倡法制,遵守「一國兩制」與學習《基本法》,開設許多學習廣場與愛國基地並舉辦中國大陸與香港交流,鼓勵市民運用資源來培養愛國情懷。面對中國政府加強力度形塑中國大陸對香港的主權控制,本研究建議香港有關單位在未來的政策與行動上應轉為和緩,以軟性的方式延續香港本土文化,台灣方面則可以加強發揚台灣文化的特色,讓青年學子理解台灣與中國大陸的差異,同時應著重經濟發展,從而可以多元的途徑和平處理兩岸關係。
關鍵字
愛國教育,
一國兩制,
港英政府,
九七回歸,
基本法
|
|
2022-07-18 |
不同道德觀的選民對從政者誠信認知的探索式分析 |
碩專班 |
歐雅欣 |
劉正山 |
近代人們對於民主體制的認知大多充滿憧憬,認為民主能解放束縛帶來自由。然而現實民主國家,卻經常可見國會暴力、從政者的欺騙與政府運作的低效率,選民在投票時是主人,選後就成了奴隸,而民主困境的原因之一就是從政者缺乏道德誠信。誠信是為人處世的根本,從政者勇於承擔外,也要誠實守信,只是當同一從政者帶職參選、宣布退出政壇又再次參選或當選後改變政策立場,不同選民對於從政者的誠信認知也不同。觀諸2018年至2020年間,臺灣政壇受矚目的「韓國瑜現象」,即能明顯感受到現實社會不同的選民對從政者帶職參選行為誠信認知的歧異;從韓流的崛起到衰退,筆者看到了從政者建立道德形象確實深具魅力,但違反道德誠信的代價並不便宜。本文以心理學家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的道德基本原則為理論觀點,使用多元對應分析(MCA)方法,探索臺灣選民對於從政者帶職參選、違反參選承諾、改變政策立場等的誠信認知與道德基本原則之關聯。而本研究結果發現,道德觀與選民對從政者的誠信認知相關,且選民對從政者的誠信認知與其重視自由及關懷道德基本原則的態度最相關。
關鍵字
誠信,道德,道德基本原則,多元對應分析,海德特,MCA,帶職參選
|
|
2022-07-08 |
新南向政策下國營事業海外投資風險之研究:以臺灣港務公司為例 (2016-2020) |
碩專班 |
林玉滿 |
王群洋 |
本文研究目的係在配合「新南向政策」下,分析國營事業投資海外公司各方面的風險,運用分析結果評估臺灣港務公司投資海外個案的風險,並提出降低風險的具體建議供公司參考。
首先,探討臺灣「南向政策」的爭議與抉擇的歷程,說明臺灣加入區域經濟整合的困難度,回顧臺灣推動「南向政策」的過程,藉以說明「南向政策」的爭議點及其必要性。本文研究發現,兩岸關係是「新南向政策」關鍵的影響因素。其次,以國營事業海外投資的風險為研究核心,從國內海外投資失敗的案例開始,歸納國內外文獻對於國營事業海外投資的風險評估,及監管機制再加上兩岸關係的因素,並進一步分析風險生成的原因或影響及其監管機制。最後,以臺灣港務公司為個案研究,就該公司海外投資的現況及其績效,運用歸納出的風險分析及監管機制等相關指標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並參考先進國家海外投資的控管措施,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字
新南向政策,國營事業,海外投資,風險分析,風險監管,臺灣港務公司
|
|
2022-06-22 |
俄羅斯地緣戰略中的烏克蘭因素 |
碩士班 |
遲友宣 |
曾怡仁 |
俄羅斯是世界上領土最大的國家,異常超越他國,並非偶然,除了天時地利,更反應出其強烈的擴張主義。俄羅斯有歷史以來,曾受蒙古統治二百年,經歷過危急存亡的外侮侵擾,因缺乏天然屏障的保護,使之高度重視安全議題。地理特徵與安全感的稀缺結合出俄羅斯敏感的地緣政治觀與視擴張為自衛的安全政策,開啟其緩衝地帶與天然屏障的追尋之路。
歷史上俄羅斯嚮往於西方繁榮,渴望參與歐洲事務,為成為歐洲大國,其參考西方發展模式,得到俄羅斯需要水域的結論,因此出海口、不凍港,和水體屏障成為其地緣戰略中的核心利益。基於現代新國家安全觀的轉換,俄羅斯亦將能源與經濟的安全列入地緣戰略的優先。
本文以歷史縱深來探討俄羅斯各階段的地緣戰略之一致性,有了全面的認識後,將焦點聚於俄烏兩國,分析在俄羅斯的視角下,烏克蘭具有哪些戰略價值?因為烏克蘭親歐而可能喪失對烏克蘭的掌控,將對俄羅斯的地緣戰略產生哪些不確定性與安全困境?在現實主義的途徑下,爬梳其中內涵,以詮釋俄烏兩國無可避免的衝突成因。
關鍵字
地緣政治,地緣戰略,俄烏戰爭,俄烏關係,現實主義
|
|
2022-06-17 |
我國健康政策制定過程之探討:以高單價癌症藥物收載健保給付為例 |
碩士班 |
楊詩涵 |
曾怡仁 |
我國健保在癌症用藥方面積極將藥品納入給付,然而,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新興療法不斷推陳出新,「癌症免疫治療」身為其中之一,最大的特點就是費用高昂且實證效果差異性大。以民國108年通過給付三款癌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癌症免疫新藥)為例,第一年的預算經費為8億元,卻只能提供給800人使用,且療效在各個癌別間皆不同。在這樣的情況下,面對這些不確定性高的新癌症藥品,健保究竟要不要給付、如何給付以及我國衛生單位究竟是如何制定相關給付政策,都有其分析探討的必要。
本文使用文獻分析法以及個案研究法來進行研究,以藥物共擬會之會議錄音檔為主要資料來源,分析「癌症免疫新藥給付案」在藥物共擬會中的討論情形,除探究會議的機制與特性外,同時聚焦在會議當中的行為人互動關係及最終的政策結果,藉此來了解藥品給付政策形成的過程。
本研究採用了新多元主義作為研究途徑,旨在探討藥品健保給付的政策制定。研究發現可分為三個部分:(一)健保署官員(專業官僚)具有官僚自主性,但必須接受藥物共擬會的審查與監督才能完成政策的制定;(二)藥物共擬會中,專家官僚及專家均受到專業倫理的約束,透過專業自主當中對科學知識的追求、遵守倫理法則、同儕間的相互監督以及滿足公共利益等來達到政策監督的目的;(三)就政策網絡之建構,藥品給付政策制定的過程有形成政策社區,主要是來自上級單位衛福部對下級單位健保署的控制(階層式)與HTA小組、專家諮詢會議以及藥物共擬會三者間的分權分工(平行式)。另外,藥品給付政策雖不使用日常知識為政策依據,但其制定與執行過程卻符合社會學習。最後,政策的外部控制系統在藥物共擬會裡則是以非擔任公職的專家以及公民為主,兩者與健保署官員間形成互動團體,完成政策監督與制定。
關鍵字
健保政策,專業官僚,新多元主義,癌症免疫新藥,藥物共擬會
|
|
2022-06-05 |
能源政策偏好之世代差異探索 |
碩士班 |
陸德宇 |
劉正山 |
自2016年民進黨政府上任後,開始推動能源轉型計畫,提高燃氣及再生能源的使用、降低燃煤以及廢除核能的使用,逐步達到2025年非核家園的的目標,但部分不認同政府能源政策的挺核團體,提出「以核養綠」為概念的公投案,最終在2018年的公投案得到通過後,政府廢除了該法條的相關文字及適時檢討政策,顯示民眾在能源結構的思考上有著不同的想法,在價值上存在分歧。
本研究以溯因推理的形式透過多元對應分析(Multiple Correspondence Analysis)試圖暸解國內能源議題的偏好分佈,並藉由Inglehart的價值變換理論和世代分析途徑為框架探討不同世代對於能源政策的偏好探索。分析資料委託微笑小熊調查小棧進行網路問卷進行訪問,以「小熊有約:能源善道」為題搜集不同世代的民眾對於能源偏好以及政策價值的相關資料。
經研究發現,不同世代的民眾對於能源發電的形式存在特定的偏好。第一世代(-1970)偏好核能、第二世代(1971-1991)偏好燃氣發電、第三世代(1992-)則偏好燃氣及再生能源發電,符合這三個世代當時政府於執政期間所推行的能源供電政策。在傳播管道、風險感知、氣候環境這三個題組中,除了反應民眾的能源偏好外,也反映出世代差異。
預期透過本研究完備現有能源議題模型,從而暸解不同世代民眾所凝聚的多元意見,作為能源轉型政策檢討與修正的依據,提出更為全面性的政策方案外,也讓國內仍不常見的多元對應分析方法在民意研究領域中提供進一步的嘗試。
關鍵字
多元對應分析,能源,能源偏好,政策價值,世代差異
|
|
2021-12-30 |
習近平時代經濟體制改革背後的政治邏輯-超越派系途徑的討論 |
碩士班 |
劉夬升 |
陳至潔 |
習近平在上任後發動了大規模的肅貪運動與經濟體制改革,而學者多以派系鬥爭來解釋習的作為,認為這是習為了剷除敵對派系而有的行動。但肅貪與體制改革的範圍之大,已超越敵對派系能夠解釋的範疇,因此若只以派系途徑進行分析,是無法完整解釋習近平時代經濟體制改革的原因與具體措施。本文將納入中共經濟治理體系內部的治理特徵與產業特徵進行討論,並以中國的煤炭體系及石油體系作為檢驗的案例,提出了兩個假設。第一,當習近平無法有效掌握一個治理體系時,將對該體系進行肅貪與體制改革以取回控制權。其次,該治理體系的產業特徵將會影響習的體制改革措施。為了檢驗上述兩個假設,本文提出了治理特徵、產業特徵、體制改革措施、肅貪強度變化與產業數據變化,並利用最大差異個案比較法進行檢驗。根據上述假設與檢驗指標,本文發現習近平對煤炭與石油體系發動的肅貪及體制改革,並不全然只是派系競爭的因素,仍具有其他的政治邏輯,如這是為了重新掌握該治理體系以解決治理問題並達成整體能源經濟規劃目標。
關鍵字
中國,
習近平,
經濟體制改革,
治理特徵,
非派系途徑,
產業特徵,
煤炭體系,
石油體系,
|
|
2021-10-27 |
知覺心力或資訊效用如何影響投票意願?--以大學生使用iVoter 為2020 投票參考之研究 |
碩士班 |
蔡曜錨 |
廖達琪 邱文彬 |
在網路世代下,興起一款名為VAA(Voting Advice Application)的線上投票諮詢系統。VAA能夠幫助使用者獲得投票建議,省下為了做出投票決定而搜集候選人或政黨相關資訊,所花費的時間與精力成本。現今民主國家的低投票率,以及人民因暴露過量資訊感到壓力而傾向希望以更省時的方式做出投票決定,多數研究顯示,VAA能為當前政治現況帶來正面效益,除了能夠促進投票行為,也能給予民眾較正確的政治資訊,幫助智慧投票。
iVoter為台灣首創的VAA,過往研究顯示,iVoter的資訊效用對於增進投票意願有幫助,並且能提升政治興趣。但其中未曾被考慮的是,填答議題立場的過程中填答者所花費的心力,即知覺心力,是否也會對投票意願造成影響?亦或是與資訊效用具有調節作用?因此,本研究試圖以實驗研究法,將大學生受試者隨機分成三組進行實驗,再以問卷形式進行後測研究並加以分析。
本研究的貢獻有三:一、本研究為少數使用實驗研究法為研究方式之論文,希望透過嚴謹的實驗設計更進一步探討資訊效用與知覺心力間的因果關係。二、VAA為跨足政治、資訊與網路科技的產物,而本研究除了結合實驗研究法,更加入心理學變數探討當中的因果關係。三、本研究藉由本次實驗,間接推廣iVoter這項網路工具,使更多人獲得足夠的政治知識,增進民眾參與政治的意願。
關鍵字
Voting Advice Application,
資訊效用,
知覺心力,
投票意願,
實驗設計
|
|
2021-10-27 |
習近平主政下中國對拉丁美洲的經濟外交之實踐 |
碩士班 |
蔡孟軒 |
曾怡仁 |
隨著經濟全球化,各國經濟關係錯縱複雜,經濟外交已成為各國追求經濟利益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國憑著廣大的內需市場以及充沛的勞動力,已成為世界經濟強國之一,經過了經濟快速成長期,維持國家經濟成長已成為中國現今面臨問題之一。21 世紀後,中國為了尋求資源與出口市場,將合作觸角延伸到拉丁美洲,希望透過經濟政策與國家領導高層互訪,來帶動雙邊貿易往來、投資、區域組織合作,達到南南合作的雙贏局面。隨著新一代領導人習近平上台,對拉丁美洲地區經濟政策有所調整,一方面延續過去夥伴關係政策,另一方面,透過中拉論壇的成立,深化與拉丁美洲關係。 本文將以經濟外交角度切入,回顧過往中國與拉丁美洲經濟互動,分析中國與拉丁美洲的貿易與投資。再檢視習近平上任後在拉丁美洲經濟外交之實踐,比較習近平上任後中國在拉丁美洲貿易與投資,探究中國在拉丁美洲的經濟利益。
關鍵字
|
|
2021-09-13 |
歐盟與中國關係之發展 |
碩士班 |
林漢隆 |
王群洋 |
國際關係的全球化趨勢下,各國競相追求經濟發展,藉由貿易合作與競爭使得關係更形緊密,「歐盟」與中國關係也是在雙方均致力發展經貿中進展。「歐盟」與中國在地緣政治上並無戰略衝突,除彼此在政治制度及意識形態的差異,例如中國強調「一個中國原則」之下,「歐盟」仍極力維繫與臺灣的非官方關係。「歐盟」與中國未曾有政治上嚴重的衝突出現,在經貿方面,兩大經濟體以經濟為基礎而建立戰略夥伴關係,故在「歐盟」視中國「一帶一路」為戰略競爭的同時,雙方仍持續高層級政治對話。貿易規模逐年擴大至2020年互為最大貿易夥伴,並完成《歐中全面投資協定》談判。本文檢視「歐盟」與中國關係之經貿、政治層面的發展,以及在全球化時期共同支持多邊主義,並在雙方類似之安全觀下,發展「和平與安全」領域之合作。
關鍵字
「一帶一路」倡議,
容克計畫,
歐中全面投資協定,
新安全觀,
地緣政治,
|
|
2021-08-28 |
政黨如何用社群媒體來競選? 加納、肯亞及奈及利亞之比較研究 |
碩士班 |
曾孟勳 |
廖達琪 |
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社群媒體在政黨競選活動中的作用。目前的文獻主要集中在,西方民主國家的競选和選舉中使用社群媒體,發現政黨使用社群媒體的程度不同,指出了幾個可能重要的因素。本研究將重點關注在互聯網、政黨資源和種族作為影響社群媒體使用的因素。本研究利用來自 twitter 和 Facebook 的數據,以了解互聯網的滲透率、以規模衡量的政黨資源和種族賦權等因素如何影響加納、肯亞和奈及利亞等國的政黨如何利用社群媒體。由於這些國家在制度設計、社群媒體環境和當代政治格局方面的相似性,因此選擇這些國家是因為它們構成了可比較的案例。研究結果表明,這三個因素都被證明對政黨使用媒體平台產生影響。
關鍵字
社群媒體,
競選,
政黨,
加納,
肯亞,
奈及利亞
|
|
2021-08-28 |
臺灣螺絲螺帽(扣件)產業轉型中的國家角色:以人工牙根為例 |
碩士班 |
詹乃潔 |
曾怡仁 |
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法、深入訪談法、個案研究法,旨於瞭解臺灣扣件產業現況、特性、發展脈絡及困境,以及研討臺灣人工牙根產業發展歷程、現況、困境及未來展望,同時探究國家於臺灣扣件產業轉型至人工牙根產業之角色,進而重新檢視過往國家中心理論,特別為伊凡思新國家主義之適用性,實可作為臺灣扣件產業、人工牙根產業及其他傳統產業等發展或轉型之借鏡。總結而言,於國家結構層面,本個案研究符合伊凡思國家結構理想型連續體分析原型。事實上,臺灣處於掠奪型國家及發展導向型國家兩者之間。此外,不盡符合伊凡思最初於國家結構中,側重於國家與企業菁英聯繫之表述。本個案研究顯示,國家與社會關係分析應試圖結合更多社會群體。於本發展經驗中,國家更廣泛鑲嵌自主性乃為涉及各專業領域整合之知識技術創新驅動產業發展之重要基礎。另外,於國家角色層面,儘管本個案研究不盡符合伊凡思國家角色原型,然而國家確實於本發展經驗中扮演著類似助產者及創造者之角色。然而,較為特別之處為這兩者綜合角色使國家與企業呈現既技術合作亦市場競爭之矛盾關係。另外,面對現今產業轉型所伴隨之新挑戰,本個案研究顯示,國家尚未持續開展耕耘者角色以協助我國廠商加以應對。有鑑於此,本研究最後提供研究建議予當前臺灣扣件及人工牙根產業,希冀為前述產業發展困境提供未來具體研究方向。
關鍵字
人工牙根,
金屬中心,
國家角色,
產業轉型,
螺絲螺帽(扣件)產業
|
|
2021-08-19 |
兩岸青年交流政策之研究 |
碩士班 |
蔡典堯 |
王群洋 |
多年來兩岸政府在青年交流政策上進行角力,故本文將臺灣與中國大陸的相關交流政策共同納入探討範疇,並分析國際情勢及兩岸關係的變化,將如何改變兩岸青年交流政策的內涵。研究發現,中國近年調整「文教為主,就業為輔」的基調,改行「文教、就業相互融合」策略進行對臺青年交流,但目前正受到臺灣「疑中」氛圍的挑戰;臺灣方面則是從「主被動兼具」、「和解代替對抗」,走向「強調交流風險」之策略。整體而論,兩岸政府皆以各自利益與國際及兩岸局勢之變化,調整既有的青年交流政策。本研究建議中國大陸現階段的交流活動應專注於發展青年就業議題;臺灣政府則可持續扮演資訊提供者,並研擬出更加貼近青年實際需求的活動。
關鍵字
中華文化研習營,
海峽青年節,
海峽青年論壇,
兩岸關係研習營,
大陸委員會年報
|
|
2021-08-18 |
全球治理下區域安全組織的發展 -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上海合作組織為例 |
碩士班 |
朱昱維 |
王群洋 |
全球化下的時代,國際社會不再以冷戰時期集團對抗的方式作意識形態的對抗。國家在全球治理的框架下,透過推動合作以實現新的制度,進而轉型為新的國際建制以應對新的威脅。本文採用新古典現實主義理論,探討在全球化時代下面臨全球性威脅時,強權國家如何領導國際社會上的其他成員以應對當代威脅與發展。
由美、中兩國在全球治理下所形塑之反恐實踐可發現,美國所主導之「北約」具有共同的戰略目標,強調以打擊恐怖主義為主要全球反恐治理之實踐,屬於對抗型之反恐組織;而中國所主導之「上海合作組織」,則屬於互動、交往型之反恐組織,從「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與觀察員國之組成與實踐可發現,成員國試圖與境內擁有恐怖組織之國家形成對話,以合作方式消除恐怖主義。
在發展戰略上,可看見兩領導國皆將區域安全組織做為實施對外影響力的延伸,使其成為行駛偏好的政策工具。不同之處在於美國以「北約」作為維護區域穩定的重要機制,持續擴大軍事影響力與投射範圍,領導方式則從「單邊領導」轉變為「後方領導」;中國在發佈「一帶一路」戰略後,帶動中亞地區的發展,除獲得中亞國家支持外,且透過「一帶一路」戰略積極領導「上海合作組織」轉型,將影響範圍從中亞地區擴及到歐亞地區。
關鍵字
|
|
2021-08-18 |
新興強國與霸權國的競合-以聯合國大會為例 |
碩士班 |
董昆哲 |
王群洋 |
隨著全球化的進行,國家的軍事實力提升、經濟實力進步、各國間的互動日益頻繁,在此種情形下,國家間的競爭日漸增加,特別是新興強國與霸權國家間的競爭。本文使用 Erik Voeten 第 27 版之聯合國大會投票數據,針對巴勒斯坦議題、核子武器議題、裁軍議題、人權議題、殖民議題、經濟發展議題等六大類別議題進行分析,並使用熱度圖將立場相同國家進行標示,探究霸權國美國與新興強國中國之間的勢力範圍變化與霸權國美國對於公共財的提供意願變化進行研 究。
關鍵字
全球化,
聯合國大會,
霸權,
美國,
中國,
|
|
2021-05-04 |
英、美兩國在1949年後對華政策差異研究:外交人員角色探討 |
碩士班 |
鄭安晉 |
陳宗巖 |
1949年國共內戰結束後,中國共產黨全面控制中國大陸。在1950年1月,英國宣佈與中華民國斷交,並且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雖然並未與其建交,但卻成為第一個承認中共政權的西方國家。這一舉動相當令人意外,因為1945年二戰結束後隨即開始的冷戰,基本上已經將當時的世界各國分成了共產陣營及反共陣營,英國身為反共陣營的第二號國家,卻在遠東的中國做出了一個與美國全然不同的決定。美國與英國皆屬於盎格魯撒克遜文化的源頭,也被視為是帝國主義及現實主義的國家,且兩個國家在歐洲站在同一陣線,有著幾乎相同的外交政策,為何在亞洲卻如此不同呢?
由於當時中國共產黨的外交政策基本上是倒向蘇聯,而美國的在華貿易利益也不容被忽視。從結構現實主義及追求功利心態的經濟自由主義來進行解釋似乎有一些不足之處。本研究使用建構主義中所強調的互動過程,從駐華外交官對於國民黨及共產黨有著不同的看法及態度。藉由個人的分析層次,以微觀的角度在中探討外交官在外交決策的過程中的角色。
關鍵字
冷戰,
外交官,
外交政策,
對華政策,
國家利益,
|
|
2021-02-20 |
論民粹領導人在債務談判中的行動:以希臘為例 |
碩士班 |
常懷仁 |
陳宗巖 |
2009年,希臘債務危機爆發。為避免國家破產,希臘總理帕潘德里歐決定和三駕馬車合作解決危機,但此舉引來希臘人民的不滿以及政黨的反對。最終帕潘德里歐辭職下台,臨時政府組成。此點來看,帕潘德里歐在談判中傾向於穩定。2012年,新政府成立並堅守與三駕馬車的協議。當希臘兩大黨都表態支持緊縮政策的狀況下,激進左翼聯盟的領袖齊普拉斯反對緊縮政策,獲得希臘人民的好感。
2015年,齊普拉斯勝選,上任後不僅拒絕執行緊縮政策,更要求與三駕馬車重新談判。但在此期間,齊普拉斯仍遵守還債的義務。在歷經六個月的衝突後,齊普拉斯仍是簽下新的協議,且比先前更為嚴苛。從此點來看,相較於帕潘德里歐,齊普拉斯在債務政治談判中更容易發生衝突。綜上所述,本文認為帕潘德里歐與齊普拉斯在談判過程中的差異在於民粹程度的高低,換句話說民粹程度的高低導致領導人在行為上的不同,所以影響債務政治談判的過程。民粹程度高的領導人會比民粹程度低的領導人更容易導致衝突的發生。
關鍵字
|
|
2021-02-09 |
高雄市民罷免韓國瑜之投票意向探討 |
碩士班 |
方彥鈞 |
廖達琪 |
2018年高雄市長選舉讓韓國瑜快速崛起,提出政策或言行舉止,引起全台民眾熱議。但是韓國瑜就任高雄市長未滿一年即決定參選2020年總統大選,引起輿論一片譁然,對他最嚴厲的批判係「落跑市長」,其餘批判則針對韓國瑜的執政效能不佳,尤其是市府強打的路平專案。然而高雄市民對韓國瑜的施政評價呈現兩極化,反對者強烈厭惡,支持者讚譽有加,此情況顯示政黨認同為重要的影響因素。
本研究以高雄市民對韓國瑜罷免案的投票意向為依變數,政黨支持為自變數,施政評價與背叛感為中介變數,探測因果關係與中介效果。經由文獻探討得知,政黨認同是選民長期的心理依附,不僅直接影響投票行為,亦影響其他變數;施政評價則是影響選民投票行為的短期因素,選民回溯評估執政者表現,評價好則繼續支持,評價差則轉投給挑戰者。施政評價會受主觀的政黨認同影響。背叛則是以韓國瑜決定競選總統而被批判落跑所建構出之變數,選民的道德認知能產生直覺式的決策。背叛此道德原則若啟動作用,被認為是叛徒者,人們會想懲罰、放逐或殺死他們。
本文就政黨支持部分特別區分出2014年支持陳菊但2018年支持韓國瑜的「搖擺選民」,關注他們的投票意向影響因素,並深入探討本研究特別建構的「背叛感」變數。研究結果發現,政黨支持是投票意向的主要影響變數,背叛發揮中介效果,施政評價則無中介效果。說明背叛的道德原則藉由政黨支持的催化影響投票意向,使落跑市長成為罷免案的主軸論述。但部分高雄市民能仍客觀分辨執政者的施政效能,並給予評價作為投票決策的依據。年齡20-39歲的選民則是罷免投票中主要同意罷免的族群;教育程度則是與有無背叛感呈現負向關係。
關鍵字
韓國瑜,
施政評價,
政黨支持,
罷免,
背叛感
|
|
2021-02-03 |
法國與中國在非洲的競爭與合作 |
碩士班 |
黃裕晟 |
王群洋 |
法語非洲地區自殖民時期以來,便是法國在非洲主要的勢力範圍。法國第五共和領導人戴高樂在60年代對非洲施行「去殖民化」政策後,便以合作政策取代舊有之殖民政策。在金融層面上,法語非洲國家迄今仍沿用最初由法國政府所主導之非洲法朗貨幣機制。除此之外,就政治層面,法國仍定期與非洲國家舉行「法非高峰會」藉此維護法國與非洲國家之官方聯繫。在軍事層面,法國自詡為非洲警察,法國不僅在非洲駐有永久之軍事基地、簽屬軍事防禦協定、軍事技術援助協定之外,法國對非洲國家事務更存在著「干預主義」。在此等結構因素之下,法語非洲國家與法國間形成了「法非特殊關係」之歷史連結。隨著中國在2000年成立「中非合作論壇」,不僅強調與非洲國家發展「中非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之外,更不斷地加大對非洲之總投資額度。當中國在非洲大陸之整體國家形象日趨正面之同時,反觀法國在非洲傳統勢力範圍之綜合影響力卻大幅度地衰退。故法國將中國在非洲崛起之影響力視為威脅來源。再者,法、中兩國基於能源、石油、非洲市場領域同為既得利益者,基於現實主義所論述國家追求權力極大化之假設,中法兩國必然在非洲形成權力競合關係。本文旨在以現實主義之權力與利益的核心概念分析法國與中國在非洲權力競合關係,以及非洲相關國家是否能藉此成為中國與法國權力競合中之平衡者。
關鍵字
法非高峰會,
中非合作論壇,
非洲法朗貨幣機制,
中非經貿合作區,
孔子學院,
中非和平安全論壇,
非洲和平與安全國際論壇
|
|
2021-01-12 |
波羅的海三國能源安全政策之研究 |
碩士班 |
蘇苑婷 |
陳永福 王群洋 |
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及立陶宛,在歷史上一直飽受俄羅斯的威脅,而俄羅斯卻是波羅的海三國重要能源供應國。本研究旨在探究三國政府如何在能源依賴具有敵意之供應國俄羅斯的狀況下,藉由本國的能源政策及與他國或國際組織上的合作,保衛自身能源安全。本文試圖分析三國自獨立建國以來的能源策略,利用小國行為理論觀察三國如何確保能源安全。另外,在波羅的海區域內的共同能源項目,探討三國在能源安全上的互動選擇競爭或合作的動機,其行為是否符合小國理論。
經檢視三國能源結構、能源依賴程度和能源來源,發現三國以「硬抗衡」和「庇護」策略,擬定能源安全戰略方針。一方面透過融入歐洲能源系統,多樣化能源來源和種類,興建與歐盟其他會員國連結之能源基礎措施,結束波羅的海「能源孤島」的困境;另一方面積極發展再生能源,增加能源自主性,進而脫離對俄羅斯能源的高度依賴。最後,在歐盟架構下的能源合作項目,三國決定合作或競爭的動機,來自於對本國利益的認知,若本身具備足夠能力,即使區域利益小於國家利益,仍會採取不合作的行為,以確保自身能源安全。
關鍵字
安全複合體,
波羅的海三國,
能源安全,
安全策略,
小國
|
|
2021-01-02 |
從網絡治理觀點探討工廠合法化之難題:以高雄市嘉華產業輔導專用區為例 |
碩士班 |
高淯琪 |
陳建仁 曾怡仁 |
我國工廠管理輔導法行之有年,未登記工廠合法化議題卻遲遲未解。首先,筆者欲探討農地工廠處理,為何僅能採取延期方式?第二,農地工廠管理上,實際涉及那些治理難題?第三,筆者將透過嘉華產業輔導專用區之個案,探討有哪些利害關係者參與,其代表那些利益及互動關係?最後,試圖針對該個案提出分析課題與對策。方法論上,本文運用深度訪談該個案利害關係人,並運用立法院公報、議事紀錄等二手文獻補足訪談不足之處,探討工廠管理輔導法與未登記工廠輔導政策,分析其歷史背景與形成因素。
本文透過網絡治理之難題,研究發現探討如下:在課責性問題上,網絡間利益若相衝突時,立委會偏好反映利益較佳的一方。在溝通協調機制上,工廠與地方居民的溝通管道僅透過里長。在凝聚共識上,工廠與居民皆期望政府能夠完善規劃當地,工廠尋求合法化區位,地方人士則期待工廠所造成的負面外部性,能夠妥善被解決。最後,在信任建立上,確實反映了雙方經常會在不自覺間以自身利益來認知他人作為。
最後,由於嘉華產業輔導專用區未來勢必會成立,本文提出幾項研究建議,首先,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提供誘因,讓零星未登記工廠轉進專用區。第二,輔導專用區與零星工廠隔離綠帶之訂定應有區別。第三,政府應該要確實將納管輔導金運用在當地交通、汙水處理、空氣汙染等改善,改善工廠所帶來的負面外部性,讓地方治理之生態更貼近民心。
關鍵字
岡山嘉華,
未登記工廠,
工廠管理,
地方治理,
網絡治理
|
|
2020-09-07 |
高中職學生違反服裝儀容規定原因探討-以台南市一所學校為例 |
碩士班 |
陳步青 |
劉正山 |
近幾年來,學生透過政治社會化的過程,其校園民主及女性主義意識已普遍提升,使學生服裝儀容的管理成為當今各學校老師輔導與管教的重要課題。本研究目的是想探究學生違反服裝儀容規定的原因、認知與動機情形,並根據以上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倡議,協助學校訂定合宜服裝儀容規範與提供教師輔導管教學生服裝儀容之參考,提升老師學生輔導管教知能,以減少服裝儀容管理之衝突。
本研究方法採深度訪談法,以台南市一所高中職學校為母體,服裝儀容行為特質對立的學生為訪談對象。研究發現學生對服裝儀容規定的不同的認知與動機,在學生服裝儀容行為上具有明顯差異。對服裝儀容規定的認知、動機與服裝儀容行為三者間具有明顯關聯性。對服裝儀容規定的動機,在認知與服裝儀容行為間具有明顯的中介效果。
關鍵字
服裝儀容,認知,動機,學生行為,教師管教
|
|
2020-09-05 |
解構當代台灣政治造神現象- 卡里斯瑪的反角色理論 |
博士班 |
周德望 |
廖達琪 |
近幾年就像跟著全球的反建制潮流一般,台灣的政治也有著劇烈的改變,先後是2014年競選台北市長的柯文哲以及2018年競選高雄市長的韓國瑜。在選舉的過程中,他們以強大的魅力與群眾的政治狂熱獲得了不可思議的成功。學者Joosse參考韋伯卡理斯馬的社會動態系統與川普的言語描述發現,當代政治就如同戲劇效果一樣,有三種反角色存在,分別是忠誠支持者、不合格競爭者與巨大參與者,作為主角展現卡理斯馬的舞台。
本文分為兩階段,先是針對柯文哲與韓國瑜競選期間的話語分析,確認他們如何使用這些反角色來提升自己的卡里斯馬。其次是回到歷史脈絡中,分析比較人們是如何在政治結構的影響下進入反角色之中。並以結構與能動性來解釋非典型政治人物的行為。
研究發現柯韓兩人在忠誠的支持者是依循著社會結構的改變而出現,有魅力的協助者都是以個人觀點來詮釋他們的行為,而非公共意義的。他們的不合格競爭者都作為挑戰者獲得聲望卻又回到政治結構之中。柯韓兩人都成功的與巨大參與者們互動,在其中獲得政治正當性。
關鍵字
卡理斯瑪,
柯文哲,
韓國瑜,
反建制,
反角色,
anti-establishment,
counter-role,
charisma,
|
|
2020-08-31 |
亡國感的因素與對投票選擇的影響:以我國2020總統大選為例 |
碩士班 |
林婉萱 |
劉正山 |
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8年持續提出「民族復興」、「兩岸一家親」及「不放棄武力犯台」等軟硬兼施對台策略。面對中國威脅,「亡國感」成為甚囂塵上的一個詞彙。而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更是強化此一感受性詞彙的源頭,港警無差別攻擊市民,使得「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的警語不斷被發出。本研究希望能找出「亡國感」較合理的意涵,因此透過微笑小熊調查小棧蒐集網路問卷以驗證本研究的問題與假設,資料檔將解釋中國威脅與台灣對中國的敵意氛圍、及選擇社群網站接觸政治新聞、台灣人認同與世代,如何連動影響兩岸政治氣氛,與選民在2020年總統大選時的投票選擇。因此建構兩個模型以研究「亡國感」的因素,與檢證「亡國感」是否為蔡英文以族群認同為動員選舉的主力。研究結果顯示,「亡國感」的主因為中國對台灣戰爭的威嚇一直未消失,也使得台灣人意識到中國威脅,尤其香港的反送中運動,使台灣人民感受到與香港正面臨著中國威權政體的壓迫。而「亡國感」也證實會影響選民的投票選擇:在看到香港當前的悲劇,產生最終將被中國併吞的擔憂感,蔡英文的勝選在此議題上突顯投票選擇時選民的考量因素。
關鍵字
亡國感,
國族認同,
中國威脅,
社群網站與政治,
投票選擇,
政治世代,
|
|
2020-08-25 |
台灣綠黨的生存與挑戰 |
碩士班 |
潘奕丞 |
陳永福 曾怡仁 |
本研究首先透過Wolfgang C. Muller & Barbara Steininger研究方式驗證綠黨是否符合政黨組織變化與競爭力之間關係。以過往綠黨的公開資料、財務資料與網路媒體資訊等,嘗試建立一個綠黨組織動態的敘述。
除了政黨組織本身的變動,另外設定四項變數的外在環境變化:政黨黨員、政黨認同、選舉制度以及競爭性政黨。檢驗綠黨是否受到環境變化而適應,或者是競爭力下降。依據本研究結果,綠黨是有組織改造之政黨,在2011年前的改變確實有其成效,然而,2015年以後競爭性政黨的出現又將考驗綠黨的存續。
確立其變化之後,筆者最終以Strom競爭性政黨行為和Harmel與Janda政黨目標與變遷理論,描述一個小黨生存變化下,其目標不侷限選票追求,並且在政策追求與目標落實之下調節組織,以利生存。
關鍵字
綠黨,
政黨組織,
小黨,
政黨轉型,
競爭性政黨行為
|
|
2020-07-30 |
臺灣政黨轉型變遷-以國民黨2000-2010為例 |
碩士班 |
蔡尚辰 |
曾怡仁 陳永福 |
本文對「台灣政黨的持續與變遷」所提供的數據進行分析,透過國內最年長的政黨-國民黨2000年至2010年的資料,檢視Harmel及Janda的政黨轉型整合理論,對於政黨內部因素、外部刺激各挑選一個自變項:黨主席的轉換、糟糕的選舉表現,驗證其假設在臺灣的政黨是否具有解釋力。
關於外部刺激,選舉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本文梳理這段期間的國民黨參與總統大選與直轄市市長的選舉表現情形,援用Harmel及Janda的政黨轉型整合理論,本文對「台灣政黨的持續與變遷」資料庫中的制度化、執政位置、議題取向等會影響選舉結果的指標之實證分析,發現敗選確實會造成政黨的轉型;關於政黨內部因素,同樣援用政黨轉型整合理論就「台灣政黨的持續與變遷」資料庫中的組織程度、權力集中化等指標進行數據分析,卻因為這段期間國民黨黨主席的產生與其聲望有高度關聯,國民黨黨主席的更換並不一定會影響到其政黨轉型,所以政黨內部因素就國民黨的政黨轉型而言不一定有解釋力。
關鍵字
外部刺激,
政黨轉型,
國民黨,
內部因素,
黨主席
|
|
2020-07-29 |
台灣、美國與芬蘭青年工作貧窮政策之比較研究 |
碩士班 |
符瑋玲 |
曾怡仁 |
全球化下貧窮呈現多元的態樣,新型態貧窮的出現成為當前人類的共同挑
戰,隨著工作不再是貧窮的最佳解方,工作貧窮此一議題浮上檯面,本世代之
青年面臨著努力工作卻仍無法逃離貧窮的漩渦。本論文之目的乃針對當前我國
青年所面臨之工作貧窮現象加以探究,了解其背後可能之成因及相關影響因
素,並比較分析其他不同福利體制國家,包括芬蘭、美國等青年工作貧窮情況
及相關政策,借鏡他國之經驗與成效,同時結合我國現有相關政策及工作貧窮
總體因素進行調整,期許能為我國青年工作貧窮問題提出可參考之政策建議。
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之方式探討台灣、美國及芬蘭的青年工作貧窮現象及
其直接或間接影響此一現象之政策,經研究發現在高等教育技術人才方面與青
年工作貧窮之關係在三個國家間十分不同,故青年就學與就業政策之適用具有
落差。在工資設計方面台灣與美國採用中央基本工資設定之模式,芬蘭則採取
共同集體共識之方式訂定勞工薪資,台灣在未來若能學習芬蘭強化工會功能及
勞工集體力量將可能有助於勞工與資方進行薪資談判與福利保障。在就業模式
中,台灣過去參考美國開放非典型勞動以因應全球化下彈性化生產模式,然而
此種勞動模式已對勞工生態產生相當大之影響,在法規部分,台灣及美國近年
來僅做小部分規範,芬蘭則嚴格規定非典型勞動的適用及相關權益保障,也因
此在統計數字上可以觀察到芬蘭的青年非典型勞動增加並未對青年工作貧窮有
明顯的影響,在台灣青年為最大宗非典型勞動者的情形下,建議台灣能參考芬
蘭相關發令,有效控制非典型勞動之濫用並給予勞動者保護,則可能有利於青
年工作貧窮情況的減緩。
關鍵字
低薪,
非典型勞動,
青年政策,
工作貧窮政策,
青年工作貧窮
|
|
2020-07-29 |
論歐盟國家對共同安全合作政策之差異:以法國和波蘭為例 |
碩士班 |
林雅婷 |
陳宗巖 |
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簡稱歐盟,EU)於近幾年來,對於安全與防禦方面的日趨重視,歐盟推動成員國政府間共同安全政策方面多項合作計畫,更是多於過去六十年間的數量,其執委會也不斷提到於現今歐盟面臨各種複雜的內外情勢下,國防與安全方面的合作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因此,本文透過Robert Keohane的國際機制之交易成本相關主張,探討歐盟所面臨的內外情勢對歐盟成員國政府於共同安全合作政策支持度高低之影響,以法國政府和波蘭政府作為共同安全政策支持度較高與支持度較低研究個案,於不同層面進行詳細分析。最後,本文冀望此兩個個案研究,能夠對歐盟研究中,於成員國政府於共同安全合作政策不同支持態度提出更深一步的解析,以做出貢獻。
關鍵字
|
|
2020-07-22 |
東南亞區域的中美競逐:以一帶一路為例 |
碩士班 |
蘇庭漢 |
曾怡仁 |
中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2013年12月提出「推進絲綢之路建設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2014年11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將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Silk Road Fund),提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能源開發、基礎建設及產業與金融事務合作的支持,強調與周邊國家共同打造共贏共榮之命運共同體。 透過基礎建設、國營企業的佈局與投資,提供公共財,以提升在東亞南亞地區的影響力。另外在地緣政治爭端方面,迴避與美國的衝突,並向外輸出國內過剩之資源與勞動力,舒緩資本過度累積所造成的經濟危機。在原本以美國日本兩國為首的東南亞區域海權部分,由於中國崛起也對該區域的戰略角力產生微妙變化,中國政府對外宣稱「一帶一路」是一種和平崛起,但實為中國向境外擴張其政治與經濟實力的政策,在經濟邏輯背後隱含著政治目的,即成為區域性霸權。
面對此態勢,東南亞國家將如何回應中國的擴張?美國如何回應區域性主導權的日益喪失?本文將以國際關係理論中,霸權穩定論做為理論基礎,爬梳其中內含,以外援政治概念補充該理論不足之處,期盼能為現今的東南亞局勢帶來更細緻及全面的詮釋。
關鍵字
東南亞國家協會,
美國 「重返亞洲」政策,
中國「一帶一路」倡議,
霸權穩定論,
地緣政治,
外援政治
|
|
2020-07-22 |
加拿大作為中等國家的外交實踐 |
碩士班 |
張芝維 |
曾怡仁 |
本文以加拿大為研究個案,在分析層面上,首先闡述加拿大外交政策的發展進程,說明加拿大何以發展中等國家戰略,奠定自由主義與國際主義的外交原則,並在冷戰期間擔任協調者的角色以穩定國際秩序。其次,討論加拿大國內政策的演進,尤其是建立民主國家與確立多元文化主義的過程,顯見加拿大對於民主法治、人權與多元文化等價值的重視,亦為國家軟實力的底蘊。最後,論述多元文化主義影響加拿大於後冷戰時期推行軟實力與公共外交等策略,以此拓展國家形象,並提升加拿大於國際社會的影響力。簡言之,經由梳理加拿大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外交作為,足以顯現其發展中等國家戰略的外交路徑。同時,在社會文化與價值觀的形塑之下能推廣獨特的品牌形象,強化加拿大在特定領域的作用。而本文亦試圖藉由加拿大經驗作為台灣的借鏡與啟示,盼能提供台灣在面臨挑戰時,得以實行的因應之道。
關鍵字
公共外交,
軟實力,
中等國家,
多元文化主義,
加拿大
|
|
2020-07-16 |
《威瑪憲法》的遺緒?張君勱憲法的總統角色再思考 |
碩士班 |
周學甫 |
楊尚儒 |
我國於1946年所制定,並於1947年元月所公布的憲法,是由當時中國第三勢力的領袖人物張君勱先生(1887-1969)所設計。而因張君勱早年對《威瑪憲法》的鑽研與高度評價,故1947年憲法中混合「實權總統與內閣制(議會制)」的憲政體制──張君勱稱之為「修正式之內閣制」──,向來被研究者認為具有濃厚的威瑪半總統制(雙首長制)氣味。然而,「張君勱的憲政設計受《威瑪憲法》影響」的說法雖被不少研究者所共享,在既有的張君勱研究中,卻尚未有研究者深入梳理「張君勱如何理解威瑪總統所應扮演的憲政角色」,以及「他對1947年憲法體制的設計與解釋,又在哪些面向上展現出《威瑪憲法》的精神」等問題。也因相關討論的闕如,以至於既有研究並無法精確地掌握張君勱對1947年憲法中的「實權總統」之想像。
對此,本文雖不否認張君勱的憲政設計係受《威瑪憲法》影響的觀點。但試圖藉由張君勱評析、闡釋《威瑪憲法》與1947年憲法之文本,重新勾勒1947年憲法之總統的職掌與憲政地位。透過相關書寫,本文將指出:張君勱對1947年憲法中實權總統的想像,實際上乃是如同威瑪總統在「應然面上」所扮演的角色般,常態時高拱於黨派政治之上,僅有在必要時方得動用憲法所賦予的實權。在這個意義上,1947年憲法體制,其實可以歸類為今日憲政研究所定義的半總統制憲政的一支。
關鍵字
1947年憲法,
張君勱,
威瑪憲法,
憲政體制,
國家元首
|
|
2020-07-06 |
台灣民眾對民主支持的探索式分析 |
碩士班 |
邱俊廷 |
劉正山 |
台灣邁向民主化至今已三十年,歷經三次政黨輪替,就Huntington所提出,檢驗民主鞏固的「雙翻轉測試」(two-turnover test)而言,我國已經算是貨真價實的民主國家。而台灣在三十年的民主化後,對於民主制度的支持情況是如何?至於對民主制度的支持,除了我們已知的因素外,還有沒有其他可能未知的因素?本文以《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aiwan’s Elec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Study,TEDS)在2008年(N = 1905)、2012年(N = 1826)、2016年(N = 1690)的面訪調查資料作為分析樣本,擷取調查資料中所有能分析的變數,並利用「多元對應分析」(Multiple Correspondence Analysis,MCA)研究方法,探索台灣選民對民主制度的完全支持是否還有其他可能因素。而後使用二元勝算對數迴歸分析方法做統計上是否具有顯著性的最後確認。研究結果顯示,對於完全支持民主制度的因素中,有隨時間而變化的,如對總統的滿意程度、台灣人認同、預期性未來經濟會變好、居住於南部、以及男性等可能的因素;也有如「偏好民進黨」、「對民主施行滿意」以及「第二世代」(出生於1932 ~ 1953年),在三筆資料都顯著完全支持民主。
關鍵字
政黨立場,
民主滿意,
多元對應分析,
民主支持
|
|
2020-06-24 |
中國與美國在亞太地區之競合 - 以南海議題為例 |
碩士班 |
李怡萱 |
王群洋 |
南海由於地緣位置和中美之競爭,使其成為近年來區域主權爭議最激烈的海域。具有重新建立區域政治、外交、經濟、航運、國防結構的潛在價值之南海水域的主權歸屬,得以左右各相關國在亞太地區的國家利益。中國做為區域強國,以歷史水域為基礎提出「海上絲路」,與境外勢力美國之競爭,影響南海之地緣政治。美國以「航行自由」為名提出「印太戰略」,以因應中國經濟、軍事影響力的增加。本研究以南海為案例,以「權力平衡」概念為研究途徑,檢視中美兩國在南海海域之國家利益。
關鍵字
南海主權,
地緣政治,
「海上絲路」政策,
權力平衡,
印度洋太平洋戰略
|
|
2020-05-13 |
2020總統大選選民投票意願之分析 |
碩士班 |
余婷涵 |
劉正山 |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影響2020年總統大選選民投票意願之因素。本研究的自變數有四項,分別是居住在戶籍地、常使用社群網站接收政治訊息、總統權力的大小及競選氛圍。本研究用網路調查資料檢證投票意願與變數間之關係,問卷蒐集時間在選前2019年12月9日至2020年1月10日,受訪人數為2,244位。研究結果顯示居住在戶籍地的選民不一定有較高的投票意願;越常使用社群網站接收政治訊息的選民越有投票意願;認為總統權力算大的選民越會參與投票;認為競選氛圍是火熱的選民投票意願越高。從本研究所使用的網路樣本還可以觀察到三個有趣現象,分別是男性選民比女性選民更有意願去投票;年齡及教育程度對投票意願的影響不具統計上顯著。
關鍵字
選民,
投票,
投票意願,
總統權力,
競選氛圍,
|
|
2020-02-09 |
台灣兩稅合一制度變遷之研究-國家中心論觀點 |
碩士班 |
王斌任 |
曾怡仁 |
兩稅合一設算扣抵制之廢除為我國近年所得稅最重大的改革,當初實施的目的是促進投資、經濟成長等目標,但實施後效果不如預期,造成稅收損失擴大與貧富差距擴大的後果。我國雖於2015年將全數設算扣抵制改為半數設算扣抵制,但因為稅負過重造成國外優秀人才不易來台、資本市場投資動能不足,政府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與國際趨勢接軌,並強化我國國際競爭力,於2018年正式廢除兩稅合一設算扣抵制。在兩稅合一1998年實施至2018年廢除這20年間國家究竟是如何來形成稅制的改革,為本研究的重心。本研究採取了新多元論的研究途徑,以社會上僅少數具規模組織才會對國家政策產生影響力,及現代國家技術官僚專業化而擁有官僚自我利益的解釋,來形成國家與社會偏好二者交互影響以形成租稅政策的研究架構,進而探討台灣的國家自主性在這段期間的強弱變化。
經研究發現,在這段期間的修法稅制改革的重要時間點(兩稅合一之實施、全數設算扣抵制改為半數設算扣抵制、廢除兩稅合一),均具有相當程度的國家自主性。在第一階段我們觀察到兩稅合一之實施完全是從上而下的政策,這樣的成因可歸於前總統李登輝的自我偏好意志的展現;第二階段,國家基於彌補稅收損失的立場不受社會促進投資偏好的影響改革實施富人稅回饋稅制,惟實施不久後,即受到社會需求的修法壓力及國際趨勢的影響而再修法;第三階段的修法國家基於國際情勢的轉變及回應社會股利投資者稅負過重的需求,再加入國家偏向促進投資的自我偏好而廢除兩稅合一制。
關鍵字
技術官僚,兩稅合一,設算扣抵制,新多元論,國家自主性
|
|
2020-02-03 |
韓國之氣候外交: 以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及其後續發展為標的 |
碩士班 |
施怡君 |
胡念祖 |
本研究旨在探究韓國於1991年至2017年,在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等三個條約之制約及履約談判場域與進程中,對外表現出的氣候外交(climate diplomacy)國家行為(state behaviors)與行為之變化,以及造成該等變化的國際與國內因素為何。
為此,本研究以David Easton所提出之「政治系統投入與產出」模型作為分析韓國氣候外交政策的架構,從而瞭解形塑韓國氣候外交行為之國際與國內因素為何,以及政府內部行為者(總統、行政機關、國會)受到國際與國內因素的影響後,產出那些因應的政策或法律。
本研究首先發現,韓國在UNFCCC國際場域中的外交行為與韓國當時在任之總統的決策有高度的相關性,更可以由這些外交行為的特徵,依總統任期而區分為三個時期,本研究稱1991年至1997年為「萌發期」、1998年至2007年為「轉型期」及2008年至2017年為「積極主導期」。
本研究進一步在投入因素方面發現,國際因素的影響程度較大,其次為國內因素,韓國在不同時期分別受到不同程度之國際與國內壓力。在1991年至1997年的「萌發期」間,韓國於1996年正式加入OECD並於1997年4月脫離開發中國家集團的G77後,雖然一些OECD成員國對韓國採取較寬容的立場,並未要求韓國在加入OECD後,立刻接受UNFCCC附件一已開發國家之減量義務,但遂後仍然面臨到被美國點名要接受京都議定書中附件B國家之「量化排放限制或減量承諾」(Quantified emission limitation or reduction commitment)的外交壓力,而產業團體與環境非政府組織此一時期發揮的影響力較薄弱。在1998年至2007年「轉型期」間,韓國面臨到美國、歐盟、日本之外交壓力,要求韓國提早承擔減量之義務,而產業團體也開始發動遊說影響政府的決策,環境非政府組織發揮了「監督者」與「宣傳者」的角色。在2008年至2017年「積極主導期」,韓國主要受到兩大貿易夥伴美國、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之影響,促使韓國採取了較前兩時期更積極之對外作為,而產業團體則透過遊說政府,導致「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法」及「低碳汽車合作金制度」的執行時間被延遲,環境非政府組織通過參與公聽會或媒體,提出自身的意見與立場,影響政府決策,雖然最後產出的政策結果,政府主要回應產業團體的要求較多,與環境非政府組織的期望仍有一些差距,但環境非政府組織已能成為一股監督政府的強大力量。
這些國際與國內因素形成「要求」、「支持」進入到韓國的政府機制,總統、行政機關、國會等政治系統內部行為者為回應國際、國內的要求,而做出決定或政策。因此,本研究再進一步檢視總統、行政機關、國會等政治系統內部行為者在受到前述國際與國內因素的影響後,產出那些重大氣候外交的政策或決定。
本研究發現到,韓國總統在決策過程中起到最重要的作用,不僅主導了韓國在UNFCCC的外交政策方向,也是促成韓國氣候外交政策轉變的發動者。行政機關與國會基於國家涉外利益的考量,配合總統的意志,並未阻擋國際條約批准案,但對於部分的國內立法仍不敵產業團體的反對。
關鍵字
巴黎協定,
氣候外交,
京都議定書,
韓國,
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
環境外交
|
|
2020-01-28 |
我國鄉鎮市民代表會職權與功能法制之研究 |
碩士班 |
李建華 |
鄧學良 |
綜觀我國歷史發展至今,「鄉鎮市」層級之自治團體,時時刻刻圍繞在人們的生活中。而若要探討「鄉鎮市民代表會」對人民的重要性,從民主化到現在,各個鄉鎮市民代表無疑是對鄉鎮市地區之人民,提供完善之服務。諸如:檢修路燈、修築溝渠、修繕馬路坑洞等,皆與鄉鎮市民代表會之職權,息息相關。
然而,當我國於2010年至2014年透過縣市合併而形成「六都」(臺北、新北、桃園、臺中、臺南、高雄)後,皆有學者與立法者認為,扣除現有六都及省轄市後,其餘13個縣共有198鄉鎮,人口卻僅有624萬人。因而提議全臺鄉鎮市長、鄉鎮市民代表選舉,全面改為官派,以免地方選舉過多,造成困擾。
但從鄉鎮市民代表會發展之歷史縱深,本文卻發現,鄉鎮市民代表會之功能,除扮演「立法者」之角色外,更重要的乃在於「為民喉舌」之核心價值。而此核心價值,讓鄉鎮市民代表會之運作,不再只是以單純之立法角度進行討論,而能從公務機關對人民所為之「行政法」角度,加以探討。
因此,本文以「基本原理」、「行政組織」、「行政權限」、「行政救濟」、「行政監察」5大構面所建構之「行政法五大架構」,作為主要研究方法,兼採文獻分析法與跨國比較法。藉此深入討論我國鄉鎮市民代表會之職權與功能,並對鄉鎮市民代表會之存、廢,及其制度等,重新整理並提出更臻完善之法制。
關鍵字
地方民意代表,為民喉舌,鄉鎮市,行政法五大架構,地方制度法
|
|
2020-01-21 |
正義戰爭理論邏輯上的省思:Carl Schmitt與Michael Walzer的對話 |
碩士班 |
黃智優 |
楊尚儒 |
本文以當代人道干預所造成的爭議作為問題意識的切入點,並依此針對其背後的論證邏輯進行討論。本文首先將指出,事實上,人道干預的爭議出自於其與傳統義戰理論具有相似的論證邏輯,同樣是依據某種價值體系自我證成武力的使用,都是具有「正當理由」的軍事行動。而圍繞著具有正當理由才能發動戰爭,亦即訴諸出戰正義這點,我們可以發現有兩種完全不同的戰爭論述,分別以思想家瓦瑟爾與施密特為代表。前者認為只有在具備正當理由的情況下才能發動軍事行動,如此才能有效約束軍事行動的發生,而後者則持相反的立場,一旦訴諸出戰正義,以正當理由賦予軍事行動發動上的正當性,那麼不僅無法達到限縮戰爭的目的,相反的很有可能會使軍事行動罔顧對武力手段的相關規範,以極為激烈、殘忍且非人性化的形式出現。
本文主要目的在於,以「出戰正義」作為主要的軸線,勾勒出兩種在「出戰正義」概念上有不同詮釋的戰爭論述,並對其進行比較性的研究。在論證過程中我們將發現,瓦瑟爾與施密特在「出戰正義」詮釋上的差異,也將反映出在「對正義戰爭的定義」、「如何限縮軍事行動」以及「對當代人道干預的立場」這些層面上,兩位思想家有截然完全不同的觀點。而針對正義戰爭理論的邏輯,從瓦瑟爾與施密特戰爭論述的比較中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訴諸出戰正義,強調發動軍事行動需要具有正當理由(即便只有一點點),都可能會使軍事行動轉以激烈的型態呈現。
關鍵字
瓦瑟爾,施密特,正義戰爭,宗教戰爭,人道干預
|
|
2020-01-18 |
我國打擊跨境犯罪之困境、 回應與策略 |
碩士班 |
陳育新 |
陳宗巖 |
由於科技的進步,使得有形以及無形的交通以及通訊網絡更趨進步且快速,而近年來如詐欺、毒品、組織犯罪、人口販運等犯罪模式已不侷限在單一國家或區域,而是以跨國境、跨洲際等方式在進行。前述跨境犯罪問題必須多方政府面對與革新,才得以保障我國以及他國人民的權益,進而實現社會正義。有鑑於不法份子鑽營犯罪制度之漏洞以及利用我國司法制度中無法對其實行追訴之限制,造成跨境犯罪日漸猖獗,嚴重衝擊我國與他國之交流秩序並斲傷我國國際形象盛鉅。為促使我國與全球社會在打擊犯罪上進一步之合作,並使其制度化簽定共同打擊跨境犯罪相關之法案為前提,本論文探討目前我國與他國有關於警政方面之互動、現行共同打擊跨境犯罪機制之建立與執行,並透過我國與他國共同打擊跨境犯罪之案例、前線偵查人員偵辦是類案件之經驗,分析我國現行在跨境共同打擊犯罪層面之成效與困境,進而提出解決困境之策略與建議
關鍵字
跨境犯罪,國際執法合作,國際組織,駐外警察聯絡官,策略
|
|
2019-10-31 |
國家利益衝突下的日本武器出口-蒼龍級潛艦、US-2水上飛機個案研究 |
博士班 |
陳鼎尹 |
曾怡仁 郭育仁 |
安倍晉三政府推動的澳洲蒼龍級潛艦、印度US-2水上飛機武器出口,是地球儀外交與國家安全改革背景下日本戰略轉型的重要個案,著眼於多面向的國家利益。外交戰略面針對美日同盟強化與多邊外交,透過尖端科技分享、互操作性、後勤整備和零件供應實現特定目標的戰略合作,例如美日澳網路、太空領域合作,美日印澳海上安全合作等。武器出口另一個重要目標是國防工業改革,即透過進入全球供應鏈、海外市場營銷促進國際化轉型。個案是日本政府首次出口大型武器裝備的新挑戰。而具不同立場與權力的政策行為者之間的合作,成為日本能否有效推動個案的前提。例如對於武器出口政治影響的計算、在外交戰略中的角色,政官行為者對於抵銷交易的掌握及協作,以及制度能否創造國防企業參與誘因。
經由個案過程與政策行為者分析,本研究認為日本武器出口為「政治主導下的有限分工」決策模式。官邸基於戰略外交推動個案,然而在國家安全保障會議與武器出口流程下,政治主導無法解決抵銷交易引起的國家利益衝突,省廳也未能實現充分因應個案抵銷交易的合作。經產省實質審查權是政治主導的制約,防衛省權力與政策工具不足,外務省缺乏武器出口與外交政策整合的經驗。作為全球國防市場新進入者,武器出口賦予日本掌握新戰略機會與多元利益的可能,惟其利益由決策體系處理兩個議題所決定:個案所需要的國防工業國際化支援、伴隨的地緣政治權力平衡問題。武器與軍事科技之於更宏觀政治目標的可能性,由政策行為者之於科技、產業面向的能力及在制度下互動產生的國家能動性所決定。
關鍵字
日本武器出口,國家利益衝突,政策行為者,抵銷交易,蒼龍級潛艦,US-2水上飛機
|
|
2019-09-02 |
「同一願景、同一認同、同一共同體」:東協認同的形塑與實踐 |
碩士班 |
張采綾 |
王群洋 陳永福 |
東南亞國家協會(簡稱東協)成立於 1967 年,至今已逾 50 年,從一開始 不被外界看好,到現今成為東南亞整合的主要推動區域組織,已朝向一體化邁 進,「東協認同」在此歷程當中具有相當重要性。本文以建構主義為研究理論, 透過梳理東協自成立至今的脈絡,分析東協整合進程中,「東協認同」是如何從 做為一個概念被提出,再通過國際和區域環境、內外互動來形塑,如冷戰和後 冷戰的國際情勢變化、東亞金融危機等,並進一步實踐。東協從各自優先考慮 自身國家利益,到作為一個整體後,在國際場域集體行動、承認成員國命運休 戚與共,這些都意味著東協亦逐步實踐「東協認同」相關理念,如東協憲章的 通過與實施、東協共同體的建成,都是東協整合過程的重要里程碑。「東協認 同」的強化在後來的官方會議、文件中不斷被提及,可見「東協意識」到「東 協認同」在區域整合中的重要性。
關鍵字
東協認同,
東協,
建構主義,
區域整合,
區域認同,
|
|
2019-08-26 |
拉票動員與投票背離 |
碩士班 |
蔡婷如 |
劉正山 |
當選舉時程來臨,各政黨組織會運用「陸戰」和「空戰」的動員方式來改變選民投票的對象,因此本文只討論拉票動員(Canvass Mobilization)。拉票意旨早期選舉資訊不發達,人只能透過社會網絡來了解選舉資訊與投票意向做參考依據。根據學者徐火炎(2005)引述Deutsch(1961)研究指出政黨選舉動員情境中,企圖在競選策略運用不同動員方式來影響選民投票變化。故本文提出三個研究假設來驗證來自不同政黨的拉票者透過不同拉票動員方式會影響選民投票背離(Partisan Defection)。
本研究資料來源是TEDS 2012年總統兼立委面訪案(N=1826)和微笑小熊調查小棧2019年網路調查案-「選舉動員如何打動民心?」(N=1214)作為實證檢驗以候選人、助選員、家人或朋友三者為不同類型的拉票對象,以及面對面、實體文宣(信件)、簡訊、電話、社群媒體為不同的拉票動員方式,來解釋這些動員方對於投票背離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當選民接觸來自不同政黨的拉票者透過不同方式的拉票動員沒有預期的顯著。
但是本研究另外發現2018年地方選舉期間的微笑小熊調查小棧分析結果發現家人或朋友直接簡訊拉票動員對於投票背離會有影響。就本研究所羅列的調節機制(變數)來看,不同政黨的拉票者不論用什麼方式的拉票對投票背離影響力並不如預期的明顯。不過黨性強弱卻仍然可能是一個重要控制變數。
關鍵字
政黨投票背離,
政黨認同,
選舉動員,
拉票動員,
動員
|
|
2019-07-22 |
資本主義的第二重矛盾與生態:奧康納的生態馬克思主義 |
碩士班 |
李政諭 |
曾怡仁 洪世謙 |
在資本主義的運作下,當今人類世界經濟活動的背後,生態與環境正在不斷的受到破壞。人們恣意破壞自身身處的環境,也使得人類必須面對環境破壞之後產生的生態危機問題。威脅到人類與自然界動物生存的生態危機迫使部分受到危機危害的人們為了他們生存所身處的環境而抗爭,試圖降低人類經濟活動產生的生態危機。人類世界依循資本主義的經濟活動方式將自然界既當作水龍頭又當作汙水池,使其面臨著經濟活動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不可相容的矛盾,人類與自然界正處在一種衝突之中。本論文旨在透過奧康納生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解析資本主義體制與生態的根本矛盾。並且依循著奧康納的理念,釐清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與生態的關係,找出解決生態危機的戰略與方法。
關鍵字
生態馬克思主義,
資本主義的第二重矛盾,
生產條件重構,
生產性正義
|
|
2019-06-29 |
面臨全球糧食危機-臺灣糧食安全問題與對策 |
碩士班 |
鍾文敏 |
曾怡仁 |
近年來,國際糧食價格巨幅上漲,全球氣候變遷詭譎,對仰賴穩定氣候生長的農作物備受威脅,加上石油價格上漲、人口增加等各方面影響,彼此之間互相交織而成,世界穀物庫存量下降及糧食來源供需不穩定更突顯糧食安全之危機,如何因應並解決糧食價格高漲所帶來之衝擊,便成為維持國家糧食安全首要課題。國際社會紛紛把糧食安全納入國家安全的考量,臺灣糧食自給率如此低迷,仰賴進口糧食程度之深,我國不可能跳脫糧食危機之外。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自古以來,是放諸四海皆準的議題,為了應付不確定性之因素,平日即需要維持一個有效的生產機制及糧食儲備系統。
本研究以糧食安全體系為分析重點,包括相關法規與制度之討論,以時間序列探討戰後臺灣糧食政策之沿革及其影響,筆者藉由回顧過去之糧食政策分析,再予以相關之建議。
關鍵字
糧食儲備系統,
糧食安全,
糧食自給率,
國際糧食價格
|
|
2019-06-27 |
臺灣對中國大陸文化交流政策之研究 |
碩士班 |
呂思賢 |
王群洋 |
本文藉由探討臺灣在陳水扁前總統時期從「四不一沒有」到「一邊一國」的兩岸政策,進而了解其媒體先行的兩岸文化交流等政策,以及藝文研討等兩岸文化交流實務;在馬英九前總統時期「九二共識」及「不統、不獨、不武」的兩岸政策,進而了解其以教育文化為先的兩岸文化交流等政策,以及綜合交流論壇等兩岸交流實務;在蔡英文總統尊重「九二會談」歷史事實以及「維持現狀」的兩岸政策,進而了解以兩岸體育交流為主的兩岸文化交流政策,以及在體育及影視音樂等實務交流活動,從中了解文化政策及實務對於兩岸關係有何助益,以及在交流的過程中的困境與順境, 在結論中將研究心得提供在政策制定上之建議給臺灣政府以及民間相關單位。
關鍵字
兩岸文化交流,
九二共識,
一邊一國,
兩岸體育交流,
兩岸媒體交流,
維持現狀
|
|
2019-01-17 |
寡頭化連結性?以時代力量的組織架構與溝通策略為例 |
碩士班 |
彭柏鈞 |
廖達琪 |
由於資訊科技的出現,部分社會運動透過網路進行個人化的串聯,使得運動不須固定領導團體便可以運作和傳播,這樣的社會運動被稱作「連結性行動邏輯」的社會運動。在這些社會運動後,許多團體汲取過去運動時的理念並成立政黨,期望透過資訊科技達成開放參與的組織形式;然傳統上我們認為組織一旦擴張,便會受到「寡頭鐵律」的影響,最終走向科層及少數人領導的寡頭統治。
因此本次論文旨在回答下列問題:一個由連結性行動社會運動出身的政黨,在成立後,是否仍能夠維持當初連結性的初衷,亦或是受到現實的壓力,逐漸走回傳統的寡頭統治。筆者引用Liao等的政黨組織分類框架,並稍作修改,框架針對組織的四面向進行研究-領導模式、溝通方式、組織界線及議題關注,筆者在Liao等的研究基礎上提出寡頭化連結性的概念,認為一個由連結性行動出身的政黨,受到寡頭鐵律的影響,在四個面向的形式設計及實際運作上將展現出特定的樣貌;本研究主要針對時代力量個案進行研究,透過參與觀察、訪談及其在網路上公開之資訊,蒐集相關資料,試圖回答上述問題並檢證框架之推論。
筆者研究發現,時代力量在形式設計上的確有想要朝向連結性政黨前進,其透過組織的設計,使黨員能夠運用網路直接參與黨務運作;然而在實際運作上,由於組織內外的壓力,其不得不改變過去的一些制度設計,使得組織逐漸走向寡頭,而這符合本文提出之政黨組織分類框架所述的第三種政黨組織類型-寡頭化連結性政黨。然框架依然有其不足之處,研究結果顯示,時代力量在領導模式及溝通方式上受到寡頭鐵律的影響較大,而組織界線及議題關注則維持連結性行動的初衷,特別是在議題關注的面向,分類框架的推測與實際情況不符。
關鍵字
時代力量,
連結性行動邏輯,
寡頭鐵律,
寡頭化連結性,
政黨組織分類框架
|
|
2018-12-19 |
中國與東協經貿互動之研究 |
碩士班 |
柯寧 |
王群洋 |
本文以中國角度出發,檢視中國從2001年至2020年,橫跨四個「五年計畫」中不同時期對「東協」的政治與經貿政策,以及此政策對雙邊關係之影響。在政治面之分析,以中國的國家發展計畫為軸心,來探討中國對「東協」於不同時期的不同政策布局,進而探討國家發展計畫中對「東協」有直接或間接影響的「睦鄰」與「西部大開發」政策。中國對於「東協」的經貿布局之分析,以雙邊建立自貿區之具體項目以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於雙邊關係之影響為主。在此基礎上探討中國與「東協」政治與經貿互動中所產生之爭端以及潛在影響雙邊關係之各項爭議。在結論中,探討政府關於在中國與「東協」越發緊密的國際環境中,如何在外交以及經貿上進行政策布局,並提供建議。
關鍵字
南海,
睦鄰政策,
「五年計畫」,
西部大開發,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
|
|
2018-10-22 |
兩岸觀光人流管理之研究 |
碩士班 |
張育茹 |
王群洋 |
本文以探討陳水扁前總統執政時期與馬英九前總統執政時期,對於與中國大陸政治互動上採取何種政策,及陸客來臺觀光之人流管理機制上的建立與法令制度,並根據〈大陸地區人民來臺從事觀光活動許可辦法〉探討分析。最後針對衍生問題而採取之因應對策進行歸納與探討,重新審思在日前兩岸新趨勢下陸客來臺觀光人流管理制度,為何現任蔡英文總統政府執政,陸客來臺觀光人數呈現下滑趨勢,以陳水扁總統與馬英九總統政府執政時期之分析,歸納陸客來臺觀光人流管理制度中呈現攀升狀態下之管理機制。在結論政策建議上,給予現任政府重構的思考方向與建議,讓陸客來臺觀光人數能夠像以往一樣攀升或趨於穩定。
關鍵字
兩岸觀光, 人流管理, 觀光政策, 陸客來臺觀光, 大陸地區人民來臺從事觀光活動許可辦法
|
|
2018-09-04 |
社區意識與節慶文化活動價值之探討-以高雄市大港埔觀光節及內門宋江陣為例 |
碩士班 |
陳秀盈 |
曾怡仁 |
近年國家間政府的競爭壓力只有愈發現實嚴峻,各國政府轉向積極的開發及增益觀光產業,因為節慶文化活動在觀光產業中佔有重要的一環。在台灣的節慶文化活動,仍受傳統民俗宗教節慶活動影響,傳承著許多漢人留傳的習俗文化,各地方政府以不同型態與規模的推動地方節慶文化活動中,也包含許多地方傳統宗教祭祀民俗節慶等,其目的就是為提升地方節慶文化產業化、推動觀光與行銷地方特色、活絡經濟產值與促進地方合作團結發展,再創地方的繁榮蓬勃景象。傳統的農村社會民俗節慶活動是源自生活文化中作息風俗,配合自然節氣晴耕雨讀、秋收冬藏外,其他意義有:祈求豐收、風調雨順、村里防衛、敬神祈福、祭祀遶境求安、團聚而源生出的武陣節慶活動。
從2011高雄縣、市合併以來由民政局、文化局、觀光局等局處辦理,類似常規性的年度辦理一區一特色節慶活動,本文主要研究主題為「內門宋江陣」、「大港埔節光節及鼓壽宮會香活動」,透過民俗慶典活動可呈現饒富文化傳承意義外,是否為地方增益社會聯繫、環境認知及社區情感凝聚而影響節慶活動價值?是研究者研究動機啓發點。
本研究以大港埔鼓壽宮會香活動及內門宋江陣節慶活動,採取個案分析、文獻分析及參與觀察法作為資料蒐集的工具,個案範籌界定論述後加以文獻分析,並於2012年開始到2013年參與兩地節慶活動場域的實際觀察、記錄及訪談等工作,以整體資料分析歸納並印證研究假設與文獻研究結果發現:一、社區聯繫 :大港埔世居人口少、作息迴異聯繫網絡建立不易;內門區世居人口多社區聯繫網絡建構綿密。二、環境認知:大港埔人口流動快速降低了對環境認知的時空條件;內門區人口少流動對環境認知較充份。三、社區情感連結:大港埔居民都市化生活因治安複雜降低鄰人間信任度及對社區情感連結;內門區居民我群連結強烈,歸屬感及依附性濃厚。研究結果居民在於社區聯繫、環境認知及社區情感連結較少者確實對節慶文化活動效果有影響。
建議公私部門在規劃及發展地方節慶活動時,從城市特有人文環境中善用資源整合,再重組共享時考量可以表徵出在地唯一獨特性的節慶活動,才能創造更多吸引力。
關鍵字
內門宋江陣, 社區意識, 節慶活動, 獨特性
|
|
2018-09-03 |
使用VAA對大學生投票參與意願之影響:以iVoter為對象的實驗研究 |
碩士班 |
程紹華 |
廖達琪 邱文彬 |
VAA,全名為Voting Advice Application,是一種投票諮詢系統,專門替選民向政黨或候選人蒐集資訊,並提供投票建議的網站,隨著資訊技術演進,網路的便利性使其成為主要的資訊流通管道,政黨或候選人爭相在網路上尋求曝光,連帶影響選民上網尋求投票相關的資訊,這也使得VAA成為新的研究課題。然而過往多數的相關研究,都是以問卷調查的方式來進行,在變數控制上可能不夠精確,且這些研究多數是以政治參與的相關理論來進行分析,對於VAA所提供的資訊形式並未細究。
本研究以台灣自行研發的VAA網站:iVoter為案例,透過實驗研究法中的「隨機化實驗控制組後測設計(Randomized control-group posttest design)」,以實驗設計的方式觀察三組受測者接收VAA提供的不同資訊形式之後,在投票意願、政治興趣及資訊蒐集習慣上是否有不同的反應。並嘗試以資訊理論的角度來解釋VAA如何作用,提出所謂「問題解決導向資訊」的概念,來分析哪一種資訊形式才是真正對使用者有影響的。研究結果發現:其一,在實驗組1中使用VAA接收到問題解決導向資訊的受測者,滿足了其在投票決策上的需求,故投票意願會高於其兩組。其二,但也因為VAA提供的資訊有其目的上的侷限,故雖然受測者接收問題解決導向資訊,但實驗組1的政治興趣卻非最高。其三,在資訊蒐集習慣上,實驗組1由於接受了最完整的問題解決導向資訊,所以未來繼續使用VAA做為投票參考依據的意願也最高。
關鍵字: Voting advice applications、投票意願、實驗研究、資訊形式、政治興趣
關鍵字
政治興趣, 資訊形式, 實驗研究, 投票意願, Voting advice applications
|
|
2018-08-30 |
國際咖啡建制中的組織與規範 |
碩士班 |
蔡孟君 |
曾怡仁 |
本文主要探討全球咖啡產業的建制,藉由研究咖啡產業中國際組織與制度,進而瞭解國際咖啡建制的形成背景與變遷。主要以目前咖啡產業中較具有影響力的組織機構(一個國際組織ICO、兩個生產國機構ECX和FNC、一個消費國組織SCAA和兩個認證組織FLO和UTZ)以及各自的制度規範進行分析討論。透過這些組織的功能和制度對於咖啡產業的影響力,來瞭解整個咖啡產業的建制的形成原因與變化,進而解釋國際咖啡建制的特性。
本研究發現,國際咖啡建制的形成是體系內部分國家考量到當前的咖啡市場和政治背景需要建立合作來穩定局勢,藉此維護各自的利益目的。然而,國際咖啡建制產生轉變,除了主導組織行為者(ICO)本身特性的改變,還包括受到體系中其他組織行為者(ECX、FNC、SCAA、FLO和UTZ)的出現,以及他們建立的制度規範的影響。本研究藉由建制的三個時期,說明國際咖啡建制形成和轉變,而咖啡建制的特性則是由新現實主義轉向新自由主義。而咖啡生產者之所以處於困境,一方面是因為受制於這樣的建制體制,另一方面則是受制於咖啡本身難以有效掌控的商品特性。
關鍵字
國際咖啡協議, 國際建制, 制度, 咖啡產業, 國際咖啡組織
|
|
2018-08-30 |
從美麗島到太陽花:台灣社運女性參政者的跨時代比較 |
碩士班 |
羅書芹 |
陳美華 陳至潔 |
從 2008 年到 2014 年,因為社會運動頻繁地發生,產生了一群以社會運動起家,並且嘗試從體制外運動邁入體制內政治的參政者,在 2014 年的地方議員選舉和 2016 年的立法委員選舉中,部分人士、政黨也憑藉著社會運動時期累積的人望而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再加上由於蔡英文在 2016 年當選總統之故,國人對於女性參政的討論也比起以往更熱烈,因此本研究嘗試列舉台灣從 1949 年國民政府遷台至今,以社會運動途徑開始,而後進入體制內政治的女性參政者,分別為黨外參政時期、建制化婦運時期、第三勢力參政時期三種。透過分析、比較這三種參政途徑,本研究欲探究本來為解釋社會運動發生、興盛或衰敗的機會結構理論(Political Opportunity Theory),是否能延伸解釋這些女性參政者後來的體制內參政。透過深入訪談,本研究以個別受訪者參政經驗,以及她們參與運動、體制內政治時如何與政治場域中陽剛結構的互動情形為依據,嘗試分析不同女性參政者因其性別、個人特質所受到的挑戰。
關鍵字
第三勢力參政, 建制化婦運, 黨外參政, 機會結構理論, 女性參政
|
|
2018-08-22 |
反毒預防之研究-以臺南地區國軍部隊為例 |
碩士班 |
董裕祺 |
王群洋 |
反毒預防在於了解施用毒品的問題導向,有鑒於施用毒品人口已經向下發展至青少年階層嚴重影響人類安全,且國軍部隊中低階成員均為青少年與校園學生招募而來,影響國軍部隊之戰力與國家安全。故如何在毒品防制現行的制度下,能研究出癥結所在加強改善現行的毒品防制方法,是本文研究動機所在。
本研究以臺灣毒品問題演變、反毒組織與反毒策略及國軍防治毒品作為研究基礎,探討濫用藥物、施用毒品及毒品防制與反毒預防等,國軍部隊中低階成員毒品問題的現象,並在結論部分提出適合國軍部隊反毒之預防與偵查的方法。
關鍵字
人類安全, 濫用藥物, 施用毒品, 毒品防制
|
|
2018-08-09 |
中華民國對美學術外交(1966~1975):以中華民國國際關係研究所為例 |
碩士班 |
朱佑恩 |
陳至潔 |
2018年的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為一所普通、看似平常的校級研究機構。然而,該機構的成立原因、業務內容與制度沿革,卻與中華民國對外關係及執政者信念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本論文檢視1966至1975年期間中華民國總統府與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的決策檔案,發現中華民國雖歷經多次外部環境變化,卻始終堅持「光復大陸」的基本國策。本論文發現這是因為蔣介石的政治信念對國民黨政府的歷史經驗、當前與未來情況評估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此外,「光復大陸」的實施取決於能否在國際上孤立中共,而後者又仰賴對美國關係的經營,國研所的學術外交也因此成為爭取美國輿論支持不可或缺的一環。隨著1972年後中華民國外交局勢的惡化,國研所更被賦予在國內推廣「匪情研究」的政治學術化工程,最終並於1975年取得制度上合乎當時法律規範的學術身份。而藉由檢視與重建冷戰轉型期間中華民國對美外交政策的演變,不僅可說明「人」在國際政治中的能動性與重要性,更能為小國影響大國決策提供具體例證。
關鍵字
中國國民黨, 外交史, 對美外交關係, 外交政策分析, 國際關係研究所(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
|
2018-08-03 |
台灣左翼初探-歷史制度主義觀點 |
碩士班 |
潘志宏 |
廖達琪 |
本文以「台灣為何尚未出現強有力的左派政黨?」為主題,為探究其背後因素,透過歷史制度主義途徑,將台灣左翼分為四個時期逐一分析,分別是:第一時期,大正民主時期的台灣左翼啟蒙與發展(1920-1931)。左翼歷經了,啟蒙、行動到日警大量逮捕轉入地下的過程,突顯了殖民者與被殖民者權力不對等關係;第二時期,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的戒嚴時期(1945-1987)。這時期台灣左翼歷經,毀滅、空白。國民政府實施戒嚴令,頒布了「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台灣左翼完全被消滅,失去了左翼的思想傳承及行動,造成了「台灣左翼斷層」以及「民族意識優先階級意識」的情況,突顯了國家對法律暴力統治的制度依賴;第三時期,海外保釣運動促使台灣左翼復燃的契機(1970);第四時期,台灣為何尚未出現強有力的左翼政黨?的現況 (1987-2016)。根據第一,第二、第三時期的國家制度與台灣左翼行為者之間的相互影響、加上第四時期台灣經濟結構以及社會階級的現況,從這四方面的脈絡歸納出,台灣為何尚未出現強有力的左派政黨的四個因素,(一) 制度路徑依賴以及權力不對等關係。歷史上的兩次鎮壓造成「台灣左翼斷層」失去了左翼哲學與行動傳統;(二) 制度影響行為者偏好。造成民主及民族意識優先階級意識;(三) 經濟發展優先。關注經濟成長忽略社會分配;(四)社會階級較平。台灣的所得分配中產階級依舊穩健。分析上述因素的同時,本文試圖找出台灣未來出現強有力左派政黨的條件。這些條件都處於初步探討的階段,希望能提供一些討論的素材,讓台灣左翼相關人員在找尋發展模式時,有些許幫助。
關鍵字
階級意識, 左翼, 左翼政黨
|
|
2018-08-01 |
台灣縣市合併改制後對地方派系存續的影響 -以原高雄縣為例 |
碩士班 |
黃美惠 |
廖達琪 |
本文重點在於探討高雄縣市合併改制後,取消鄉鎮市長選舉改為區長官派、取消鄉鎮市民代表選舉、議員應選員額減少及首長改設一人等制度變革,對原高雄縣地方派系產生的影響,以及分析高雄縣地方政治從1986年民進黨成立後,長期由民進黨執政,政黨從未輪替下,地方派系與政黨的關係。
本文首先分析歷史文獻資料,釐清地方派系的起源、發展及結構,以了解派系演化及消長情形。再者,針對縣市合併改制所造成之制度變革及政黨與派系之關係,對相關人士進行質性深入訪談,以探討縣市合併改制後在政治上對於地方派系所造成的影響,並分析地方派系與政黨,尤其是民進黨之關係。
根據文獻分析、訪談結果發現,縣市合併後,高雄縣地方派系,在紅派瓦解、白派靠人脈經營關係及隨著資源在國、民二黨之間遊走、黑派政黨化之情形下,地方派系尚且不會消失,但隨著人事凋零、政治環境改變,是否還能維持現有運作的狀態,值得探討。未來,地方派系則可能繼續遊走於執政與在野、藍營與綠營之間的夾縫與矛盾中,尋求自身在政黨政治運作中的生存之道。
關鍵字
政黨, 地方派系, 高雄縣, 縣市合併, 制度變革
|
|
2018-07-17 |
越南在東協角色之研究 |
碩士班 |
武垂英 |
王群洋 顧長永 |
1995年7月,越南正式加入東協,成爲東協的第七個成員國,並且是冷戰結束後第一個被接受的新會員國。二十多年來,越南迅速地融入東南亞國協當中,發揮積極作用。例如,推動東協十國之進程;協助東協與非東協國家包括中國、俄羅斯、歐盟等夥伴進行合作與溝通;以及縮小新舊成員國之間的發展差距等貢獻。在此基礎上,越南與東協的關係快速發展,加上越南國家實力逐漸增長,政治穩定、 經濟發展和外交成就各方面都獲得國際社會的肯定,使越南在東協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但實際上如何定位越南的國家角色,這就是本研究的核心關懷。
本文利用角色理論作爲分析途徑,並以霍斯蒂(K. J. Holsti)的國家角色分類作爲基礎,以便定位越南在東協所扮演的角色。據霍斯蒂研究的十七種國家角色定義,以及越南的國家角色認知和實際表現,發現目前越南符合「橋梁」角色與「區域合作者」角色的基本概念。但身爲東協第三人口最大的國家,越南有潛力擔任更多種角色,如「區域領導者」及「穩定」角色。此為基礎,本文希望能為研究越南於東南亞區域所扮演之角色,提供一個更明確的研究視野。
關鍵字
區域領導者角色, 區域合作者角色, 橋梁角色, 角色理論, 東協, 越南
|
|
2018-07-05 |
地方議會正、副議長選舉採記名投票影響的探討-以台南市議會為例 |
碩士班 |
黃炳元 |
廖達琪 |
本文係以台南市議會為例,探討議會正、副議長選舉採行「記名投票」方式的影響,筆者從代議理論出發,透過收羅、整理並爬梳我國目前中央及地方相關法令規範、選舉制度模式,以及各方對於記名投票之利、弊比較作為探討之架構基礎,進而分析探究記名投票對於政黨運作以及賄選方面所產生的綜合影響。
在本文研究中發現:一、我國地方制度法中的代議士趨向「委任說模式(delegate model of representation)」的賦權模式,然其間又有託付說模式(trustee model of representation)的部分色彩。二、日本與我國對於記名投票得否防止賄選觀點不同,就台灣而言,本研究發現記名投票在不同的情境下,將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其須考量的二個情境條件,包括:(一)政黨黨紀強弱,以及(二)無黨籍議席比例多寡。三、記名投票輔以嚴格黨紀,在議會席次結構不論是單一政黨多數過半、抑或是只過半一點點的情況下,都將有效減少跑票行為,且有利於地方政黨政治的發展;但由於無黨籍議員將被迫表態,在多重壓力干擾且無政黨的監督下,較易受賄選影響。四、採記名投票方式並無助於賄選查察,充其量只能做為佐證,藉以強化法官論罪心證而已。五、就制度作用而言,其條件一,有一主要政黨不賄選丶條件二,有強有力黨紀丶條件三,單一政黨能過半且無黨籍人數並不多的情況之下,記名投票確實能夠有效減少賄選的產生。
最後,筆者並提出未來研究建議,作為後續研究者之參考。
關鍵字
政黨政治, 代議政治, 賄選, 地方制度法, 無記名投票, 記名投票
|
|
2018-02-14 |
從里長對自我角色認知及參與防治工作情形探討對登革熱防治效果之影響-以高雄市三民區為例 |
碩士班 |
蘇淑燕 |
廖達琪 |
2014年及2015年兩年是台灣登革熱疫情最嚴峻的兩年,尤其是2015年,疫情延燒22個縣市,以台南市及高雄市兩個縣市最為嚴重。研究者近距離觀察到,疫情延燒之時民眾恐慌、無奈,防疫單位兵荒馬亂,雖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卻仍是事倍功半。
噴藥並非防治登革熱的良方,清除孳生源才是預防登革熱的根本方法,專家學者建議應建立社區動員機制,加強鄰里長與社區的參與,里長在登革熱基層防治中確有其關鍵地位,惟里長之努力是否能影響登革熱防治效果是研究者的研究動機。
本研究以高雄市三民區86個里的里長為研究對象,以2015年各里登革熱病例數為防治效果,透過問卷調查,分析里長自我角色認知與里長參與登革熱防治工作情形對登革熱防治效果的影響,運用spss統計分析,作敘述性統分析、交叉表及logistic廻歸分析,研究結果與研究假設相符,里長之自我角色認知與里長參與登革熱防治工作情形礭實對登革熱防治效果有影響。
建議各縣市政府防疫單位應加強與里長合作,善用里長的在里級登革熱防治小組的影響力,提供里長資源及經費,在小區塊的里編組建立防疫防火牆,有效防堵疫情擴散。
關鍵字
登革熱防治效果, 里長登革熱防治工作參與, 里長角色認知, 登革熱
|
|
2018-01-24 |
考核權與揭弊的關係研究:從公務人員與教師間的比較觀點 |
碩士班 |
陳昭廷 |
陳宗巖 |
國內公部門吹哨者制度的研究,多聚焦於事後之保護措施研究,對公部門揭弊事前原因探究較少著墨,以本人多年公務生涯對人力資源運作的瞭解,公部門考核權對揭弊有相當的顯著的影響,因而激發本人對考核權與揭弊間的關聯性探究,本研究首先介紹各國吹哨立法體制評析借鏡之處,次再分析考核權所植基的考績制度及公務人員保障制度之良窳,嗣藉由訪談探知公教人員對考核與揭弊之態度,以提供我國吹哨者制度的立法參考。
本研究在參考相關文獻及檢視我國現行法制與外國制度之特點後,以考核權的觀點切入,探討自身在組織特性及權力之間的揭弊者角色問題,繼而論述在我國法制保障不足及司法判斷餘地的看法下,揭弊者面臨的因境。
本研究發現考績結果的對揭弊具影響力,考績機制是機關報復的通常手段;國內法制保障不足,漠視考績內規帶來的不公;公務人員協會法對公務員重要權益僅有協商權,使公務人員缺乏支持而減少揭弊意願 考績機制是機關報復的通常手段,使公務員心存畏懼降低揭弊成功率,現行公務人員並無教師工會勞動三權,使公務人員缺乏支持而減少揭弊意願,同時國內法制也未提供揭弊足夠的保障,除非在損及個人權益嚴重情形下,公務人員才會可能會勇於揭弊。
因此本研究建議,揭弊行為應視之為利社會行為,公益應優於機關利益,揭弊若涉及公益,應跳脫公務倫理思維,同時兼顧揭弊者的權益。而不正確的考績決定應有課責機制,要打破官大學問大的思維,加強首長正確的考核相關教育訓練。其次,政府不應懼怕公務人員成立工會,應信任公務人員的專業責質,有助於行政效能的提昇。再者,司法機關及公務人員保訓會對於公務人員的權益,應一改過去判斷餘地之消極審查態度,實質審查以維護應有權益,展現真正的公道正義。最後,公務機關應注重內部民主參與及激勵手段回歸追尋社會價值所在。
關鍵字
吹哨者保護法, 公益揭發法, 弊端揭發者, 考核, 考績
|
|
2017-10-26 |
中國「絲綢之路經濟帶」對歐亞經濟合作之影響 |
碩士班 |
凃奕豪 |
王群洋 |
中國在2005提出《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已明確指出,中國國內存在著產能過剩、企業獲利率低、負債率過高、失業人口眾多等經濟問題。為了因應此經濟問題,中國於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戰略。本文採用地緣政治理論探討中國在「絲綢之路經濟帶」跨國經濟合作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中國在與中亞國家、中東歐國家及歐盟進行油氣資源、綠色能源、農業改良、生物技術及基礎建設領域之合作,進而檢視中國在跨國經濟合作中,如何將各區域的合作項目進行整合,最終透過「絲綢之路經濟帶」影響歐亞大陸的經濟發展。
關鍵字
綠色能源, 油氣資源, 一帶一路, 地緣政治, 跨區域經濟合作, 農業改良, 基礎建設
|
|
2017-09-13 |
初探2014年高雄市女性議員候選人之選舉策略 |
碩士班 |
蔡宜君 |
劉正山 陳永福 |
近年來,台灣女性的政治空間逐漸擴大,愈來愈多女性投入選戰。「婦女保障名額」提供婦女參選的誘因,提升了女性參政率,但也讓同選區的女性候選人相互競爭,使得女性當選率並沒有相對的提升,反而遇到了瓶頸。
研究者想藉由選舉政見與競選文宣,探討女性候選人的選舉策略。以2014年高雄市11個一般選區的女性議員候選人為研究範圍,探討女性候選人的選舉策略。女性議員候選人的選舉策略是否受到「選區的選民性別結構」、「從政背景」、「參選時是否為現任」而有差異?本研究的選舉策略,其衡量的指標為「女性議題>非女性議題」與「文宣上提及女性身分與否」兩者。
關鍵字
政見議題, 候選人背景, 選舉文宣, 女性候選人, 選舉策略, 選區特色
|
|
2017-09-09 |
政治人對抗現代社會:漢娜鄂蘭的政治思想 |
碩士班 |
劉文偉 |
曾國祥 |
漢娜鄂蘭對當代政治思想最重大的成就,即是她將政治行動的概念化作為一個獨特的哲學探究。本文以「社會領域」為核心概念,旨在解釋現代社會如何限制我們的自由,並且強調「政治自由」是現代社會不可化約的一部分。
現代的政治哲學面臨新的情境,「社會領域」和政治之間有著張力,在近代的自由主義或者社會主義,皆把社會當作一個有自主秩序的有機體,政治領域轉變為一種治理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自由」失去了其作為一種集體行動之狀態的條件,取而代之的是以思考的性質和意志的同意與否所界定和表達,構成現代社會的治理模式。
針對這一現象,那麼本文試圖要討論的是,置身於現代社會中,我們需要更好地理解在什麼方面:我們如何以及為什麼阻止了我們自己和他人的自由。
關鍵字
社會, 政治自由, 行動, 漢娜鄂蘭
|
|
2017-09-09 |
行政首長領導風格與「政府服務品質獎」得獎之關聯性 |
碩士班 |
包麗香 |
廖達琪 |
「政府服務品質獎」評核標準為公部門各項服務措施的最高指導原則,且得獎機關為各政府機關標竿學習的對象,對此進行服務措施觀摩與學習,評估及規劃機關之需求,擇選與分析其對組織管理之影響,因而獲取機關適切的學習對象,有效挹注組織新動力及思維,型塑優質機關形象,以激發行政執行績效,一般行政機關皆希冀贏得此獎勵,且針對政府服務品質獎亦有相關的研究,惟其研究鮮少聚焦在以行政首長領導風格與得獎的關係。基此,本研究試就以「交易型領導風格」、「魅力型領導風格」及「轉換型領導風格」為評估指標,經由文獻資料分析,進行研究對象訪談,收集比較資料分析,探討其與「政府服務品質獎」得獎之關係性。
經本研究深度訪談發現在「交易型領導風格」,可區分成既定規制及超越規制二類,此二類為過去文獻所尚未討論,而且因有超越規制性的存在,亦讓獲獎機關的領導風格更傾向轉換型,形成與未得獎機關重大的差異,總歸來講得獎機關基本上以「轉換型領導風格」為主要,其特別於交易類型展現超越規制風格,而未得獎機關比較為傳統的「交易型領導風格」,在「魅力型領導風格」的轉換不是那麼明顯,故為非「轉換型領導風格」。
透過研究者觀察及研究過程獲知,參加政府服務品質獎成功案例,其非單一因素條件足以成就,涉及機關內部資源多寡、上級機關重視程度、全體同仁之參與、機關業務屬性等,前述諸多因素不必然全部成立,方能符合參獎成功條件,惟其行政首長領導風格亦屬成功關鍵條件之一,但因本研究僅限於4個案比較,未來應擴大調查行政首長領導風格與機關得獎與否之關聯,以進一步確認因果,並貢獻於現有文獻尚未深入討論的部分。
關鍵字
轉換型領導風格, 行政首長, 政府服務品質獎, 魅力型領導風格, 交易型領導風格
|
|
2017-08-16 |
替代收容政策執行之探討-從政策過程評估角度分析 |
碩士班 |
周冠廷 |
廖達琪 |
因應大法官釋字第708號解釋文,入出國及移民法增訂收容相關條文,並於104年2月5日施行,收容新制正式上路,替代收容政策面臨重大變革。
惟收容新制施行至今約2年多,移民署於查緝及收容管理上面臨諸多困境,除勤業務負擔加重之外,對於非法外勞數量亦無顯著下降或控制,導致非法外勞在社會上造成的犯罪黑數及非法工作問題更為棘手,也成為治安隱憂。
本文研究動機緣在於既有的編制及勤業務繁重之困境下,替代收容政策對於業管單位有何影響及是否能在維護人權及政府執行公權力之間,達成政策目的。
本研究以替代收容政策為研究標的,以政策過程評估角度分析,透過以「效能性」、「效率性」、「充分性」、「公平性」、「回應性」、「適切性」等6項政策評估指標為基礎,透過文獻資料回顧、執行現況分析及深度訪談,從中了解政策利害關係人之看法,檢視政策設計與執行是否符合資源的有效分配,有無達成政策目的並進一步建立完善收容管理制度。
研究發現替代收容政策立意良善且具可行性,可達到政策目的,惟從研究結果中得知,政策制定與執行間有認知上差異、政策配合單位及影響者對於政策不甚瞭解、於社會需求與價值上共識無法凝聚、替代收容政策推動與我國勞動力管理有結構性因果關係尚待處理等等,皆造成政策推動困境及降低政策推動成效,尚待經由政策檢討與改進一一排除。
本研究依據研究發現及結果,提出五點研究建議:
一、執法機關執法思維提升,加強執法人員教育訓練。
二、加強橫向聯繫互動,凝聚政策共識。
三、具保制度增加配套措施,建立明確審核機制。
四、跨部會業務協調與政策統整。
五、加強社會法治觀念,內化人權價值。
期望本研究之研究發現與建議,對於替代收容政策能有所貢獻。
關鍵字
政策評估理論應用, 政策評估, 移民人權, 替代收容政策, 非法移民
|
|
2017-08-15 |
洪秀柱與蔡英文兩岸論述之研究 |
碩士班 |
陳明雄 |
劉正山 |
台灣正在面對中國大陸武力威脅與控制,主宰,侵害台灣國家主權以非民主不正當手段終極統一。本研究從主權的重要性出發,嘗試讓讀者更清楚「一中同表」與「維持現狀」的內涵,進而更認識,台灣的兩大政黨將台灣帶向何方。要達到這貢獻,必需從這二項主張的政治人物談起。本研究因此選擇洪秀柱與蔡英文在2016年競選總統期間,有關兩岸關係的談話。透過比較兩人論述差異,讀者將可進一步思考台灣政治處境困難,由此產生更大包容與看清局勢變遷的智慧。本研究採取文本研究法,收集新聞、報導、期刊、專書等材料加以分析,試圖更精確的理解兩位總統候選人言論,的虛與實。本論文主要的發現是洪秀柱的一中同表,雖然可以保障台海和平,但這種和平卻建立在中共不見得可靠的承諾上;蔡英文的維持現狀,可保留模糊回轉空間,也保存台灣的政治主體性,但卻對台灣的安全,帶來高度不確定性,以及高度危險性。
關鍵字
主權, 維持現狀, 兩岸關係, 一中同表, 終極統一
|
|
2017-08-02 |
聯合國「全球契約」之研究 |
碩士班 |
賴佳緯 |
王群洋 |
本研究從「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的觀點剖析聯合國「全球契約」的規範、組織運作與跨國企業之合作發展模式。由於全球化帶來許多全球問題與挑戰,顯示出各國面對跨國企業之管理能力不足,聯合國試圖建構針對跨國企業之國際規範。目前之重點集中在跨國企業的人權、勞工工作權及勞工集體談判權,以及跨國企業之永續發展之環境治理、金融透明度與反貪腐。本研究旨在分析該等規範與組織運作,繼而提供政策建議給政府與跨國企業。
關鍵字
全球治理人權, 跨國企業, 勞工, 聯合國「全球契約」, 反貪腐, 環境治理
|
|
2017-07-30 |
外配婚姻管理法制之研究 |
碩士班 |
紀宗立 |
鄧學良 |
臺灣自2009年3月31日將《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簡稱兩公約)國內法化,成為公約締約國之一。依據聯合國憲章揭示之原則,人類一家,對於人人天賦尊嚴及其平等而且不可割讓權利之確認,實係世界自由、正義與和平之基礎,臺灣雖非聯合國成員,兩公約條文亦不會自己落實。隨著全球化之國際環境,跨越國界的人流活動日趨頻繁,不同國家的人民結婚組成家庭,是再稀鬆平常不過的事,而以婚姻移民作為我國配偶,是否享有憲法保障之家庭團聚權殊值吾人探討,以東南亞外配為例,需按我國「簽證條例」規定,取得來臺依親團聚簽證前,必須通過我國駐外館處之境外面談機制審查,始能獲得入境權,然而外配既已合法取得之「居留」、「定居」、「歸化」在臺生活期間,渠等之工作權、居留定居權,仍須受「入出國及移民法」、「國籍法」等法制之許可、禁止、廢止或撤銷等條件規範。臺灣身為自由民主開放的國家,實有建立一套符合人權保障暨管理作為及措施之移民政策。
本研究以行政法為基本理論:行政原理、行政組織、行政權限、行政救濟及行政監督等5大架構,輔以文獻探討法、跨國比較法及歸納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檢視外配婚姻管理法制,是否仍有改進之處,提供具體之作法與建議,期待外配婚姻管理法制能更臻完善。
關鍵字
行政法五大架構, 歸化, 定居, 居留, 入境, 境外面談, 婚姻, 外配
|
|
2017-07-28 |
人流管理法制興革之研究 |
碩士班 |
呂祥銨 |
鄧學良 |
我國立法院於2009年3月31日完成「兩公約施行法」三讀程序,並於2009年4月22日由總統公布實施。從國際人權法的發展歷史觀之,這兩個公約所涵蓋的權利保護範圍甚廣,不但是當代人類國際社會基本人權保障的指標,其中諸多條文規範更是直指社會弱勢者之權利保障,乃是本世紀人權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本文主要之目的,在探討與分析人流管理法制之主管機關與相關對策。並針對大法官解釋第708、710號函,有關外來人口收容未給予即時司法救濟,延長收容未符合法官保留原則,有違憲法第8條人身自由相關規定意旨,應自本解釋公布之日起,至遲屆滿2年時,失其效力,現行入出國及移民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經立法院三讀通過、施行,本執行外來人口之收容規定,有重大變革,同時,並兼論上開之主管機關與收容管理措施對臺灣之啟示,最後提出建議供政府參考之用。
關鍵字
偷渡, 假結婚, 收容, 非法雇主, 外籍勞工, 人流管理
|
|
2017-07-21 |
中國「一帶一路」政策對台灣發展之影響 |
碩士班 |
余聖明 |
王群洋 |
本文旨在探討中國「一帶一路」政策對台灣發展之影響,該戰略發展基礎與執行的形成,受到國際因素,經濟全球化與區域整合概況,美國和國內因素的影響。中國「一帶一路」執行策略,引用「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海上絲綢之路」來連結沿線國家,使中國成為貿易輸出強國。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影響力直達歐亞非大陸,最後將改變世界自由貿易區域經濟版圖,與在國際上政治影響力。台灣的經貿角色受到影響,漸漸的台灣被區域經貿合作邊緣化。面對世界經濟主軸的翻轉,台灣政府須做經濟層面的因應,台商企業也應該做好因應對策,找出可貿易轉移或經貿創造的機會,以避免遭受損失。
關鍵字
海上絲綢之路, 經濟全球化, 區域整合, 互賴理論, 絲綢之路經濟帶
|
|
2017-07-13 |
台灣晶圓代工產業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 |
碩士班 |
鄭文傑 |
曾怡仁 |
本文將晶圓代工產業分為四個時期作為討論:晶圓代工產業的催生階段、晶圓代工產業的成長階段、晶圓代工產業的爆發階段、晶圓代工產業的自主階段,藉此比較與討論在不同的期間內,國家與市場是如何互動而形塑出該時期的晶圓代工產業特色。本研究延續Peter Evans的「鑲嵌自主性」概念,認為國家對於晶圓代工產業發展的不同時期,扮演著「創造者」、「助產者」與「耕耘者」的角色。最後本文認為政府宜繼續扮演「助產者」與「耕耘者」的角色,帶動晶圓代工產業持續成長。
關鍵字
晶圓代工, 國家角色, 鑲嵌自主性
|
|
2017-06-30 |
史景遷的中國歷史敘事—在宏觀與微觀之間 |
碩士班 |
李庭甫 |
曾怡仁 石之瑜 |
任何文本的背後,在某種程度上都包含了作者的想法和概念,歷史著作也不 例外,就連最傳統的歷史學者也知道沒辦法「完全」客觀地重現過去的歷史,畢竟 從議題選擇開始,到章節的安排、情節的設置與用字遣詞等,都包含作者主觀的 認知在其中,而身為美國漢學界「三傑」之一的史景遷教授,他的影響除了觸及史 學界之外,還擴及了民間的普羅大眾,這與他獨特的著史方式及寫作手法有著密 切的關聯,而這些表現背後所隱藏的概念,無疑將會淺移默化地形塑讀者們對於 中國的認知,並進而影響他們之後對於中國的看法與觀念。
而拜史氏的著作在世界各地都受到了廣大的歡迎之便,我們可以藉由了解其 著史的特色與思考脈絡,來更清楚地掌握西方人對於中國的想法。是以本研究從 「微觀」與「宏觀」的角度來對史景遷教授的著作進行分析,並將其著作所表現出來 的特色與後現代主義的概念進行比較,讓讀者在理解其與後現代史學差異的同時, 也能了解其背後所隱藏的著史概念。
關鍵字
歷史敘事, 史景遷, 微觀, 後現代, 宏觀
|
|
2017-06-15 |
治理與發展關聯之探討─以緬甸佤邦鴉片禁令為例 |
碩士班 |
辜泳秝 |
安兆驥 顧長永 |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討緬甸佤邦在2005年的鴉片禁令之後,佤邦當政者如何在其所控制之領土內進行治理,而當地農民的發展又是如何受到佤邦當政者的治理所影響。統治佤邦的民族武裝軍「佤邦聯合軍」為一極權政權,在緬甸民族衝突中扮演極重要之角色。
本研究探討之主要關注在於佤邦領導人在鴉片禁令後的治理決策思維,此禁令對佤邦當地農民的生計與發展皆造成極大影響,因此在探討佤邦的治理與發展關聯之際,了解佤邦的鴉片禁令更是格外重要。
此研究計畫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獻分析、訪談以及參與觀察法,訪談的執行時間為2016年11月至12月,地點包括台灣、泰國、緬甸,訪談的方式為滾雪球抽樣,訪問形式為開放式提問法。目的在於了解平民對於在佤邦內治理與發展關聯之想法。
研究發現,「叛軍治理」作為分析框架,無法充分反映當地農民的困境;佤邦鴉片禁令對於當地農民的政治發展幾乎毫無助益;替代發展計畫增強了佤邦的軍事化;佤邦領導人與中國的友好關係可能使佤邦的現況惡化。
關鍵字
治理, 發展, 鴉片, 佤邦, 緬甸
|
|
2017-06-01 |
社群網站使用行為與政治效能感 |
碩士班 |
吳欣樺 |
劉正山 |
目前社會大眾接觸政治的管道不外乎透過投票或多元的媒體來接收政治資訊。然而隨著網路科技日新月異,網際網路普及下,社群網站已經成為我們獲取資訊的重要管道之一,人民接觸政治事務的管道也不外於此。基於此動機,筆者思考政治、政府事務在當代網民心中是怎樣的光景?是否還是遙不可及的彼岸呢?而這樣的疑問或許可以透過「政治效能感」(Political Efficacy)來解答。本研究使用2016年釋出的台灣社會變遷調查面訪資料(N=1,875)詳細檢證網路使用的三種行為—在網路上接觸政治資訊、在社群網站上搜尋政治資訊,以及在社群網站上發表意見—分別對內在效能感及外在效能感的影響。
研究發現單純透過網路接觸政治資訊未必能明顯影響內在政治效能感,此研究結果亦符合Sean Richey等學者(2015)的論述。除了當代網路資訊本身的複雜性外,不同的網路使用方式皆可能讓人民對於政府的感受有所不同。本研究發現單純的上網接觸政治資訊對於內在政治效能感的影響並不顯著,或許與近年來網路使用普及、網路接收政治資訊已成常態有關。但使用社群網站瀏覽及搜尋政治資訊的行為將有限度地影響民眾的內在及外在效能感。針對外在效能感「自己能影響政府」而言,或許從當今許多社群媒體提供的資源,讓我們享有更多無形的管道去接近政府與政治有關。然而若要影響這些網民體認到「政府有在關心我們」的感受,社群網站的使用頻率可能尚無法對其產生明顯的影響。這項研究的結果或許能彰顯出當代網路使用中,社群網站成為公民與政治聯繫的重要方式之一,此外透過檢視在科技發展下當代政治效能感之概念,也讓我們重新思考未來在社群網站上,我們可以如何思索、付諸行動等增加與政治互動的可能。
關鍵字
社群網站, 網際網路, 外在政治效能感, 內在政治效能感, 政治效能感
|
|
2017-03-24 |
台灣、韓國汽車工業政策比較 |
碩士班 |
王珮庭 |
曾怡仁 陳永福 |
本研究旨在比較台灣與韓國兩國汽車工業的發展,並試圖解釋何以兩國在相似的發展背景之下,在汽車工業的發展上卻出現極大的差距。本文會分別透過影響台灣與韓國汽車工業發展之國內外政治經濟因素,並且以裕隆汽車和現代汽車作為個案研究對象,去分析在整個大環境的時空背景影響之下,國家所制定的政策和企業的發展策略會對一國汽車工業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嗣經本文的比較與分析後有如下的發現:受到整個大環境的影響,台灣和韓國在汽車工業上的政策明顯有所不同,台灣的政策對汽車廠的保護程度比韓國低,時間也比較短,經常在開放和保護之間猶疑不定。在自製率和新廠設立基準上也比韓國來的寬鬆,是以台灣汽車新廠所需面臨的阻礙較低,但這也造成台灣汽車工業集中程度低,不易獲取較大的市場力量。另外,由於韓國政府有意去扶植大企業以帶動國家整體經濟發展,在此策略之下讓韓國汽車廠的生產規模比台灣大得多,透過量產使成本降低再以低價銷售,使企業得以穩定成長且擁有足夠的資金精進關鍵性技術。韓國在結束保護之後,雖然關稅有所降低,但政府仍以諸多非關稅壁壘措施來保護本土汽車品牌,使進口車的業績依舊表現不佳。韓國汽車企業方面則以提升品質、售後服務以及各種宣傳行銷來打響品牌聲譽。而台灣在開放進口車後,汽車市場受到極大的威脅,也造成台灣各汽車廠之間的競爭壓力比韓國來的更大,無法累積更多資金用於技術研發上,也就讓台灣汽車企業僅能成為國際跨國分工體系中的一環。
關鍵字
汽車工業, 產業政策, 發展型國家理論, 愛國心, 韓國
|
|
2017-02-10 |
歐盟中國政策之研究 |
碩士班 |
周冠竹 |
王群洋 |
本研究以「規範性權力」(normative power)概念探討歐盟的中國政策,在「規範性權力」的概念下,權力的使用不再僅是維持國家安全以及擴張經濟利益,而是實踐理念與價值。由於中國總體實力自90年代起快速成長,歐盟價值受「中國模式」嚴峻地挑戰。歐盟在中歐雙邊關係中由規範、秩序主導者的角色轉為積極合作的戰略夥伴。歐盟「規範性權力」的使用與否與議題的類型有關,在牽涉到區域安全的議題上,歐盟的外交政策較無規範性與價值性的論述,反之,在國際經貿、環境政治以及人權政治上,歐盟則有較顯著的規範性論述。最後,儘管面對「中國模式」的挑戰,歐盟所具備的技術與經驗優勢使得在次國家層次中取得主導地位,透過跨層次的外交政策發揮「規範性權力」的影響力。
關鍵字
歐洲戰略投資基金, 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 規範性權力, 中歐戰略夥伴關係, 人民幣國際化, 一帶一路
|
|
2017-01-24 |
聯合國傳統軍備管制與轉讓議題之話語分析 |
碩士班 |
辛承晏 |
王群洋 辛翠玲 |
本文欲整理與分析聯合國在傳統軍備與軍備轉讓問題上之相關決議與文件,做為未來有關聯合國軍備議題研究的參考。自國際聯盟時期起,國際社會在軍備問題上產生的各種爭議與衝突,在聯合國成立後,這些問題被延續至聯合國早期的裁軍與國際安全議程的對話之中。藉由各種話語系統的建立與累積,聯合國內部逐漸建構出其在傳統軍備與軍備轉讓議題上的概念與問題模式,並發展出國際安全觀點與經濟社會發展觀點之間的辯論,形成當今聯合國軍備議題上的主要對話範疇。
本文使用社會建構主義觀點之話語分析方法,追蹤、紀錄與詮釋聯合國從1945年至2013年間,有關傳統軍備與軍備轉讓議題之論述,並以各種話語系統之演變呈現聯合國傳統軍備與軍備轉讓概念的意涵與結構,重現上述議題在聯合國對話上的發展歷史。
當今聯合國軍備議題之話語結構涵蓋裁軍與國際安全議程、信心建立措施、經濟與社會發展議程的範疇。在話語形式上,聯合國藉由對話屬性與階層劃分技術性共識與政治性共識的差異。而在傳統軍備之概念上,聯合國以「傳統軍備登記冊之七項軍備」、「小型軍備及輕型武器」、「彈藥及炸藥」、「零部件」與「槍枝」之話語系統,界定現今傳統軍備的範疇。在軍備轉讓概念上,聯合國以「合法」、「非法」與「灰色市場」的話語系統,分類各種國際軍備轉讓活動的屬性與意義。
關鍵字
聯合國, 傳統軍備, 話語分析, 軍備轉讓
|
|
2016-12-22 |
從宗親到移民?鄺治中對華人身分意識的研究 |
碩士班 |
賴春杏 |
曾怡仁 石之瑜 |
散落世界各地的華人有著共同的祖國歷史背景,同時也存在著各自獨特的在地生存軌跡。從華人學者角度來探析海外華人研究,除了其學術分析外,學者選擇的議題、背後具有的問題意識,都能夠體現出學者個人理論特性與研究經歷。
鄺治中的美國華人研究旨在傳達他欲證明華人社群充滿多樣性,華人族群勇於對抗既有體制、舊有勢力,華人並非默默無聲、逆來順受的一群人。本文究析鄺治中華人研究,他以美國唐人街傳統組織與華人之間的網絡關係,透露出他冀望華人擺脫傳統宗親身分。他分析美國華人勞工與政治,展現他希望華人勇於參與美國事務。他論述中國與美國華人彼此之間的影響,表達他企盼華人蛻變成真正成功移民者。這三部份都體現出鄺治中努力搜尋華人具有能動性與積極性的足跡。
本論文以鄺治中對美國華人社會的探析,作為北美華人族群的知識研究,以及北美學者研究華人的一種途徑。或可與東南亞華人研究互為參考,藉此可了解不同場域的海外華人研究,具有何種異質性論述層面。
關鍵字
鄺治中, 美國華人, 華人移民, 華人研究, 移民研究
|
|
2016-12-01 |
保三總隊勤務法制興革之研究 |
碩士班 |
徐鈺婷 |
鄧學良 |
保安警察第三總隊於1987年解嚴後,負責接掌有關進口貨櫃安全檢查工作部分,與負責稅務查緝之海關同時於港區進行檢查工作。隨著時空變化及政治因素,保三總隊執檢範圍逐步限縮,現況退至整體進口貨櫃通關流程之最末段及最外圍進行安全檢查工作。
保三總隊解嚴後承襲進口貨櫃安全檢查任務,惟相關法制當時未能一併建構,導致現行執勤上權限不足,更係其逐步退出港區執檢主因。隨著自由貿易興起,走私本質已然轉變。因各地民生用品均已能互通以無,私梟遂轉往走私槍枝、武器、毒品、菸酒等危安或管制物品以謀取暴利。面對走私客體轉變之趨勢,各國邊境政策亦逐步轉往「重關不重稅」,強調國家安全之維護。台灣現行亦面臨槍枝、毒品氾濫,及後續導致之犯罪案件與社會問題。因此,有關保三總隊於國境秩序維護之角色,應有重新論述定位之必要。
所以,本研究以基本原理、行政組織、行政權限、行政救濟、行政監察的行政法五大架構為主要研究方法,兼採文獻探討法、歷史研究法、比較分析法及歸納推理法,重新論述建構保三總隊於國境秩序之角色,並審視我國保三總隊執行進口貨櫃檢查之現況與困境,進而提出各項調整方向,期能讓保三總隊勤務法制更臻完善。
關鍵字
國家安全, 走私, 國境秩序, 行政法五大架構, 貨櫃安全檢查, 保三總隊
|
|
2016-09-10 |
西洋教,台灣情,中國結── 探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本土意識與中國認識 |
碩士班 |
曾菀妤 |
石之瑜 |
1980年代後,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與外界的互動關係已然越趨緊密,並廣泛的加入國際組織,以期透過種種交流在國際上打造正面形象並強化影響力,其中在兩岸的宗教互動方面,更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新興現象。
在國際交流不斷深化的處境下,台灣與彼岸的關係已經不侷限在貿易競合、文化交流亦甚或是政治交鋒的傳統議題上,當富有台灣主體意識起信仰堅定的長老教會遇上與他們立場相悖的中國,如何進一步因應或調整由於彼此間的衝擊與交鋒所帶來的挑戰,因而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不得不思考的「中國」問題,也構成本文的核心。
故此,本文將透過了解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如何架構出出本土的政治立場為起點,再經由分析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中國基督教協會在普世教會協會的外顯行為互動,來勘查剖析本土化之後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如何因應具「中國性」元素的構成,以判斷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信仰關顧中萌發的中國認識。
關鍵字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普世教會協會, 中國基督教協會, 本土意識, 國家認同
|
|
2016-09-09 |
國際氣候治理:從國際建制理論到建制複合理論之評析 |
碩士班 |
林素慧 |
曾怡仁 |
本研究旨在探討二十一世紀國際氣候治理的轉變與現狀,從理論與實踐層次上提供國際氣候治理議題一個全面性的觀察脈絡。
嗣經本文分析與研究後有如下的發現:首先在理論層次上,建制複合作為一套涵括諸多要素建制的系統,「修正結構主義學派」傾向於從權力與國家利益的角度分析此系統產生的背景因素與原因,並主張強權國家透過鬆散的建制與分散的法律秩序,負擔較高的制度交易成本,增加其在單一國際建制中遭受限制的活動空間,換取更多國家風險管理與實質議價能力。其次,在實踐層次上,即使美國霸權衰弱,氣候建制複合的誕生象徵美國仍試圖領導國際氣候治理的發展,透過多邊氣候合作以獲取氣候治理的絕對利得,惟,當前國際氣候治理乃是一套以UNFCCC為中心而發展的氣候建制複合,其與UNFCCC相互補充,使國際氣候治理更完善。最後,在比較層次上,國際建制理論與建制複合理論皆屬新自由制度主義下的次級架構,此外,國際氣候建制以及氣候建制複合享有共同的規範,兩者關於減排管制方式、特性與優點等相異之處實為彼此互補。
關鍵字
巴黎協議(Paris Agreement), 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 國際建制, 建制複合, 國際氣候治理,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 氣候建制複合
|
|
2016-09-01 |
霍布斯式的社會學:滕尼斯觀點下的輿論共同體 |
碩士班 |
柯汎禧 |
曾國祥 萬毓澤 |
本文之目的在於藉由1、滕尼斯對現代社會的勾勒2、多數社會學理論所忽略的霍布斯式個體,重建霍布斯-滕尼斯體系,所構成出的社會存有論與其可能具有的經驗形式。值此,本論文分為四個部分,在第二章中,筆者試圖證明涂爾幹-帕森斯的理論體系,其基礎建立在黑格爾式的社會存有論之上,而這個存有論的特徵,正是兩者提出「霍布斯的社會秩序問題」,以及反對霍布斯的真正理由。在第三章中,筆者要重建滕尼斯對於社會結社的論述,並由此指出,滕尼斯的社會結社-選擇意志,建立在一個以霍布斯式個體存有為前提的基礎上。這項前提,開啟了第四章的兩個問題,亦即,如何從霍布斯體系的角度回答:「社會結社下的交換關係如何可能?」、「社會結社下的共同體如何可能?」,順此,在第四章中,本文試圖證明,以霍布斯的個體慾望為基礎的現代人,能夠適切地開展出利己的交換關係、與利他的群體。在第五章中,我們要藉由第四章的思想史根據,重新以剝離了古代共同體的個體激情,理解滕尼斯的公共輿論、以及公共輿論所開啟的現代共同體。藉由各章的論述與重建,本文將呈現,在思想與社會存有論的層次上,霍布斯-滕尼斯典範,勾勒出了流動且液態的現代共同體;在社會結構的層次上,霍布斯-滕尼斯典範的意義,則在於若我們從社會關係(social relationship)的視角來看待社會結構,那麼,社會學研究就有必要重視個人層級的激情與慾望。
關鍵字
個體激情, 公共輿論, 社會範疇, 社會秩序, 自利, 現代共同體
|
|
2016-08-19 |
台灣農地興建農舍問題之研究:以苗栗縣西湖鄉為例 |
碩士班 |
賴元龍 |
廖達琪 |
本文研究農地興建農舍所衍生的諸多問題,尤針對農業發展條例新修訂第18條之1(以下簡稱:農發條例),試圖避免非從事農業生產之人士或財團可取得農舍及其坐落農地,造成炒作農地、農舍之亂象是否有效進行探討。作者除了蒐集相關文獻分析並選定臨近苗栗市的西湖鄉作為個案研究區域,以大苗栗地區房仲公司業務員、西湖鄉農地或農舍持有者、鄉長與農會人員作為訪談對象。
本研究運用文獻研究得到的結果如下: 一、農發條例修法後「農地農用」,對於西湖鄉實際從事農業生產之農民權益影響不大,但其耕地分割與農地興建農舍0.25公頃面積限制的問題多數建議廢止。二、「農地」與「農舍」共生,藉由研究西湖鄉觀點來探索農村發展,除了法令環境外,本研究建議必須回歸農業發展條例新修訂第18條之1立法精神,建立協商平台是比較能達成共識的做法。三、符合農地農用,建議運用「農地多元使用、跨域合作平台」,帶動青年返鄉並鼓勵島內青年移民到農村,發展精緻農業或農地整合利用。唯有農地多元使用,才能活絡農村經濟。
西湖鄉,運用問卷調查與質化研究分析歸納結果如下: 一、農地買賣風潮並未有嚴重減少,反而有呈現微幅增加的趨勢。 二、在購買農地或農宅核准貸款,受到影響層面應該不大。 三、農地與農舍至少具有「保值」的效果。 四、支持最新版的農地政策,但表示「農地農用」,從來不僅是土地政策的問題而是整體的農業問題。最後,本研究根據前述結果以提出研究結論及建議,以及後續研究建議。
關鍵字
問卷調查, 農舍, 西湖鄉, 文獻研究, 集村, 個別興建, 農地
|
|
2016-08-11 |
從垃圾桶決策模式與組織學習理論探討公私協力合作過程中之挑戰:以屏東雁南飛計劃與高雄永齡農場為例 |
碩士班 |
林駿棋 |
廖達琪 簡赫琳 |
公私協力(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的治理模式起源於1980年代柴切爾政府提出的新公共管理運動(New Public Management, NPM),他們強調政府與民間社會的合作,透過社會資源的引入提高公共政策的服務與品質。但在經過30年後,公私協力在實務上卻也產生許多挑戰。
本研究嘗試透過屏東縣政府燕南飛計畫與高雄市政府永齡農場兩個實證公私協力案例企圖了解公私協力下的潛在挑戰,以及在面對困難時,跨部門之間的合作要怎麼透過組織學習 (organizational learning)的視角來調整雙方的合作。在理論分析層次上筆者分為兩層,首先以垃圾桶決策模式(garbage can model)分析其挑戰。第二層次則是從組織學習的角度從個人、團隊與組織等層面組織之間是如何調整雙方合作時的腳步,以解決因為公私協力衍生之各種挑戰。
在第一層分析中發現公私協力下的跨部門合作過程會遇到五個潛在挑戰,包括理念的認同、決策者對於問題的認知、組織文化、資源分配以及外在環境,特別是外在環境的快速變動也會影響前述四點潛在挑戰的運作,增加決策過程的不確定性。在第二層的分析中發現公私協力的合作並非靜態,而是動態的互動與學習過程。組織會用跨組織學習來回應外在環境給予的壓力,且學習的動力不僅是從上到下,同時間也是由下而上的模式。此外跨組織組成的組織學習的優勢是可以隨時讓組織內成員有機會相互學習,以及嘗試其他作法解決挑戰。這點比單一組織來的有調節性。
關鍵字
組織學習, 垃圾桶決策模型, 組織的學習過程, 公私協力, 新公共管理學派
|
|
2016-08-11 |
人格特質、工作特性對工作滿意度之關聯性研究-以高雄市府會聯絡員為例 |
碩士班 |
何彥霆 |
廖達琪 |
府會聯絡員為地方行政機關(府)與地方議會(會)間重要的溝通橋樑,促使府會關係在微妙的動態平衡上維持穩定且良性的運作;又其工作性質具變動性、挑戰性及高度政治性。鑑此,本研究試圖探討府會聯絡員人格特質、工作特性及人口變項對工作滿意度,是否具關聯性?期待能真實地將府會聯絡員的工作特性,以及依其人格特質放置於合適的崗位上,也做為機關用人之參考依據。
本研究係採用統計軟體spss,對回收的問卷進行資料分析與假設檢定,採用的分析方法如下:一、描述性統計分析。二、信度分析。三、效度分析。四、Pearson積差相關分析。五、獨立樣本T檢定。六、ANOVA檢定。七、迴歸分析。
研究發現: 一、府會聯絡員的人格特質對工作滿意度沒有顯著影響。 二、府會聯絡員的工作特性僅下列二項對工作滿意度有顯著的負向影響。 (一)我的首長會明確的告訴我,我的工作成果以及未來努力的方向。 (二)工作上,我有相當大的機會可以讓我獨立自主地做事。 三、人口變項中僅下列二項有顯著影響: (一)教育程度對工作滿意度中直屬上司構面有顯著的負向影響。 (二)女性較男性對工作滿意度中直屬上司構面有較高的滿意度。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之結果提出四點研究建議,分別為: 1、首長與聯絡員對於工作成果及未來努力的方向需要充分的溝通。 2、加強跨局處團隊合作,建立系統性的學習機制;亦促使新進人員快速進入團隊工作。 3、檢視輪調及升遷制度合理性,將有助提高工作士氣。 4、絕大多數府會聯絡員具有同情心及友善體貼的人格特質,可列入徵選新進府會聯絡員之參考;此外,宜多留意性別及教育程度對於工作滿意度的影響。
關鍵字
府會聯絡員, 人格特質, 工作特性, 工作滿意度
|
|
2016-08-10 |
政治談論與選擇性接觸媒體對於投票參與的影響 |
碩士班 |
彭伊絹 |
劉正山 |
個人在政治談論的互動當中,在社群當中的多數政治意見,可能使得個人的政治行為在政治談論的互動當中受到影響,在Diana C. Mutz (2002)的研究發現美國選民在政治談論當中,政治談論社群的異質性越高,反而會降低投票參與,Mutz的研究發現在台灣選民的身上會不會有一樣的發現呢?
除了人際互動會影響民眾的政治立場與行為之外,大眾傳播媒體的影響亦不容忽視,民眾透過閱聽與自己立場一致的傳播媒體增強自己的政治信念,因此本研究進一步推論:無論身在政治談論社群的同質性或異質性的民眾,在選擇性接觸媒體行為的調節之下,投票參與行為仍不受影響。
本研究透過兩個階段的研究資料來驗證本研究的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分別是TEDS2012資料檔與微笑小熊調查小棧進行網路蒐集方式的調查資料,以解釋政治談論社群的同異質性與選擇性接觸媒體對於投票參與的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民眾在政治談論社群的同、異質性確實會影響民眾在投票參與,尤其是選舉前的投票參與意願,證實Mutz的研究發現在台灣選民身上也有相同的發現,同時也證實選擇性接觸媒體對投票參與有正向的影響。
另外,本研究發現「選擇性接觸媒體」對於政治談論社群的同異質性和投票參與之間的調節機制發揮了抑制的作用,將選擇性接觸媒體作為政治談論異質性社群對投票參與的解方沒有得到經驗性資料的證實,關於如何解決政治談論社群的交叉壓力對投票不參與解答,未來尚有進一步探索的可能。
關鍵字
投票, 選擇性接觸媒體, 政治談論, 政治傳播, 交叉壓力
|
|
2016-07-28 |
世界電影產業體系的變遷與好萊塢霸權 |
碩士班 |
陳韋齊 |
曾怡仁 |
在影像進入數位化海量複製的年代,好萊塢乘著科技之便和歷史契機成為世界電影體系的霸權,其霸權利基於掌握了電影生產中的發行環節。在美國國內面對其他文化工業的競爭挑戰下好萊塢開始向海外找尋新的影像代工基地,同時也藉著美國政府國際談判的能力撬開許多國家的電影市場,在此政商合作的基礎下向世界各國傳播美式價值,甚至是反恐等政戰訊息。
本文以電影的生產與消費理論對此情形進行爬梳,試圖為好萊塢何以成為霸權提供更細緻的分析,並在消費的部分以超級英雄電影和奧斯卡得獎作品為例,試圖分析這些美國電影之中存在哪些美國式的電影符號。
面對好萊塢電影大舉叩關,本文認為台灣政府應更仔細思考國際條約簽訂的影響和文化工業的價值,並在當前的結構下去創造屬於本土影像的論述及展演空間。
關鍵字
班雅明, 大眾文化, 電影史, 好萊塢, 文化勞動的新國際分工
|
|
2016-07-22 |
論通訊保障及監察法之修法與實務困境 |
碩士班 |
陳崇貿 |
鄧學良 |
「憲法」第12條規定:「人民有秘密通訊之自由。」,旨在保障人民之秘密通訊及隱私權不受國家或他人非法之侵犯。然國家為追緝人犯、調查犯罪,得執行通訊監察以確保國家安全及維持社會秩序。為衡平上述兩者之爭議,我國遂於1999年7月14日公布並施行「通訊保障及監察法」,將通訊監察法制化,以規範相關之司法、行政機關與電信業者,落實憲政保障人民基本權利之精神。
「通訊保障」與「通訊監察」本為兩對立之概念,自「通訊保障及監察法」施行以來,歷經多次之修法,在正義天平上已然由「通訊監察」的法碼部分移置到「通訊保障」的一端。惟政府違法監聽仍時有所聞。甚至2013年9月發生之「九月政爭」,更因濫用通訊監察所引起。此也導致了「通訊保障及監察法」於2013年底之再次進行修法。進一步探討可知,「通訊保障及監察法」仍存有諸多闕漏,以及亟待改善之處,實有深入研究之必要。
是以,本研究以基本原理、行政組織、行政權限、行政救濟、行政監察之「行政法五大架構」為主要研究方法,並兼採文獻探討法、比較研究法及歸納推理法,檢視我國通訊保障及監察法制之現況,以及實務之困境與不足之處,進而提出具體之建議,俾使通訊保障及監察法制能臻於完善。
關鍵字
隱私權,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 秘密通訊自由, 通訊監察, 行政法五大架構
|
|
2016-07-18 |
中東歐成員國公民之歐盟認同研究 |
碩士班 |
吳家惠 |
王群洋 |
中東歐歐盟成員國公民之歐盟認同之建立與發展受到歐盟體制、歐盟與中東歐成員國之間的互動、成員國彼此之間的互動以及中東歐成員國國家的內部政治、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影響。本論文針對2004年與2007年間加入歐盟的中東歐十國,自冷戰結束至今的國內政治、經濟與社會發展對於其成員國公民之歐盟認同發展的影響進行研究。本文透過三個不同國家發展階段的區分,即加入歐盟前(1991 -2004)的國家政治與經濟轉型、加入歐盟初期五年內(2004-2009)的中東歐國內發展、歐債危機以來(2010-2014)中東歐國家對於該危機的回應,發現自冷戰結束以來中東歐成員國公民的歐盟認同發展軌跡。此發展軌跡顯示,中東歐成員國公民的歐盟認同程度會隨著中東歐國家的國內政治、經濟、社會發展有所變化,當國家內部政治、經濟與社會環境較穩定時,中東歐人民信任歐盟體制的比例即會明顯提升,反之,中東歐人民信任歐盟的比例便會急遽下降。此種發展軌跡的變化影響歐盟未來政治深化整合。
關鍵字
歐盟整合, 歐債危機, 中東歐國家轉型, 歐盟東擴, 歐盟認同, 歐盟公民
|
|
2016-06-23 |
兩岸共同打擊犯罪之研究 |
碩士班 |
謝憲忠 |
王群洋 |
由於兩岸地理位置毗鄰,彼此間有相同的生活習慣、文化及語言,臺灣自前總統馬英九於2008年執政後,兩岸人民往來及經貿交流日漸密切,期間也衍生出各式各樣的犯罪態樣,必須雙方政府面對與處理,以保障人民的權益。有鑑於不法份子鑽營兩岸制度之漏洞,造成跨境犯罪日漸猖獗,嚴重衝擊兩岸交流秩序,促使兩岸在打擊犯罪上進一步之合作,簽定共同打擊犯罪相關之法案,並使其制度化。本論文從兩岸政經互動、兩岸共同打擊犯罪之建制與執行,以及兩岸共同打擊犯罪之案例等層面,分析兩岸共同打擊犯罪之成效與困境,進而提出解決困境之建議。
關鍵字
跨境犯罪, 兩岸共同打擊犯罪, 人道遣返, 領域管轄, 駐外警察聯絡官, 兩岸司法互助
|
|
2016-06-22 |
我國警察機關員警貪瀆防制法制之研究-以高雄市政府警察局為例 |
碩士班 |
蘇瑋傑 |
鄧學良 |
貪腐問題長久以來是社會普遍存在之現象,不僅影響各國社會穩定及經濟發展,亦妨礙民主治理效能。而廉能為現代政府治理之核心價值,亦是觀察民主國家之重要指標。據國際透明組織(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公布2014年全球清廉印象指數(CPI)調查結果,在參與評比之175個國家中,我國名列第35名,得分為61分,雖較2013年進步1名,惟仍有進步空間。國際透明組織2014年CPI調查顯示,公部門貪腐仍然是全球共同面對之最大威脅。 而我國警察機關雖持續致力於防制員警貪瀆,卻仍無法完全根除員警貪瀆問題。本文研究發現,我國警察機關員警貪瀆防制法制中仍存有許多問題,最主要問題為:督察與政風單位權責劃分不清、員警貪瀆防制法令多以職權命令為之、未運用公私協力之手法等。其中,我國警察機關員警貪瀆防制法制不僅不符「法治主義」之要求,亦顯與「公平正義」背道而馳,有重新通盤檢討之必要。 因此,本研究以基本原理、行政組織、行政權限、行政救濟、行政監察之行政法五大架構為主要研究方法,兼採文獻探討法及歷史歸納法,以符合「公平正義」之觀點,檢視我國警察機關員警貪瀆防制法制之現況,進而對現行員警貪瀆防制法制提出各方面修正之建議,期待員警貪瀆防制法制能更臻完善。
關鍵字
員警貪瀆防制, 行政監察, 行政組織, 行政法五大架構, 行政救濟, 行政基本原理, 行政權限
|
|
2016-06-06 |
臺中市社會住宅政策推動之探討-從政策過程評估角度分析 |
碩士班 |
高志正 |
廖達琪 |
2014年底之九合一選舉,只租不售之「社會住宅」亦成為許多縣市首長候選人住宅政策之政見主流,包括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等地方首長候選人皆提出不同之目標與做法。然綜觀九合一選舉後新就任六都市長之中,臺中市長林佳龍率先實踐競選承諾,於2015年10月底在豐原區安康段實際動工興建社會住宅,鑑此,本研究乃以臺中市社會住宅政策推動為主體,輔以政策評估角度分析,以「效能性」、「效率性」、「充分性」、「公平性」、「回應性」、「適當性」等6項政策評估指標為基礎,進行「過程評估」之研究,透過文獻資料分析、深度訪談,從中瞭解相關利害關係人之看法,進而檢視政策設計是否能作有效率之資源分配,是否確實符合並滿足臺中市青年、勞工及弱勢族群之居住需求,以期對臺中市現行社會住宅政策有更深一層瞭解。
研究發現如以現階段(短期)來看,社會住宅或許不是臺中市最佳之住宅政策選擇,因為效益不會立即顯現,而應視為是政府提供民眾一個安定居住之選項,若以長期來觀察,相信整體性規劃之社會住宅對於落實居住正義是有所助益的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之結果提出四點研究建議,分別為: 一、轉化民間既有空屋,促進租賃市場發展。 二、按承租人經濟條件,調整社宅租金租期。 三、增強機關橫向聯繫,強化政策宣傳溝通。 四、中央地方垂直整合,檢討調整弱勢對象。 衷心期望政府在住宅政策上,能有效回應民眾之期待,以落實居住正義目標。
關鍵字
政策評估, 住宅政策, 社會住宅, 鄰避效應, 政策利害關係人
|
|
2016-05-11 |
強權陰影下的小國生存特質研究 |
碩士班 |
游思遠 |
王群洋 |
小國生存的研究一直是我國尚未正視的議題,同時歷史也在大國的興衰崛起中較受學者與人們重視。然而小國的發展與興衰亦可提供世人許多寶貴的經驗與證據,說明國際場域並非僅是單純弱肉強食的大國舞台。本文尋著此種理念,深入世界各個在強權陰影下生存的國家經歷中,萃取出小國生存之特質。因此若要用最嚴苛的思維邏輯來證明面臨強權陰影小國仍然有生存可能性的理論莫過於以現實主義的觀點析之。以色列、荷蘭共和國、芬蘭、古巴四個面對周遭強權,無論武力上的脅迫或是經濟封鎖的小國,仍然屹立不搖甚至屢挫強權的侵略;兩個失敗的小國捷克斯洛伐克與波蘭,在外交上的挫敗、軍事上的失敗、遭到強權的併吞與瓜分。本研究從這些散落在歷史中的案例證明,小國生存的研究值得學界進一步探討與發展。
關鍵字
國家意志, 多極體系, 地緣政治, 權力均衡, 兩極體系, 小國生存策略
|
|
2016-04-12 |
政黨轉型與民主化:台灣和南韓之比較分析 |
碩士班 |
陳文虹 |
陳永福 |
本文試圖以Harmel和Janda的政黨改變的整合理論,分析比較台灣和南韓民主化後,其威權執政黨中國國民黨和民主正義黨的適應與政黨改變。建立於整合理論的假設和推論之上,誘發政黨產生改變的權力因素和目標因素,各自代表著政黨改變的內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體現於一次關鍵性的選舉事件對政黨形成的外部衝擊,分別發生在中國國民黨於2000年總統選舉的慘敗,以及民主正義黨於1988年國會大選失利而陷入朝小野大的困境。同時,經歷選舉事件後,領導人乃至於主導團體所代表的領導階層其權力結構亦產生變化,這意味著內部權力分配以及後來的政黨改變現象兩者間,具有直接性的主導作用亦或推波助瀾的效果。最後,中國國民黨祭出以勝選為目標的黨改造對黨內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民正黨則與在野陣營合併新組民主自由黨延續執政黨的角色。
透過政黨如何改變、為何改變以及政黨改變的意義等問題意識,觀察中國國民黨和民主正義黨的適應與政黨改變,印證了整合理論中涵蓋的命題「政黨擔任了影響環境改變的角色,同時環境亦形塑著政黨的改變」。
關鍵字
政黨改變的整合理論, 民主化, 政黨改變, 中國國民黨, 民主正義黨
|
|
2016-01-12 |
南韓外交政策的轉變:從傳統安保外交到中等國家外交(1948年-2014年) |
碩士班 |
曾盈慈 |
曾怡仁 |
自1948年南韓建國後,就將傳統安保外交列為國家的重點之重。但隨著時代背景與國際議程的改變,以及南韓的國家實力逐漸至90年代初期增長到中等國家的實力水準之後,南韓也從冷戰時期的傳統安全領域的安保外交轉移至21世紀的非傳統領域的中等國家外交。本文梳理了1948年至2014年將近六十多年南韓外交的發展歷程,研究主旨在於透過中等國家概念中的國家行為途徑與國家實力途徑分析南韓如何在冷戰時期從傳統的安保外交逐漸在21世紀初期轉變成非傳統的中等國家外交。首先分析南韓在冷戰時期為何極力於發展安保外交;其次分析南韓在後冷戰時期雖達到了中等國家實力水準後,但是為何其外交重心仍然停留於國家安全領域中;最後則是分析在21世紀初期開始,南韓如何逐漸地從外在行為展現出中等國家的特質。
在本文的分析研究後有下列發現:首先,南韓注重國家安全的原因在於兩大結構性因素:一、地理位置因素,南韓坐落於朝鮮半島具有相當戰略性的位置,造成其自古以來就飽受周遭的國家侵略。二、國家分裂因素,二戰後朝鮮半島遭美蘇分裂,南、北韓自此進行外交競爭。這些因素導致南韓建國後必須發展傳統安保外交。其次、在後冷戰時期,南韓雖然達到中等國家實力水準,並也開始發展新外交政策迎接全球化,但卻因北韓挑起了第一次核武危機,導致其必須先處理朝鮮半島的不穩定局勢,使得南韓雖有實力仍無法發展中等國家外交。第三,1990年代末期開始,在金大中的陽光政策、盧武鉉的東北亞均衡者論與和平繁榮政策、李明博的全球韓國願景與中等國家戰略,以及現今朴槿惠政府的執政下,南韓的外交政策逐漸改變為中等國家外交,關注的領域也從東北亞地區轉移至全球。67年的外交發展歷程,南韓透過中等國家外交成功地在國際上取得越來越多的影響力,並且充分展現其野心。
關鍵字
南韓, 中等國家, 傳統安保外交, 利基外交, 非傳統安全
|
|
2015-12-29 |
不同支持率的候選人正負面競選策略對選民偏好的影響—以2014年台北市長選舉電視辯論為例 |
碩士班 |
駱巧珊 |
廖達琪 |
2014年11月7日所舉行的2014年台北市長選舉電視辯論創下了歷年台灣電視辯論的最高收視,參與電視辯論的兩位候選人柯文哲與連勝文,以政治素人的身分為該屆選舉增添了許多話題與關注性。多數過去文獻表示,以挑戰者身分或是支持率落後的候選人傾向於使用負面競選,本文以此為出發點,以2014年台北市長選舉電視辯論為取材,探究不同支持率的候選人競選策略之差異以及正負面競選對於選民偏好的影響,是否真的能達到對候選人本身有利的效果?
本文藉由內容分析法探討兩位不同支持率候選人在電視辯論中發言訊息的不同,並且透過實驗研究,觀察不同支持率的候選人使用正面及負面競選策略對於選民的偏好變化影響。研究結果表示,在電視辯論中,支持率低的候選人有較高的比例使用負面競選,然而,透過進一步地實驗研究發現,支持率低的候選人不論在正面競選及負面競選的效果上皆不如支持率高的候選人,尤其是負面競選甚至會讓支持率低的候選人傷己更多。因此得到本文結論,對於支持率高的候選人而言,正負面競選皆是對己有效的策略,但對支持率低的候選人而言,應選擇正面競選多於負面競選。
關鍵字
實驗研究, 內容分析, 負面競選, 電視辯論, 政治競選論述功能理論, 正面競選
|
|
2015-12-24 |
崛起豈能和平?在中外學者爭論下的中國 |
碩士班 |
曾國棟 |
石之瑜 |
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藉獨特的政經體制、龐大的勞動人口等優勢,持續快速經濟發展,如今中國的崛起已經成為不可逆的事實。崛起的中國吸引世界各國對的關注,卻也引發外界對中國崛起的憂慮,導致「中國威脅論」的流傳,嚴重影響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不利於中國的外交擴展與經貿發展。中共當局為消弭中國威脅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因而透過和平白皮書說明展現和平意圖。故此,本文透過對和平白皮書內文的理解,進一步梳理出中國對和平發展的思維,蒐集中西學者對於和平白皮書內文的討論途徑,整理對中國崛起的不同看法,及中國施行和平發展道路可能性的評估。
經本文分析與研究後有如下的發現:首先,因受到歷史背景與文化的影響,中國各界對於和平崛起的認識有別於西方。其次,文獻紀錄了中國的和平立場受到歷史文化和領導人政策選擇的交互影響,但難以明確區分是受到「結構性影響」或是「選擇性影響」。再者,在論述中國崛起的文本中,抱有對其它國家尋求互利合作、共創雙贏的合作觀念,有別於現實主義的零和思想,因此認為和平與崛起兩者並不衝突。最後,新近文獻認為,透過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強化與各國的經貿合作關係,有助於中國和平形象與領導地位的建立,本文探究此一戰略對中國國家性質所可能帶來的新認識。
關鍵字
中國和平發展, 中國和平崛起, 一帶一路, 中國威脅論, 和平白皮書
|
|
2015-12-24 |
以Harmel與Janda之政黨轉型整合理論檢視民主進步黨2008年至2014年之政黨轉型 |
碩士班 |
張育正 |
陳永福 |
筆者運用Harmel與Janda的政黨轉型整合理論,檢視民進黨2008年至2014年的轉變。此論文中,筆者特別探究三個主要的獨立變項:黨主席改變、主流派系改變、外部刺激,如何與被視為選票取向政黨的民進黨的轉變有關聯。
研究發現,民進黨在組織結構、路線、策略、黨章、政策的轉變可以歸因於許多因素,如民進黨黨主席的轉變,以及選舉制度改變、台灣地方政府管轄結構改變、2014年太陽花學運等外部刺激與外部衝擊。這些轉變之外,民進黨的派系結構沒有實質上的轉變。本論文中所觀察到民進黨的轉變肯定Harmel與Janda的政黨轉型整合理論。
關鍵字
主流派系, 外部刺激, 外部衝擊, 民進黨, 政黨轉型, 黨主席
|
|
2015-12-23 |
從中美亞太競合看新型大國關係 |
碩士班 |
葉謦維 |
王群洋 |
中美雙方在國際平台上的互動模式與外交關係是國際關係備受矚目的議題。中美「新型大國關係」是本文欲探討的主題,透過了解近年來中美雙方在亞太地區的競合關係,摸索其可循之道。美國的「亞洲再平衡」戰略布局,在政治採取「前進佈署」政策,經濟透過「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建立亞太經貿機制,軍事則是大量布局軍力在亞太地區。面對美國各層面的圍堵政策,中國大陸積極表態其「和平崛起」的理念,並提出「新型大國關係」的中美互動模式,在此概念的引導下,中國大陸的亞太政策透過「周邊外交」減緩亞洲國家對其崛起的防備心,並參與以東協為核心的「東南亞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擴大經貿領域,軍事層面則是以「海外利益攸關區」作為其最高度關注的國家利益。
中美間的競合不斷,在傳統安全或非傳統安全上均有許多合作議題,但合作中也包含競爭。「新型大國關係」的實質性內涵須仰賴長期觀察,中美間的互動模式也將影響亞太地區國家的外交政策,透過本文整理的中美亞太競合,可以了解中美在建構「新型大國關係」時的亞太外交政策及「新型大國關係」概念發展的可能性。
關鍵字
亞洲再平衡, 新型大國關係, 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 東南亞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 南海議題
|
|
2015-11-13 |
真的是紅隊嗎?從沈大偉的中國研究論區分紅藍隊學者之妥適性 |
碩士班 |
張峻維 |
石之瑜 |
「紅隊」或「藍隊」是對美國中國問題專家的分類,然而紅藍隊的劃分近年已開始遭受質疑。本文就希望藉由整理美國著名紅隊學者沈大偉的中國研究達到認識沈大偉的中國觀和探討以紅藍隊區分學者是否妥當等目的。本文主要採取文獻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來解讀沈大偉對中國的觀察。首先分別蒐集沈大偉的研究文獻,接著按照不同議題及時間加以分類,發現沈大偉無論對中國對外關係或內部治理相關議題的看法都隨時間有著不同的變化。這證明了學者即便在同一議題上的立場也可能隨中國改變政策而有所演變,用某時期的論述加以分類並不適當。另外,沈大偉的中國黨政研究所引起爭議還顯示他紅隊學者的身分可能使外界只關注他對中國的肯定而忽略他提出的批判。本文同時比較沈大偉與其他紅隊學者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同陣營學者對同一議題可能相當不同的觀點,即便預測結果相同,推論的過程也有不小差異。綜上所述,本文結論認為紅藍隊分類容易使我們錯誤解讀學者的研究且不足以區分學者。
關鍵字
沈大偉, 紅隊, 藍隊, 中國問題專家, 對外關係, 內部治理
|
|
2015-10-06 |
傳承南洋學報:南洋研究與中國認同的式微? |
碩士班 |
彭彥程 |
石之瑜 |
自古以來,中國與南洋交流不輟,各朝各代都有移民或僑居,到了清朝更頻繁。雖然有這樣的交流,但中國對南洋的研究卻遲至晚近才出現。南洋研究的展開先是從中國知識界開始,再由來自中國的學人帶到東南亞繼續發展。
在東南亞第一個由中國人所組織的南洋研究團體,就是「南洋學會」,所發行的《南洋學報》,在七十五年的歷史中,其內容或人員均變遷甚大。在當代南洋研究或稱東南亞研究的領域中,南洋學會是一個具有歷史性與指標性的研究機構。
研究《南洋學報》七十五年來的期刊內容,對之進行分類、整理並統計期刊文章屬性的變化,再對照南洋學會的歷史開展與人事傳承,有助於理解南洋研究的起伏及所反映的研究偏好,且可借此追蹤南洋華人認同的轉變,尤其是對中國認同的式微。
關鍵字
認同, 南洋研究, 南洋學報, 南洋學會
|
|
2015-09-23 |
台海兩岸對於國家定位之政策傳播研究 |
碩士班 |
黃耀文 |
王群洋 |
傳播及資訊的掌握,不只用於國防,更是國際之間、外交縱橫乃至戰略的攻防戰。未來戰場上,能夠擁有資訊科技優勢者,就能穩操制敵機先之勝劵。一言興邦一言喪邦,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政治傳播的企圖,便是創造政治上有利的環境,而此對象並非為有形的經濟、軍事等,而是無息無蹤的傳播,將傳播加入政治意涵,便可創造政治有利態勢。其結果並不可能單獨展現成效,而是在軍事、政治、經濟上相伴隨而相乘結果。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進行研究,主要運用傳播理論中,「議題設定理論」、拉斯威爾於1948年《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和功能》論文中提出傳播之「5W模式」與解放軍對於「輿論戰」的戰略詮釋方式,以中國共產黨解放軍與中華民國國軍,在軍事鬥爭時所採取的輿論策略研究為起點,並聚焦於1949年之後,兩岸以領導人為主之對對岸、國內乃至國際社會的輿論宣傳策略,進一步比對出國際關係、資訊戰及有形物資戰力的連動性。
本研究得出研究成果有三: 一、輿論戰於「一中」議題合縱連橫之兩岸政府。 二、急起直追的台灣輿論戰策略及宣傳技巧。 三、以輿論戰成功扭轉形象化解對峙的中國政府。
研究者並提出四項建議,供有關單位參考: 一、正面資訊之營造與國際曝光度之拿捏分寸應更精準。 二、中共和平崛起的宣傳手法應可複製或加以運用; 三、貼近民間及社會脈動之宣傳語言應多加學習。 四、善用新媒體,形成影響力。
關鍵字
輿論戰, 一中, 1949, 兩岸, 宣傳策略
|
|
2014-08-27 |
新多元主義的利益團體政治?--從我國立法院之法案審查過程探析(2000-2012) |
博士班 |
鄭任汶 |
廖達琪 王業立 |
我國在威權統治時期,國家與社會之間處於高度的國家統合主義階段,國家發揮其自主性嚴格控制著多數法案與政策的產出,進而影響到大多數立法院中的法案審查過程。然而,在我國進行民主轉型之後,解除戒嚴、人民擁有更充分的集會結社自由、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政黨輪替等,循此政治變遷的軌跡,舊有國家統合主義的統治運作模式受到衝擊,利益團體政治也有所變化。本研究旨在,透過系統化探析我國立法院的法案審查過程,以瞭解我國的利益團體政治究竟呈現著怎樣的樣貌?
本研究進而提出新多元主義的假設,在此之下,即便我國經過民主轉型,但在立法審查過程中代表國家機器的行政部門依然有其自主性並影響著利益團體政治,少數且具有優勢地位的利益團體,主導著法案的提出與審議,以符合其利益需求,而不論誰執政,擁有利益的多數是跨黨派的。在利益團體競逐的影響上,雖然多數團體可以參與,但擁有影響力的團體始終是少數團體。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採取James Q. Wilson與John J. Dillulio, Jr. (1992) 根據「利益」 (benefits) 與「成本」 (costs) 的評估,將法案區分為四種類型:多數型政治、利益團體型政治、顧客型政治、企業型政治等。透過系統化的研究,更為完整的檢視我國在民主轉型後的利益團體政治之運作,其中,除了驗證此四大類型的利益團體政治中,國家自主性依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之外,本研究也發現,在多數型和企業型政治中,即使利益分散,但法案通過後所帶來的利益,依然為部分私利型利益團體所擁有,因此該利益團體也會在法案審查過程中試圖影響立法結果,而在顧客型和利益團體型政治中,因利益集中,私利型利益團體亦試圖強力介入法案審查過程,而在民主轉型之後,由於資訊與政治環境均更加開放,因此原本低調隱密的遊說方式開始浮上檯面,甚至直接且公開的表達利益訴求。
本研究發現在民主轉型之後,我國利益團體政治並未從國家統合主義邁向多元主義發展,在立法院法案審查過程中,國家的自主性依然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代表國家的行政部門透過提案、資訊提供、提供修法建議、偏差動員或形塑民意輿論等方式,試圖影響法案審查過程,尤其對於國家自主性的行使有著變動性,在不同的法案審查過程,因有著不同的利益與成本考量,影響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在此過程中,依然發現少數具有相對優勢地位的利益團體依然可以力推他們所支持的法案,並去阻擋那些不利於他們利益需求的法案,至於其他較不具相對優勢的利益團體則處於較為弱勢的地位,致使利益團體政治呈現著新多元主義的情況。簡言之,在民主轉型後,我國利益團體政治並沒有從國家統合主義轉變為多元主義的運作模式,國家自主性依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選擇性的介入立法院之法案審查過程,利益團體政治也呈現著多數可參與、少數可影響的情況,符合本研究所提出之新多元主義利益團體政治之假設。
關鍵字
利益團體政治,利益與成本,立法院,新多元主義,國家自主性
|
|
2014-10-17 |
中國之東亞區域合作政策-以能源為例 |
碩士班 |
林昭君 |
王群洋 |
石油與天然氣是重要的戰略資源,對國家的經濟發展有重要的角色。在全球化下的世界,能源問題已不純為經濟問題,同時亦為左右國家安全的重要問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自產之石油與天然氣資源已趕不上其需求成長之速度。供給與需求之間存在巨大落差,使得中國油氣能源之對外依存度不斷升高。自1993年成為石油淨進口國、2009年原油進口依存度超過50%之後,2013年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石油淨進口國。為避開海上運輸所帶來的安全困境,能源進口通道之多元化是提升能源安全的重要方式。就地緣因素考量,東亞區域國家是中國必然的合作夥伴。經濟成長迅速而能源運輸卻高度仰賴海上運輸的脆弱性,使能源緊缺的東亞區域國家存在緊張卻又相互依存的關係。
為保障能源安全,中國與東亞各國基於地緣政治經濟考量而進行之能源合作存在必然性。本文以中國與東亞國家之能源合作為研究物件,探討中國與東亞各國所共同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因此以地緣政治經濟為研究方法,本研究有三個主要目的:一、從宏觀的角度探討東亞油氣資源之蘊藏、開發與供需現況。二、藉由中國的能源外交政策與外交指導原則分析中國的能源安全戰略。三、對中國與東亞國家之能源安全現狀進行分析,並聚焦於中國與東亞各國雙邊和多邊能源合作之進展情況。探討中國如何透過與東亞各國的合作,達到油氣運輸通道多元化的能源安全目標。
本研究發現,中國與東亞各國之間是否能夠深化或擴大於能源層面之合作,國家利益仍將是最主要的考量因素。提升共同關切之問題並深化共同利益,是促進中國與東亞各國進一步能源合作之重要關鍵。
關鍵字
油氣資源,能源合作,油氣管道,中國,能源安全,東亞
|
|
2014-09-19 |
隱性選民之政黨意識與其政黨傾向偵測 |
碩士班 |
蔡艾真 |
劉正山 |
當前社會各界對於所謂的「中間選民」的認知,就是他們是一群自稱不特別偏向某一個政黨或政治立場的選民。然而,從學理來看,「無意見」、「沒有預設立場」不完全等於真的沒有政黨傾向。實務上這些隱性選民無法順利地被析離出的結果,可能(已經)使得針對選區合格選民其政黨傾向的分配所做民調,其結果出現脫離真實的狀況,甚至進一步會影響選舉預測與判斷。本研究將「隱性選民」定義為民意調查上政黨傾向未表態的選民,並依據政黨認同理論,重新設計政黨傾向的電訪問卷題,以一系列間接測量電訪題分析出有政黨傾向的隱性選民,並由此推判他們的真實政黨傾向。
為了確認重新設計的問卷題對分析出隱性選民的效果,本研究採取數個步驟,兼採電訪資料分析法和深度訪談法。本研究使用103年1月份的全國性電訪資料(受訪人數N=1,072),先以卡方獨立性檢定及二元勝算對數模型,確認選民政黨傾向(依變數)與國家認同、統獨立場與兩岸關係、媒體使用、政黨支持與偏好、投票意向與抉擇等變數的關係以及這些變數關聯具高度顯著性。再將這些題目組成指標(index),以明顯有藍綠支持者的得分分配來推判隱性受訪者的藍綠傾向。經過另一波電訪追訪的確認後(正確率約七成),我再就電訪資料中擇取出被偵測為具有政黨傾向的隱性選民,對他們進行深度訪談,藉此深入瞭解這些隱性(且政黨立場不明)但實際上偏泛藍與偏泛綠兩陣營的選民如何論述藍綠兩大政黨。透過一系列的分析,本研究得以在確認題目偵測力的同時,一窺隱性選民如何受政黨意象的影響或驅動。
本研究發現,對於藍綠傾向的隱性選民最具有偵測力的題目為媒體使用以及投票意向與抉擇概念這兩道題目,且不同陣營的隱性選民各有其適用的電訪題。這些發現將有助於國內學術及實務界更深入且正確掌握受訪母體政黨傾向分配狀況。未來的調查中使用這些間接政黨測量題,也將有助於降低當前政黨題項目無反應比例愈來愈高所帶來的衝擊。
關鍵字
政黨認同, 動機推論理論, 隱性選民
|
|
2014-09-12 |
社群式自由主義:徐復觀政治思想研究 |
碩士班 |
汪曉君 |
曾國祥 |
如同其他新儒家諸學者,徐復觀(1904-1982)對自由、民主與傳統,持同樣的肯定態度。他藉由重新詮釋先秦儒家經典告訴我們:西方自由主義的種子,其實早就蘊含在中國先秦儒家思想之中,而唯有通過民主制度才能實踐之。徐復觀筆下的「性善的道德內在說」,正是他認為先秦儒家與當代自由主義的接榫,在學界,這種連結經常被認為是儒家思想與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自律道德主體的共通點。筆者透過徐復觀重新詮釋論語、孟子和中庸時,所顯露出對「內在道德主體」必須迎向社群加以「道德實踐」,才能夠完全實現的強調,說明以康德式道德主體詮釋徐復觀政治思想的不足。並引用當代社群主義者如泰勒(Charles Taylor,1931-)的論證,指出,徐復觀筆下以「內在道德主體之善」與「道德實踐」所建構的「自由主義」,既不失人的道德自主性,又兼顧傳統與其於外在社會脈絡的道德實踐性,帶有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ism)色彩,正是在徐復觀所重視的「道德實踐」面向,讓他和康德式的自由主義區別開來,迎向本文認為徐復觀政治思想中獨有的「社群式自由主義」(Communitarian Liberalism)特性。
關鍵字
徐復觀,新儒家,自由主義,社群主義,社群式自由主義
|
|
2014-09-11 |
國際關係學科的知識系譜(1870年代至1940年代) |
碩士班 |
楊力行 |
石之瑜 |
傅柯認為現代以降的人類學或者社會科學 ,是隨著歷史事件的發生而由權力構成的並且與權力互構的,由此筆者欲探究國際關係作為一門學科是如何在歷史中由權力構成,並且又如何與權力互構。
為此,筆者從傅柯對西方國家的治理技藝的考察中,整理出現代歷史的力線作為生成國際關係學科的構成性外在,並且以系譜學的途徑搜羅並檢視自1870年代至1940年代的國際關係文本,同時輔以以人民視角書寫的同時期的歷史,交叉檢視國際關係文本。最後,透過上述的權力、知識與歷史三者的交叉比對論證國際關係是一門誕生於現代,且受制於重農主義-自然主義-自由主義,以及種族主義的學科。
關鍵字
現實主義,佈署,國際關係,知識,系譜學,權力,傅柯
|
|
2014-09-09 |
泰國民族認同政策下的華語教育與華人性 |
碩士班 |
李美樺 |
石之瑜 |
本文從泰國歸納同化政策的脈絡之下,分析泰國華語文教育背景的變遷,包括泰國華人的文化與政治認同變遷,泰國與中國之間友好關係的建立,與泰國皇室的支持。接著,本文介紹中華語文中心與孔子學院的成立與發展,以及因此引發泰國華語教育從繁體字轉向簡體字的趨勢。本文並比較大陸與台灣在泰國推動華語文的風格差異,分析共同努力的方向,並對泰國華文教育圈的整體戰略發展加以評論。
關鍵字
泰國,孔子學院,教育,華人性,華語,華人
|
|
2014-09-01 |
臺灣與南韓國會議員選制變革比較 |
碩士班 |
張慧芝 |
廖逹琪 林繼文 |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以比較研究之方法,對於同為東亞新興民主國家之臺灣和南韓,在民主轉型過程中如何對其國會議員選制進行選擇與變革作一探究。我們希望藉由這樣研究主題,一方面能夠瞭解在民主化系絡下選制選擇與變革的複雜決策過程,另一方面也嘗試在此一複雜的決策過程中釐出相關的影響因子,以探討臺灣和南韓的國會議員選制未來可能的變革方向。
本研究各章節的內容如下:第二章主要將臺灣和南韓的混合制之異同進行靜態比較分析,以瞭解兩者的國會議員混合選制之差異?其次,也將回溯臺灣和南韓各自的國會議員選制變遷之歷史軌跡,藉以瞭解歷史依賴是否為影響選制選擇的因素之一。第三章則將針對臺灣和南韓在民主化系絡下所面臨的政治情勢和政治議程進行比較,以觀察政治情勢和政治議程之差異如何影響國會議員選制的選擇與變革。第四章則是藉由臺灣與南韓歷屆國會議員選舉結果來觀察政黨體系的變遷,以瞭解政黨體系的變遷如何影響國會議員選制的選擇。第五章將審視臺灣和南韓於選制選擇和變革過程中的政治行為者因素,這方面主要將聚焦於臺灣和南韓朝野黨派的相對勢力和策略計算,以探討此一因素對於選制選擇和變革結果之影響。最後在第六章中,本研究將總結研究成果,據以推演臺灣和南韓國會議員進一步發生變革的可能性以及可能的變革方向。
關鍵字
臺灣選舉制度,選制變革,南韓選舉制度,比較政治,選制選擇
|
|
2014-08-28 |
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適應輔導班之政策執行及評估-以高雄市小港區為例 |
碩士班 |
王夢麒 |
張其祿 |
1990年代原籍來自大陸地區與東南亞國籍的女性,以婚姻方式大量移入,對臺灣社會所產生的影響與挑戰,現階段政府政策回應以婚姻新移民來臺後之生活適應輔導為其公共政策主軸方向。本研究以「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適應輔導班」之政策執行及評估為探討基礎,從政策的問題面向剖析比較現行規劃面與執行面的落差,藉由文獻與理論回顧、參與觀察政策的實際執行結果,並以質性問卷的研究,建立政策利害關係人(政策規劃者、政策執行者、標的團體)對於政策問題面向之觀感訪談資料,評估比較及歸納政策建議方案,以提供政府決策單位、社會各界做為未來相關婚姻新移民輔導與照顧之政策制定及其規劃生活適應輔導班課程內容編定依據,或後續進行相關研究之具體資訊。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本政策宣導及招生資訊散佈管道不足:政策規劃機關未能有效統籌、協調
相關機關、組織協助宣導招生業務;政策執行機關缺少人力未能對婚姻新
移民進行面對面政策宣導及招生資訊內容散佈。
二、本政策宣導及招生資訊內容缺少吸引力及未使用多國語文標註。
三、生活適應輔導班課程適合以參與互動式等寓教於樂的方式執行。
四、應針對不同標的團體之參與動機規劃開設不同類別之班別。
五、無法參與課程主要因素是工作,部分則是照顧家庭、交通不便。
六、無法確實找出需要服務的婚姻新移民。
七、課程教材、內容充滿潛意識歧視,婚姻新移民的人格尊重亟待建立,未能以
學習者本位安排課程。
八、缺少整體課後諮商服務資源之規劃。
九、上位者的決策思考模式應摒棄:課程內容、教材多教條式、宣導式課程、時
間冗長;整體臺灣社會多元文化的素養與包容力亟待建立。
十、無法針對實際需要給予適合課程與協助:如:大陸籍婚姻新移民以職能訓練
課程為主,著重謀職。東南亞籍婚姻新移民雖先以華語文課程為主,日後亦
以家庭經濟更好,而亟需謀職。
關鍵字
新移民,政策執行及評估,外籍配偶,大陸配偶,生活適應輔導班
|
|
2014-08-26 |
我國道路交通違規管理法制之研究 |
碩士班 |
黃自強 |
鄧學良 |
為維護道路交通秩序、確保道路交通安全,國家行政機關無不絞盡腦汁,用盡各種行政行為,仍無法彰顯其成效。究其原因,恐為以處罰為中心之道路交通違規管理法制,無法確實反映社會之變遷,所造成交通勤務警察人員之職權行為與其實施之客體種類具多樣性與複雜性。為此,道路交通違規管理法制之制定,亦應與時俱進,突破舊思維之束縛,導入國外之新觀念,調整道路交通違規管理一切行政行為之政策與措施,將社會法、國民幸福指數與民眾參與等新理念融入其中,期能實現實質之法治主義,並保障民眾與執法員警之各項法益。
雖然,我國道路交通違規管理法制於近年來有大幅之修正與改進。但,其中仍存有缺陷,或不足之處。因此,如何在行政目的與保障人權兩者取得平衡,嚴然成為我國道路交通違規管理之首要工作。換言之,在追求實質正義之同時,更應兼顧相關程序之正義。故,本文將以行政法五大架構,透過基本原理、行政組織、行政權限、行政救濟及行政監察等不同層面及角度,全盤檢視我國道路交通違規管理法制之每個環節,藉由本研究之探討分析,凸顯問題之所在,進而以行政法五大架構之論點,對現行法制應興革之事項,逐一提供具體之建議與作法,亟待主管機關妥善規劃整合立法,制定一部新的「道路交通法」,以健全我國道路交通違規管理法制,提升國家法治之形象。
關鍵字
交通違規,依法行政,取締,執法,道路交通違規管理
|
|
2014-08-25 |
在道統與市場之間:魏萼論中國特色的經濟發展 |
碩士班 |
李奕德 |
石之瑜 |
在過去,多數學者認為亞洲國家所奉行並尊為是行為處事圭臬的儒家文化,實為一種不利於當代國家經濟發展的腐舊思想。而這一種想法一直持續到了日本經濟崛起以及東亞國家經濟快速發展之後,才開始有了改變。甚至有學者更一反過去的負面觀點,並指稱儒家文化之特質正是日本以及東亞國家經濟之所以能夠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此後,對於儒家文化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和影響,便在學界中激起了一波文化熱潮。在這一波文化熱潮之中,不但吸引了多數學者參與其中,更為文化經濟學之研究,積累了多元且豐富的研究成果。
然在文化經濟學之研究領域中,其研究學者係以文史哲之學術背景居多,而台灣經濟學者魏萼卻是以經濟學之學術背景,參與於文化經濟學研究之中。然此以經濟學之學術背景,作為研究文化與經濟發展之基礎,魏萼的學術背景以及學經歷程又將為文化經濟學之研究領域,打開了何種研究視野?激起何種火花?
經本文之研究,在中國文化(儒家文化)與經濟發展之間關係影響的研究中,魏萼不乏對於中國文化以及中國經濟思想之本質、內涵,作一研究、分析並提出自己的一套觀點、結論。爾後,更以文化特質為核心基礎,建構出一解釋國家經濟發展之模組,即「三力理論」。此外,對於兩岸關係之發展亦是魏萼之研究中,所關心、重視之課題,而對於兩岸關係面向之問題解決,魏萼更是透過了三民主義、中國文化等,文化思想之層面結構來做為問題解決之管道。而對於魏萼整體學思的形塑過程及其緣由,本文將進一步地帶領讀者深察體會。
關鍵字
儒家文化,文化經濟學,魏萼,兩岸關係發展,三民主義
|
|
2014-08-25 |
我國圖書館法制興革之研究-以高雄市立圖書館為例 |
碩士班 |
凌家羚 |
鄧學良 |
圖書館是政府機關與民眾接觸最頻繁利用場所,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由於社會環境之變遷,經濟穩定發展,以及人民知識水準之提昇,人民對於圖書館行政法制之要求,嚴然更為多元及要求完美。而在威權時代,法制未臻健全,法律優位、保留、明確等依法行政觀念尚不成熟,至2001年元月「圖書館法」公布施行後,圖書館法制之執行有較明確之依據。
圖書館事業近年來快速發展,而在服務功能,經費,編制等基礎面卻未見提升,整體服務品質亦受影響。故本文以高雄市立圖書館為例就其讀者服務、經營管理及結合民間力量運用社會資源等法制面向,進行探討公私部門如何形成新的結構體,論述透過社會資源整合提升社會生命力及人民生活品質的效能,剖析圖書館法在公共圖書館營運上的影響及作用。
為符合民主法治潮流,積極保障人權,本研究以行政基本原理、行政組織、行政權限、行政救濟、行政監察的行政法五大架構為主要研究方法,兼採文獻探討及歷史歸納法,並納入行政法諸多重要原理原則規範,融入積極為民服務精神,兼顧達成終身學習場所與讀者權益之保障,進而對我國圖書館法制提出興革建議,期能發揮圖書館功能,圓滿達成蒐集、整理、保存圖書資料及地方文獻,謀求普遍利用,提供圖書資訊,推展社會教育及辦理文化活動功能。
關鍵字
行政法五大架構,行政權限,圖書館法制,行政組織,行政監察,行政救濟,行政基本原理
|
|
2014-08-18 |
我國錄影監視器治理法制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 |
碩士班 |
羅重江 |
鄧學良 |
「正義」乃人類社會的核心價值,「幸福」係來自於免於恐懼的踏實。錄影監視器的設置,當然希望給予民眾「正義」與「幸福」的感覺。
隨著政治、社會、經濟結構迅速變遷,治安情勢日益複雜,犯罪手法與受害層面相較以往劇烈變化,復經媒體放大報導及網路無遠弗屆的傳送,暴力犯罪等治安問題,彷如國人的夢魘。政府單位亦體認錄影監視器的設置,有利於偵防犯罪、節省治安成本,於各大城市重要路口及治安死角普設錄影監視器,期望營造民眾一個安全的生活環境。不遑多讓的高雄市,於縣市合併後,兼具城鄉發展模式。從實質的社會脈動、地域環境,以及社會控制的角度探究及評估,迄今業已完成17,862支錄影監視鏡頭,且陸續增設中。惟,卻未有相關配套措施以為因應。因此,本研究發現我國及現行高雄市,對於錄影監視器之治理,有著諸多不合社會現況,以及民眾的期待,實有重新檢討改進之必要。
故,本研究以基本原理、行政組織、行政權限、行政救濟、行政監察之行政法五大架構為主要研究方法,兼採文獻探討法及歷史歸納法,檢視我國錄影監視器治理法制與社會之現況,進而檢視現行高雄市,對於錄影監視器治理之問題所在並提出建議。冀望藉由本文之研究,使之能更臻完善。
關鍵字
錄影監視器,行政法五大架構,行政基本原理,行政組織,行政權限,行政監察,行政救濟
|
|
2014-08-09 |
從國家自主性觀點論美國牛肉進口案 |
碩士班 |
徐渼涵 |
曾怡仁 |
在全球化下國際貿易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漸增,加上民主化後國內各種利益團體興起,此對國家經濟政策走向產生影響,政府在規劃總體經濟目標時須做到全面性的考量。開放美牛進口政策,不但要顧及國內社會大眾的需求及反應,尚受到美國政府施壓、國際標準的規範及國家本身經貿政策的達成。在這政策制定爭議過程中,顯示出國家本身偏好開放美牛進口,並藉由展現國家相對自主性來主導美牛開放政策。本文透過我國擴大開放美牛及制定瘦肉精殘留標準所引起的風波,深入了解美牛進口事件之前因後果,並探討影響美牛進口事件有關的國際組織、協定及國內社會因素。而美牛開放進口牽涉食品衛生安全、國民健康及環境的保護、展現開放自由貿易之決心及國家整體經濟發展的推動等有關,已非單純的食品安全規範問題,而為一涉及國際貿易發展及與美國間友好關係維繫之政治經濟問題,所以國家居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制定政策時,面對國內社會所集結的反對力量,國家具有相對自主性的,但在不同的狀況下會被立法部門、其他強勢國家、國際組織及規範所削弱或增強。
關鍵字
全球化,狂牛病,萊克多巴胺,國家自主性,國家中心論,美國牛肉
|
|
2014-07-08 |
美國與中國在亞太地區的競逐:以TPP為核心 |
碩士班 |
張育瑄 |
曾怡仁 |
本文研究主旨在於中美於亞太區域的競逐,同時以宏觀性角度理解中美對峙背後的亞太區域脈絡,試圖爬梳TPP與RCEP相互競爭的背景。同時,本文也將探尋兩者以區域經貿安排進行的競合對於區域主義發展有何影響,並將導向如何的走向。最終,本文也對台灣參與現今亞太區域的兩大經貿協議有所著墨,藉由從經貿獲益以及政治敏感度面向分析台灣的因應對策,以及未來的政策選擇提出建議。
嗣經本文分析與研究後有如下的發現:首先TPP實為美國用以延續其霸權體系的制度霸權工具,美國得以藉由主導議程走向使利益傾向自身,最終打造一符合自身利益的國際經貿規則。其次為中、美對峙,在面對來自美國的攻勢,中國承襲了一貫的外交範式-和平發展、穩定周邊與睦鄰政策,以深化與東協的紐帶關係,與鞏固區域同盟體系等避險外交政策防範美國的戰略衝擊,且當前其國家戰略重心為經濟發展,與美國進行直接戰略對峙並非當前的外交選項。最終為TPP與RCEP的競合關係,TPP係為高舉「黃金標準」與百分百自由化的高標準經貿協議,在議題領域上已超越國家邊界碰觸社會議題,實屬高階的整合協議。RCEP的談判模式依循東協模式的循序漸進與尊重差異的原則,其所關注的是為區域的平衡發展,經貿自由化實為其次,其仍處於較低階段的整合協議;分屬不同整合階段的TPP與RCEP,兩者涵蓋的議題領域亦有所差異,使雙方之間存有互補空間,不至於落入惡鬥,未來更有望得以攜手共建亞太自由貿易區,引領區域走向繁盛。
關鍵字
美國,中國,跨太平洋夥伴協議,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議
|
|
2014-07-03 |
基層公務人員行政裁量權與政治效能感之關聯性研究-以臺南市原六區公所為例 |
碩士班 |
徐婉芝 |
張其祿 |
民主國家運作的棟樑即基層公務人員,其本身握有的裁量權限多寡將與民眾互動息息相關,裁量是否與基層官僚認為自身有參與政治運作或政府表示回應其需求之認知有關,故本研究以臺南市合併前原六區公所為研究對象,以問卷方式,探討基層公務人員行政裁量權與政治效能感的關聯性,瞭解基層公務人員對行政裁量權的使用情形及對政治效能、組織環境的感受情形,並建立區公所基層公務人員行政裁量權與政治效能感的研究模式,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一、有關個人特質與行政裁量的關聯性,年齡、年資愈長,公務職等愈高的基層公務人員,其裁量作為愈顯保守、消極。另在個人特質與政治效能部分,公務年資愈長,政治效能愈高;擔任主管職者的外在政治效能高於非主管職。
二、組織環境對基層公務人員的裁量作成有顯著影響:當組織在機關首長明確的領導,感受組織的運作是穩定安逸、可預期性時,則人員可有效、積極的做成裁量行為。
三、政治效能與行政裁量的關聯研究:政治效能的認知程度確實會影響基層公務人員的行政裁量作為,在機關首長有效的領導控制下,因官僚經驗的影響,高外在政治效能會干擾作成裁量決策,反而消極行事。
關鍵字
組織環境,區公所,基層官僚,政治效能,行政裁量
|
|
2014-07-01 |
政府公務人力培育與甄拔制度成功結合關鍵因素研究:以地方基層主管為例 |
碩士班 |
張簡采玥 |
張其祿 |
近年來政府提出的若干重大政策,頻遭民眾反對而顛躓難行,國家機器長期空轉,政府競爭力不升反降,各界逐漸對「政府能力」產生質疑並認為係政府主管能力不足與養成不夠,導致「前端」培育與「後端」甄拔管道間出現障礙。本研究以「地方公務員」為範圍,就政府「基層主管」培育與甄拔制度運作議題,採「層級分析法」(AHP)設計問卷蒐集內部顧客意見資訊,探討影響兩種主要政府用人制度無法結合原因。
研究結果發現「專業訓練」等七種「培育項目」(含「顧客關係」等15類配套課程)及「業務性質」等七種「甄拔指標」(含「工作專業」等15類配套評量),乃「成功結合」政府公務人力培育與甄拔制度「關鍵因素」;也發現地方公務員對這些關鍵因素「重要性」認識均呈現「三層次差異」現象。
建議政府應以「能力培育」與「績效甄拔」間成功結合「對應關係」規劃配套課程與評量,建構出兼具能力與績效導向的「在地化」主管培育與甄拔模式,藉以打通培育與甄拔間之障礙。也建議政府考量「核心培育項目」及「核心甄拔指標」的「優先性」,並排定實施之順序或評量權重,以充分利用有限培育經費及真實反應主管工作績效,化解「養成不夠」與「甄拔不實」問題,確實培育與甄拔人才,從源解決「政府能力不足」問題。
關鍵字
甄拔,基層主管,層級分析法,在地化,公務員,培育
|
|
2014-06-30 |
來台外籍配偶選舉權及被選舉權之探討 |
碩士班 |
王坤富 |
廖達琪 |
通常外籍配偶選舉權與被選舉權的權益,似乎較少被關注與探討,所以本論文將重新整理定位「國家中心」與「基本人權」兩者的民主意涵概念,並以兩者的折衷視角來檢視,來台外籍配偶歸化、歸化後被選舉權、及未歸化外籍配偶選舉權與被選舉權的相關法律規定,並嘗試比較分析我國、南韓、日本、紐西蘭等國家相關法律規定後,在考量國家中心及基本人權概念的折衷法律規定下,有那些是值得我們在未來於相關修法時改善的參考?本論文於跨國分析比較後發現,我國對上述相關法律的規定,是較偏向以國家中心的考量,較少關注基本人權的權益兼顧,本論文建議外籍配偶歸化的相關法律規定,能仿照南韓作法適度放寛,而其歸化後被選舉權應逐步修改相關法律規定,放寬或解除其參選資格的身分限制,及其參選職務的擔任資格,未歸化國籍外籍配偶選舉權,可適度開放具有永久居留資格的外籍配偶,於居住國內一段時間後,讓他們可以擁有地方層級的選舉權。
關鍵字
選舉權,歸化,基本人權,國家中心,被選舉權,外籍配偶
|
|
2014-02-20 |
影響地方政府施政滿意度之因素:以2010年北、中、高三都作為個別探討 |
碩士班 |
劉志堅 |
劉正山 |
過往美國政府在進行施政表現的評估,最先開始是以控制預算成本作為施政表現評估的依據,然而此卻無法使民眾得到相應的服務品質,而後政府管理評鑑修改成績效取向,強調輸入面與產出面的連結,增進效能與生產力。1980年代進一步強調加強服務品質,需要滿足民眾的滿足與期待,才能稱之為好的施政服務。因此當地民眾對地方政府的滿意度(citizen satisfaction)成為往後地方政府施政評估的重點。
以往台灣施政滿意度的調查多數是側重在各縣市之間施政評價的成績來做各縣市的排名比較,然而各縣市之間的行政資源、環境背景與受訪民眾也有所不同,以此做為各縣市執政之優劣似乎容易產生爭議,而且並無法幫助縣市政府了解影響施政滿意度的背後因素。因此,本文透過學者Ryzin(2006)所提出的「政府表現、民眾滿意與信任」的概念架構和過往學者所提出的影響因素,來做為本次研究的架構模型。
本次研究以TEDS2010C北、中、高三都的調查資料作為分析,透過卡方檢定與二元勝算對數分析的方法,其分析數據顯示,在北、中、高三都的共同影響因素中,其中有公共建設服務與首長好感度這兩個因素的存在。個別的部分,台北市有社會福利、交通、中央滿意度和政黨傾向因素有明顯影響;台中市的部分則有交通、工商發展、醫療衛生與政黨傾向因素有明顯影響;高雄市則是治安和工商發展因素有明顯影響。透過這些影響整體施政滿意度的因素可以觀察到,顯示出以上這些因素得到驗證,對於三都的施政滿意度會有關鍵性的影響。
關鍵字
施政滿意度,民意調查,顧客滿意度,施政表現,地方政府
|
|
2014-02-17 |
從組織經濟學觀點探討環境信託契約-以自然谷為例 |
碩士班 |
林彥彤 |
曾怡仁 辛翠玲 |
石油與天然氣是重要的戰略資源,對國家的經濟發展有重要的角色。在全球化下的世界,能源問題已不純為經濟問題,同時亦為左右國家安全的重要問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自產之石油與天然氣資源已趕不上其需求成長之速度。供給與需求之間存在巨大落差,使得中國油氣能源之對外依存度不斷升高。自1993年成為石油淨進口國、2009年原油進口依存度超過50%之後,2013年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石油淨進口國。為避開海上運輸所帶來的安全困境,能源進口通道之多元化是提升能源安全的重要方式。就地緣因素考量,東亞區域國家是中國必然的合作夥伴。經濟成長迅速而能源運輸卻高度仰賴海上運輸的脆弱性,使能源緊缺的東亞區域國家存在緊張卻又相互依存的關係。
為保障能源安全,中國與東亞各國基於地緣政治經濟考量而進行之能源合作存在必然性。本文以中國與東亞國家之能源合作為研究物件,探討中國與東亞各國所共同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因此以地緣政治經濟為研究方法,本研究有三個主要目的:一、從宏觀的角度探討東亞油氣資源之蘊藏、開發與供需現況。二、藉由中國的能源外交政策與外交指導原則分析中國的能源安全戰略。三、對中國與東亞國家之能源安全現狀進行分析,並聚焦於中國與東亞各國雙邊和多邊能源合作之進展情況。探討中國如何透過與東亞各國的合作,達到油氣運輸通道多元化的能源安全目標。
本研究發現,中國與東亞各國之間是否能夠深化或擴大於能源層面之合作,國家利益仍將是最主要的考量因素。提升共同關切之問題並深化共同利益,是促進中國與東亞各國進一步能源合作之重要關鍵。
關鍵字
委代關係,產權,組織經濟學,環境信託,契約,信任
|
|
2014-02-12 |
從TEDS 2008與2012總統大選資料探索台灣年輕人不投票之因素 |
碩士班 |
劉詩芃 |
劉正山 |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年輕選民投票參與之因素,使用TEDS2008總統大選面訪案與TEDS2012年總統大選面訪案之資料,並建構出年輕選民投票參與之模型,為此進行兩個步驟的檢驗與檢視,先以卡方檢定(Chi-square test,x2)初步對於自變項與依變項(選民投票參與)間是否具有顯著相關性進行檢驗;各別進行兩階段的二元勝算對數分析,第一階段為尚未將年齡交乘進自變項中,即原始自變項與依變項的二元勝算對數分析;第二階段為將年齡控制後再進行自變項與投票參與之二元勝算對數分析,由此來觀察年齡對於各自變項與投票參與的影響為何。再以二元勝算對數分析(b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來驗證本研究之假設,以檢視各自變項是否如筆者預期地影響年輕選民投票參與。
本研究發現,於2008年的第一階段的二元勝算分析中得知,選民的年齡、省籍、政黨認同、內部-政治效能感、族群認同、收看選舉新聞的頻率、最常閱讀的報紙種類、執政黨領導的中央政府滿意度,與投票參與有顯著影響;第二階段為將年齡控制後再進行自變項與投票參與之二元勝算對數分析,發現到上階段中有顯著影響的自變項在年齡控制為20-39歲的情況下並未有顯著影響。
於2012年在第一階段的二元勝算分析中得知,選民的年齡、省籍、政黨認同、族群認同、執政黨領導的中央政府滿意度、制衡政府的想法、公民責任感,與投票參與有顯著影響;第二階段中發現,年輕選民的宗教信仰、省籍、政治興趣、個體經濟現況之評估、制衡政府的想法、公民責任感,與投票參與有顯著影響。
關鍵字
總統大選,台灣年輕選民,投票參與,TEDS2012,TEDS2008
|
|
2014-02-12 |
台灣工具機產業發展中的國家角色:1945-2010 |
碩士班 |
詹依靜 |
曾怡仁 |
本文企圖將戰後台灣工具機產業發展分為四個時期:模仿創立時期(1945年-1960年代)、工具機技術成長時期(1970-1980年代)、廠商合作和國家介入技術升級時期(1990年代)以及台灣工具機轉型時期(2000年迄今),且分析為因應國內外情勢和需求的變化,政府、公會、研發單位和廠商業者等四個主要帶動工具機產業運作之行為者於不同時期所扮演之角色和互動情形,進而發展出之產業特色。其中,國家可透過政策工具之運用,輔助產業快速達成轉型和升級之目標,而扮演著重要的輔導性角色。為此,本研究透過Peter Evans提出之國家「鑲嵌自主性」概念,認為國家於台灣工具機產業發展先後扮演著「創造者」、「助產者」以及「助產者」與「耕耘者」並行之角色行為。然而,在現今國際市場競爭激烈的情勢下,我國工具機是屬於產業結構規模小之型態,為維持競爭優勢甚至提升至更高附加價值之中階市場,則有需要國家加強輔導發展之必要。
關鍵字
台灣工具機產業,國家角色,鑲嵌自主性,產業轉型,國際市場
|
|
2014-02-10 |
日本東亞區域整合之研究 |
碩士班 |
陳苑碩 |
王群洋 |
日本殖民台灣五十年,影響台灣各方面深遠,然而在全球化下國際合作與區域整合的必然發生,日本經濟經歷失落的十年,再加上軍國主義之侵略等對於亞洲社會造成揮之不去的陰影。此外,在東亞區域整合過程中,美國的國家利益,中國經濟崛起及「東協」國家自覺的影響,與日本朝向「正常國家」的發展等因素,曾經是亞洲唯一先進工業國家的日本,是否能一直穩住在亞洲的經濟獨霸的龍頭地位?或者是否仍有可能引領或主導著東亞國家成功邁向整合?故本文採用新現實主義(Neo-realism)與「文獻分析法」來分析討論日本從冷戰結束後,自1951年日本與美國簽訂《美日安保條約》起至2011年止在東亞區域整合政策的沿革、現狀與爭議。研究心得擬提供我國政府在積極推動參與東亞區域整合相關的組織與合作時之參考。
關鍵字
新現實主義,正常國家,東亞區域整合,日本東亞政策
|
|
2014-01-23 |
中國與歐盟的政經關係之研究 |
碩士班 |
賴靖雯 |
王群洋 |
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進而帶動整體國力之上升,而歐盟的一體化進程亦日趨成熟,雙方皆成為世界上重要的經濟體之一,基於經濟合作的需要,中歐關係日益密切,並藉此擴散到政治、科技、文教等領域之交流與合作,雙方致力於構築長期穩定的「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本文依據現實主義之觀點,以「文獻分析法」來分析中國與歐盟在政治與經濟上之交流與互動,檢視雙方遇到的衝突與摩擦,以及在何種戰略利益考量下化解困境。雖然中歐政治制度與意識形態大相逕庭,彼此在交流中不時遇到分歧,例如貿易逆差、人權議題、「市場經濟地位」等,然而為維護中歐彼此間的經貿利益,及避免對立可能造成的負面衝擊,故不論是政治議題或經濟議題,雙方皆試圖透過高層對話增進了解並化解衝突,使中歐關係能夠持續且密切發展。
關鍵字
市場經濟地位,非洲能源,中歐關係,台灣議題,貿易平衡
|
|
2014-01-21 |
歐盟與俄羅斯能源互動之研究 |
碩士班 |
張宸銘 |
王群洋 |
能源對於人類發展史上一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對歐盟而言,是發展國內經濟、民生、軍事、以及工業的重要命脈;對俄羅斯而言,能源不僅是國內經濟發展的主要血脈、國家主要的鉅額外匯收入與財政泉源和社會發展的動力,而且深遠影響整個國家的內政與對外外交政策。本文旨在探討歐盟在面對國際油氣短缺、能源市場結構改變、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氣候變遷、過度依賴對俄羅斯能源進口等種種因素的挑戰之下,歐盟內部與各會員國制定出對內以及對外之政策目標、因應措施與對策以及解決之道。俄羅斯,做為全球能源儲備、生產與供應大國在面對歐盟為了減少對其能源的過度依賴,進而發展出一套對策以做之回應。
關鍵字
天然氣,歐俄能源夥伴,能源政策,能源外交,能源供應安全,石油
|
|
2014-01-19 |
我國社會救助制度變遷過程-歷史制度主義的觀點 |
碩士班 |
葉柏均 |
黃志隆 |
本文主要研究我國社會救助制度的變遷過程,藉由制度的變與不變,以探詢社會救助制度之所以無法充分保障愈來愈多貧困者的原因。筆者選取三個修正幅度較大的時期作為探討範圍,分別是1949年至1980年、1981年至1999年、2000年至2010年。藉由「政策典範」的概念,將社會救助制度分為政策層次、制度層次與理念層次進行深入討論。
研究發現,我國在不同時空環境中的不同行動者,皆致力於引進西方理念進行改革。可是,這樣的學習與改革並未深入到既有政策理念的層次。所以,在制度改變的同時,也暗藏了舊有的、不變的規定,像是家庭應計人口、虛擬所得設算等規定。由此可見,主要的政策行動者仍然認為人民應自助自立,減少福利依賴的想法。而這樣的理念維持,主要源自於政策行動者受到非正式制度,家庭倫理與工作倫理的限制之下,為了減少救助成本所做的選擇。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國社會救助制度至今還是只能保障極有限的低收入戶,無法確切回應當代社會需要的原因。
關鍵字
社會救助,理念,歷史制度主義,制度,貧窮線
|
|
2013-10-24 |
北冰洋五國的北極政策研究─以新古典現實主義為分析途徑 |
碩士班 |
王治平 |
曾怡仁 |
北極地區因覆冰溶解以及所蘊藏的豐富資源而使得其重要性日益增加,也使得北極國家逐漸將其注意力放在該地區之上,本文主旨在運用國際關係中的新古典現實主義來探討北冰洋五國:俄羅斯、美國、挪威、加拿大以及丹麥在北極地區利益、政策上的差異,並藉此驗證新古典現實主義對國際政治的解釋能力。首先本文對北極地區議題產生的背景進行分析,並藉由各種指標的評比之後將北極地區的區域體系認定為一由美國及俄羅斯所組成的兩極體系。接著藉由國內層次的分析來探討國內因素對北冰洋五國的北極政策所產生的影響。最後檢視北極地區兩個重要的國際建制: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及北極理事會探討北冰洋五國如何利用來做為其作為追求自身利益的工具。
關鍵字
北極理事會,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北極政策,北極戰略,北冰洋五國,新古典現實主義
|
|
2013-09-13 |
反普羅克汝斯特自由主義:論Isaiah Berlin的反一元論哲學與政治思想 |
博士班 |
沈明璁 |
曾國祥 |
Isaiah Berlin是二十世紀的重要政治思想家,他的自由概念與多元主義是後人最常討論的重要論點。然而,此兩者並不代表他思想的全部。筆者認為Berlin思想的中心乃是有一 個反普羅克汝斯特主義的精神存在,透過它批判了傳統西方思想中的三角板凳。而這主要是來自他的思想史觀察,進而批評了理性主義與科學主義的認識論理論框架。此外,Berlin的思想於此出發, 反對價值倫理上的一元論思想,並進一步地發展他的價值多元主義,然而,這並不意味他是個價值相對主義者。在政治思想上,Berlin則是反對任何宣稱有一個完美無衝突的政治世界的學說,而他的自由概念也由此孕育而生。Berlin並不願意建構一個有體系且邏輯嚴謹的政治理論,反而強調人類世界裡的不確定性,以及當下政治人物的政治判斷。據此,筆者欲從Berlin在方法論上的思想史及認識論的反普羅克汝斯特主義出發,探索他在價值倫理上的反一元論思想與在政治上的反烏托邦主義,Berlin即是從反普羅克汝斯特主義出發,告訴我們人類的多樣性與複雜性。
關鍵字
烏托邦主義,一元論,反普羅克汝斯特主義,思想史,Isaiah Berlin
|
|
2013-09-12 |
論張君勱的憲政立國思想 |
碩士班 |
許結翔 |
石之瑜 |
張君勱(1887-1969)一生為中國憲政呼號奔走不遺餘力,因此他追求憲政的努力與過程,其事蹟與見解理當可對後人有所啟發,因而有研究價值。張君勱一生的核心關懷,在於想替中國立下一部憲法,使中國能從「傳統國家」轉型成「現代國家」,以達成「憲政立國」的目標。因而本論文旨在探討張君勱的憲政立國思想。本論文認為,張君勱的憲政立國思想由三大部分組成:第一部份是他對於中國政治的分析。第二部份是他對於如何解決中國政治問題所提出的目標。第三部份則是他為使期許目標落實到現狀的路線。這三部份息息相關、無法分割,構成張君勱憲政立國思想的全貌。
關鍵字
制度基礎,憲政立國方案,張君勱,憲政,心態
|
|
2013-09-11 |
美國與我國海洋保護區劃設程序與管理內涵之比較研究: 以帕帕哈瑙莫庫瓦基亞海洋國家紀念碑與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為例 |
碩士班 |
孫介珩 |
石之瑜 |
本研究旨在以位於美國夏威夷群島西北端性質屬海洋保護區的帕帕哈瑙莫庫瓦基亞海洋國家紀念碑與性質同屬海洋保護區的我國東沙環礁國家公園兩區域為研究標的,進行美國與我國海洋保護區之劃設程序與管理內涵的比較研究,並透過研究結果檢視我國現行之海洋保育政策與作為是否妥善適當。此一比較係從(一)兩國劃設海洋保護區時可運用之政策工具,(二)劃設過程中考慮或所面臨之壓力,以及(三)劃設完成後之經營管理等三個面向切入,藉檢視相關學術與政府文獻及實地訪談保護區官員所獲資訊為分析的基礎。
相較於美國海洋保護區設立法源內容規範完整,我國得以作為劃設海洋保護區法源的法律條文中,皆缺乏保障公民與利益團體在劃設及運作階段常態性參與的機制。再者,對於海洋保護區的執法機關亦未能透過法律予以清楚定義,目前僅能透過備忘錄、計畫書等輔助性文件委託行政院海巡署負責海洋保護區內之執法工作。
在海洋保護區,或本案中的帕氏海洋國家紀念碑,的管理內涵上,美國政府靈活運用「共管機制」進行管理,由聯邦政府與州政府相關機關組成共管機關,有效整合有限的行政資源,並得以減少管理事務涉及不同機關部門時所產生的扞格。而我國對於海洋保護區的管理目前仍停留在由單一機關統籌管理所有事務的「中央管理」模式。東沙環礁國家公園雖因所處位置偏遠且到達不易,管理工作相對單純,然而,未來在規劃劃設人為活動相對頻繁的澎湖「南方四島」與基隆「北方三島」海洋國家公園時,應考慮建立跨機關、跨層級合作的「共管機制」,整合該區域既存之管理機關與行政工具,有效且確實達到海洋保護區劃設之目的。
關鍵字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海洋保育,帕帕哈瑙莫庫瓦基亞海洋國家紀念碑,海洋保護區,共管,海洋國家公園
|
|
2013-09-10 |
南韓政府移動通訊產業政策與東亞區域分工之研究 |
碩士班 |
蔣開梅 |
王群洋 |
本文旨在透過文獻分析方式,研究南韓政府如何協助移動通訊產業發展並且推展至國外發展,及其在東亞進行手機製造分工。南韓在移動通訊產業上之技術雖不見原創性,但是南韓政府透過「大型項目化」的方式,將移動通訊產業內的各個小型產業一同協助發展,使國內移動通訊產業順利國產化並且與在南韓境內的外國廠牌抗衡,此外南韓移動通訊產業積極往海外發展時,南韓政府也不斷地與其他國家合作或是透過自由貿易協定,讓南韓國內廠商在進入國外市場時阻力較小。
隨著移動通訊產業不斷的發展,徹底擺脫歐美國家的移動通訊技術和保護智慧型手機中大量的智慧財產權成為南韓重要的課題,除了更積極地資助研發下一代的移動通訊技術等,為南韓國內廠商和學術界建立良好的智慧財產交換平台;南韓政府在人才培育上不只是注重產出,更重視產業界的需求和人才的待遇。
而後,南韓移動通訊產業因不敵國內生產成本增加以及接近海外市場考量下,不斷將工廠先轉移到中國、後轉移至越南,也帶給南韓國內不少隱憂;不只是移動通訊產業在南韓的就業機會沒有增加外,因生產製造移往海外而導致南韓國內產業出現空洞化的危機。
本研究旨在提供與欲發展移動通訊產業的後進國家相關政策之參考,即政府在適當的時機下推動「大型項目化」,將可以成功的將技術和產品國產化,開啟移動通訊產業發展的第一步,而非依靠代工的方式來發展。
關鍵字
大型項目化,移動通訊產業,南韓,分工,發展政策,東亞,手機
|
|
2013-09-10 |
誰的平等:西藏人權論述中關於平等主體的界定 |
碩士班 |
龔念慈 |
石之瑜 |
本文旨探討從西藏人權論述中,探討人權與主權觀念如何影響中國做為一個國家與民族之論述。本研究以文獻分析法、田野調查法、比較研究法與訪談法完成,處理之問題意識有三項:一、中共建政至今,對於西藏的民族政策的轉變以及大陸學界對於少數民族政策的流派與變遷分別為何;二、西藏流亡政府以及流亡藏人對於人權的認知;三、從中、英文獻中對於西藏人權問題的論述,整理出各論述者觀察西藏或中國的角度。綜合各論者所述,本研究認為當前西藏人權論述從國家主權、少數民族權利、普世人權與公民權做為出發,其中各論者皆強調平等之重要性,但對於平等主體的認知卻不盡相同。文獻當中透露出在西藏人權議題上,主要有五種不同的論述:第一種論述是在國家主權固定下,談論藏族應擁少數民族權利抑或是公民權;第二種論述從多元文化角度下探討藏族之少數民族權利;第三種論述從普世人權與少數民族權利並重下探究西藏人權;第四種論述則是從普世人權論述探究西藏人權;第五種論述則是以西藏獨立作為前提,以普世人權來談論西藏人權。
關鍵字
人權,西藏問題,少數民族權利,少數民族政策,多元文化主義,主權,公民權
|
|
2013-08-12 |
以兩公約論我國對非法移民之行政收容制度 |
碩士班 |
吳易霖 |
鄧學良 |
「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施行法於2009年4月22日公布施行後,使該兩項國際人權公約所揭示保障人權之規定,以具有國內法律之效力,也讓我國對非法移民人權之保障所應有義務,達到文明國家之最低標準或最低要求。
我國對非法移民行政收容制度主要分為對「外國人」(含一般外國人與外籍勞工)與「大陸地區人民」兩大類,分別由入出國及移民法第38條、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18條及就業服務法第68條第4項為規範。
由於我國國情特殊,非法移民並不只侷限於「外國人」或「無國籍人」,尚包含「無戶籍國民」、「大陸地區人民」、「香港居民」與「澳門居民」等類人士;此外,經查我國非法外來移民以「外國人」與「大陸地區人民」居多,故本文的研究對象乃聚焦於該兩種人士。另外,本文將收容對象限縮於「已入境」且「違反移民法規」的非法移民,並將「非法移民之行政收容」定義為「主管機關為達成遣返任務,於遣返前,將非法移民暫時留置於收容處所的行政行為」,因此,非法移民收容之法律性質,為行政處分,屬遣返非法移民前之暫時性行政保全措施,不具裁罰性,故非屬於行政處罰,當然,更非屬刑事處分,自應與刑事訴訟法之「羈押」有所區別,實有研究之必要。
本研究以行政法之基本理論:行政原理、行政組織、行政權限、行政救濟及行政監督等行政法5大架構,以各層面及角度來檢視我國對非法移民行政收容法制,同時以文獻探討法、歷史陳述法、比較分析法及歸納分析法等,作為主要研究方法,以探討「以兩公約論我國對非法移民行政收容制度」再以行政法5大架構上檢視,是否仍有待改進之處,並進而對未來非法移民行政收容之相關規定、作為,並對現行法制提出建議及具體改善措施,使受收容人之權益保障能受到符合兩公約國際最低人權之保障,而更能有效保障外來移民之人權。
關鍵字
非法外來移民,人身自由,大陸地區人民,行政收容,外國人
|
|
2013-08-07 |
全球化化下國家與產業關係調整:以台灣柑橘產業為例 |
碩士班 |
胡倍輔 |
曾怡仁 |
全球化對地方發展的影響,引發全球廣泛的討論,隨著自由貿易領域擴大,非國家行為者與主權國家在國際結構中競逐跨國影響力,可從任何細微的經濟行為看見非國家行為者與國家主權的角力。本文以台灣柑橘產業為主要探討對象,藉由敘述台灣柑橘產業的發展,觀察全球柑橘市場與台灣的互動,發現國家所扮演的是中介者的角色,一方面保護台灣柑橘產業免受非國家行為者帶來的壓力,另一方面能適時得轉譯全球市場訊息,使全球是場能與在地產業產生連動性。國家藉由全球化的力量,讓地方發展呈現新的樣貌,因此,國家對地方發展有定位的作用,同時,國家仍然是全球市場的主要行為者,地方產業的發展茁壯,使國家在全球市場的實力更加穩固。因此,國家並未如自由主義者所言,國家在全球化下是沒有什麼可以作為的,全球化是國家的國際化,國家在適應全球化(或者國際化)的過程中,國家未必消失,國家仍然有許多作為。
關鍵字
|
|
2013-08-05 |
從非物質勞動理論探討美國NBA產業 |
碩士班 |
張瑞志 |
曾怡仁 |
本文主旨在以非物質勞動理論探討職業運動員之自主性,並以美國NBA產業為例。首先,檢視馬克思的勞動相關理論,使勞動涵義可以被清楚描繪出來;接著衍生至後馬克思主義,學者馬庫色對於新社會型態的批判,導引出文藝創作大眾化,乃至商品化過程,進而形成文化工業之事實;此發展也帶動了勞動形式的改變,即非物質勞動方式對於現代產業的重要地位。因此,本文遂以非物質勞動理論研究NBA產業中球員的自主性。透過非物質勞動理論的檢視,了解職業運動的特殊性及NBA勞資協商過程後,可以得知在資本主義社會當中,球員(非物質勞動者)仍然無法擺脫身為生產工具的命運,其生產同樣是為資方積累資本所用,剝削的情形也將更為嚴重,自然也就毫無自主性可言。進一步觀看今日社會,當社會總體充斥著商品拜物之氣息,無疑地,將為個人帶來異化的影響。
關鍵字
馬克思,文化工業,異化,自主性,非物質勞動
|
|
2013-08-01 |
德國梅克爾政府因應歐債危機之策略研究 |
碩士班 |
鄧伊君 |
王群洋 |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為了恢復其國際地位,參與歐洲的經濟整合、採取東進政策。1990年代,德國統一以及「歐盟」的建立,德國恢復且獲得合法與完整的國家主權力,持續支持「歐盟」的政治經濟整合並朝著聯邦體制發展與貨幣「歐元」發行。2009年歐債危機發生,而當前「歐盟」經濟層面的深化與機制,最能夠突顯德國致力於「歐盟」的深化,面臨歐洲之債務危機,穩定「歐元」成為德國的首要目標,並堅持因應歐債危機之策略,將促成「歐盟」的聯邦體制。
面對歐債危機持續惡化,「歐盟」採納德國的建議,因此,德國主導「歐盟」提出因應歐債危機的經濟以及金融策略,主要是「穩定與增長公約」、「財政條約」以及「撙節政策」、提高競爭力之措施,促使德國與「歐盟」之權力深入債務國家,超越「輔助原則」對於「歐盟」與會員國之間權限的劃分。本研究是以「聯邦主義」的觀點,分析德國經由多邊合作與雙邊合作之策略因應歐債危機,以維持德國的國家利益。
關鍵字
輔助原則,東進政策,聯邦主義,歐債危機,多邊主義,撙節政策,財政條約
|
|
2013-07-31 |
陳芳明國族論述與其自由主義立場的一個考察 |
碩士班 |
王莉菲 |
廖達琪 |
八、九0 年代解嚴後,台灣國族建者陳芳明引領國族為導的相關政治論述,使得陳芳明怎麼說都成為泛綠人士的言論指標。陳芳明以自由主義者作自我宣稱,他如何又可以是一個強烈的國族主義者?在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本質互斥的兩者之間,他要如何迴旋其間,或他以何種方法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亦或者宣稱和實踐實為一種分裂狀態。本文即從陳芳明所是之古典自由主義核心意涵出發,循著陳芳明的生命脈絡作耙梳,觀察自由主義曾給予他何種養份,以涵養他的自由主義觀;而他的自由主義觀是位於深層的思想信仰層面,或者僅是用來作為奪權、抗爭的工具層次?作者深信,位於信念之處是一生無悔的追求、位於工具之位,自必隨時可取、也隨處可丟。
作者為了檢驗陳芳明自由主義立場的虛實,將命題扣住在他對台灣國族、台獨主張、本土、轉型正義和兩岸關係上的論述上進行觀察,他的相關政治論述和古典自由主義價值究竟是何種依違關係?當學界討論Dworkin 改變自由主義傳統對個人自由、個人意志、消極自由等的著重,而從比較令人危疑的共和主義、公意志、積極自由等面向,討論政治決定的正當性時,學者們認為關鍵不是他討論標的的性質,而是他討論它們的方式。最後大抵被認為Dworkin 仍是一個自由主義者。陳芳明不是自由主義理論的建構或輔助者,作者唯有從其政論和踐行中辨證陳芳明的自由主義立場,間接的反證他是不是一個自由主義者。陳芳明是不是一位自由主義者,他的內心是更自由了或更不自由了?從本文的完成,作者巳有屬於自己對此的論定,但也僅屬於自己的而巳,因為從自由主義的精神而言,任何建構包括作者的,都必要承擔時間的檢驗。陳芳明究竟能不能如自己所言的一個自由主義者,成了他自己與自己的戰爭。
關鍵字
解構主義,後殖民,國族主義,自由主義,主體性
|
|
2013-07-30 |
台灣環境運動與勞工運動的司法化:法律策略的使用 |
碩士班 |
宋昱嫺 |
廖達琪 王金壽 |
本文旨在描繪出台灣環境運動和勞工運動中,法律策略被使用的樣貌。在台灣社會運動的發展歷程中,運動者鮮少主動採取法律策略,反之,執政者則曾經以司法作為懲治運動份子的工具。近年來在環境運動和勞工運動中有一新趨勢出現,越來越多的運動者主動使用法律作為他們爭取權益的正當性依據,運動者將戰場拉至法院,訴諸司法進行權利救濟。這段時間以來,運用法律抗爭的趨勢起了什麼樣的轉變?運動者如何使用法律抗爭?本文透過檢視2000年至2012年之間的環境訴訟案件與勞工訴訟案件,並且訪問了環境運動者、環境律師、工會組織者、勞工律師以及訴訟當事人,藉以了解環境運動與勞工運動中採取司法救濟之現況及其意涵。
經由環境訴訟與勞工訴訟的案件分析,本文發現,訴訟策略在近年開始受到運動者積極使用,訴訟案件量有實質的成長。然而,環境運動的司法化與勞工運動的司法化,發展出相當不一樣的樣貌。環境訴訟具公益性本質,凝聚許多行為者參與,呈現高度集體性的訴訟模式;勞工訴訟多以個人抗爭的型態走向司法救濟,不一定能觀察到運動性質。而兩者之司法化分別揭示了抗爭背後環境掠奪和雇主頻繁違法的社會問題,並且對運動者與運動本身有不同的意義。
綜上所述,本文主張有三:(一)環境運動與勞工運動的司法化正在發生。(二)環境運動司法化與勞工運動司法化的樣貌各異其趣。(三)環境運動與勞工運動的司法化揭示了台灣當前的社會問題,更在台灣的社會運動和民主發展上,彰顯其獨特的意義。
關鍵字
環境訴訟,環境運動,法律動員,勞工訴訟,勞工運動
|
|
2013-07-26 |
我國遊說法實施之檢討分析:從遊說團體角度探析 |
碩士班 |
吳致緯 |
廖達琪 |
《遊說法》立法目的是為了使遊說活動公開化,防止不當的利益輸送,保障民眾參與政治的權利。《遊說法》實施將近五年,使用率不高,且受到學者及立委的質疑,因此遊說法有檢討之必要。
本研究使用文獻分析,以《遊說法》、利益團體的理論、遊說活動以及相關的法律規範為主要研究的文獻。並且以三個利益團體當作深度訪談之對象,瞭解遊說所面對的問題以及需要改進之處。
研究發現《遊說法》對於遊說者過度規範;被遊說者的定義範圍應該擴大;被遊說者及所屬機關能否決遊說者的遊說申請;遊說者還有其他表達意見之方式及文書作業繁雜的原因,可能會導致使用率偏低。
《遊說法》需要進行修法,首先需要將立委助理納入被遊說者之規範;簡化遊說者的文書作業。推動以報備制為主的遊說制度,並且以網路申報的方式。修法不是一次到位,應當持續修法,修法需要考慮當時的政治環境,時空背景,遊說活動情況,遊說專業程度等要素,尋找最適合當時的遊說制度。
關鍵字
陽光法案,利益團體,台灣,遊說,遊說法
|
|
2013-07-23 |
我國遊說法制興革之研究 |
碩士班 |
洪碩營 |
鄧學良 |
「遊說」乃民主政治運作下的常態,具有促進公民政治參與的正面意義,惟不當遊說將破壞此一機制,且可能涉及不當利益輸送,自非人民之福。故約束不當遊說,使公共政策能在公開、透明的程序下進行,進而接受公民的檢驗;以及促使政府資源達到公平、效率及合理的分配,體現民主政治的核心價值,始終是人民對政府的重大期許。現今遊說立法成為世界潮流,該法目的在規範民代與官員應將接受遊說之過程公開揭露,致使遊說法具有高度政治敏感性,添加其立法技術上的難度。
本文研究發現,我國遊說法制確實不夠完善,如各級機關正、副首長均為被遊說者,有向所屬機關登記遊說內容之義務,但同時又具有監督與指揮管理所屬機關專責人員之權力,在遊說法制設計與機關組織指揮層級衝突搭配下,首長顯具「球員兼裁判」之角色。另應重新定調我國遊說立法之目的,並採行提高主管機關層級及授予主動調查權限、明確定義遊說與關說(或請願、陳情與陳述意見)之異同併予規範、遊說改成登錄制、對於不確定法律概念宜以「羈束裁量」為適當限制、各級民代列入旋轉門限制對象、全面禁止民代為自身利益進行遊說,以及行政與刑事並存之課責機制等配套方向修正法令。但任何政策的推動除須公眾的支持,其主要成敗關鍵在於政府決心。
爰此,本研究即以基本原理、行政組織、行政權限、行政救濟及行政監察等行政法五大架構研究方法,兼採文獻探討法及歷史歸納法,以保障人民「表達意見的權利」為觀點,全面檢視我國遊說法制之社會現況,進而對現行遊說法制提出修法與配套之建議,期待我國遊說法制能更臻健全與完善。
關鍵字
遊說,行政權限,行政組織,行政監察,行政法五大架構,行政基本原理,關說,行政救濟,我國遊說法制
|
|
2013-07-17 |
全球化時代中國與歐盟的戰略夥伴關係之研究─以權力平衡理論檢視 |
碩士班 |
林宥任 |
王群洋 |
權力平衡理論在冷戰時期,有效的解釋國家在無政府狀態下的行為,認為國家根據自助原則,會透過結盟或增強自己的實力以追求權力,來尋求國家的相對安全,但自冷戰結束之後,美國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依照權力平衡理論,二等強權國家應會透過結盟來對抗美國。但這樣的權力爭奪並沒有發生,國際體系反而走向基歐和奈伊所稱的複合式互賴的時代。美國成為後冷戰時期最強大的國家,美國挾持著自己的優勢,實施單邊主義的外交政策。「911」之後,美國的單邊主義政策結合新保守主義的思維,在世界各地發動以「預防性外交」與「先發制人」為戰略的反恐戰爭。
此外,面對全球化所帶來的挑戰,包括金融危機、氣候變遷、能源短缺、恐怖份子、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擴散等威脅,使得沒有單一國家能夠獨自解決,或單一國家能夠獨善其中。歐盟自「馬斯垂克條約」之後,逐漸在國際事務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中國也在改革開放之後,國家總體實力快速累積,開始主導東亞區域合作的發展。
面對美國單邊主義的外交政策與全球化所面臨的種種威脅,中國與歐盟在2003年建立了「中歐戰略夥伴關係」,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長期進行的全面向的多層次合作。「中歐戰略夥伴關係」建立的目的除了是要因應美國單邊主義的外交政策與全球化所面臨的種種威脅之外,亦要建立一種合作模式做為合作典範,以展現「中歐戰略夥伴關係」在全球化時代下的軟實力外,權力平衡在全球化時代轉向一種整合硬實力與軟實力的新平衡狀態。
關鍵字
巧實力,中歐戰略夥伴關係,非傳統安全,全球化,多極體系,權力平衡
|
|
2013-07-16 |
我國政府資訊公開法制之研究 |
碩士班 |
林思妙 |
鄧學良 |
「知的權利」乃是民主國家公民的基本權利,而資訊公開是政府對人民表示負責的重要方式,基於潮流所趨,世界各國紛紛展開相關立法,我國則是訂定政府資訊公開法以為因應。然而,政府資訊公開法因立法時的疏失,致使資訊公開似乎仍停留於僅具「象徵」意義。例如政府資訊公開法第18條第1項限制公開事由之規定過於抽象,不僅造成政府機關適用上的困擾,相對亦侵害人民「知的權利」。這樣的法律制度,對於我國民主法治的發展實為一大損害。因此本研究發現我國現行政府資訊公開法已經不合目前政府施政透明公開化的社會需求,而有重新制定「政府資訊公開法」的必要。
所以,本研究以基本原理、行政組織、行政權限、行政救濟、行政監察的行政法五大架構為主要研究方法,兼採文獻探討法及歷史歸納法,以保障人民「知的權利」的觀點檢視我國政府資訊公開法制與社會之現況,進而對現行政府資訊公開法制提出重新立法的建議,期待政府資訊公開法制能更臻完善。
關鍵字
行政救濟,行政監察,行政權限,行政組織,政府資訊公開,行政法五大架構,行政基本原理
|
|
2013-07-15 |
形上政治學:對亞里斯多德政治學之形而上學基礎的研究 |
碩士班 |
過雲龍 |
曾國祥 |
本文通過分析亞里斯多德《政治學》中的形上學原則,重新在形上目的論的角度對這部作品進行解釋,藉以指出《政治學》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即純粹自然的政制,技藝調試的城邦,個人善與城邦善的問題。在自然的部分中,筆者指出純粹自然的政制是城邦的第一實體,邦民聯合是城邦的質料,純粹自然的政制與邦民聯合的複合產生各種政制;在技藝的部分中,筆者指出城邦褪變的原因在於邦民聯合而非政制,避免褪變的技藝是統治要素的混合;在善的部分中,筆者指出個人的實踐智慧是調和城邦與個人善的關鍵之所在。最後,筆者以此為基礎得出在形上目的論意義上城邦作為複合實體從潛能成為現實的結論。
關鍵字
邦民聯合,政制,自然,技藝,善
|
|
2013-06-28 |
在威脅與被威脅之間:韓國學者黃炳茂對中國安全意圖的解讀 |
碩士班 |
姜懿庭 |
石之瑜 |
1990年代「中國威脅論」的形成,相較於大多數的學者,韓國學者黃炳茂有獨特的解讀。依他之見,與其認為中國是一個威脅,倒不如說是受到威脅下的中國,為了因應周邊國家的挑戰,所做出的防衛和應變,且中國內部仍存在不少問題,包括中國內部對社會體制崩潰的憂慮,以及少數民族的分離運動等等。
黃炳茂對於中國安全觀分析的獨特之處,在於其融和中國的特殊歷史背景,以及國家的領導人特質,從中國內在的各方面發展出所謂的「三個衝動論」,分別為歷史性衝動要因、革命性衝動要因,以及社會主義衝動要因,並以此為分析工具,解析上述的衝動要因如何影響中國的對外行為決策。
本論文即試圖以三個衝動論為理論框架,除了完整介紹各個衝動要因的起源和發展,更以中國過去的歷史事例加以驗證,以此詮釋黃炳茂所認知的中國安全,並對此分析架構進行反思。
關鍵字
黃炳茂,軍事改革,中國安全,中國威脅論,三個衝動論
|
|
2013-06-12 |
中國面對國際氣候政治的反應與調適 |
碩士班 |
徐右澤 |
曾怡仁 |
本文主要是以「第二意象翻轉」(The second image reversed)作為研究框架,探討中國面對國際氣候政治所採取的調適與回應。試圖了解目前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國家如何回應國際氣候政治的壓力。首先,分別從「全球公共財的提供」以及「囚徒困境」兩種不同的角度討論並釐清國際氣候政治的本質,再者,透過「觀念作為一種路徑圖」的概念,分析中國受到國際氣候政治的壓力後,其應對措施背後的邏輯為何。本研究發現國際氣候政治的壓力對中國的政治、經濟以及社會都造成影響。在政治上,對官僚部門之間以及中央與地方之間形成矛盾。在經濟上,中國開始思考建構中國的碳市場交易體系,企圖有效控制碳價格。就社會結構而言,反映在人民對於氣候變遷認知的轉變。有鑑於此,中國必須採取各種有效的應對措施。最後,藉由中國面對國際氣候政治壓力的個案,重新對研究框架及理論進行檢視。
關鍵字
國際氣候政治,第二意象翻轉,國際建制,中國氣候政策,氣候變遷
|
|
2013-06-08 |
五都改制前後之鄉與區治理比較─以六龜(鄉)區為例 |
碩士班 |
黃譯司 |
廖達琪 |
本研究旨在探討五都改制後,原為民選制的鄉鎮市轉換成官派制的區,藉由比較兩種制度在地方上的治理模式與實務,呈現出不同制度在面對相同環境、事務時所產生的行為與反應,一方面評估制度的行政效能;二方面評估制度中的民意制衡能力。最終目的是為分析民選制與官派制各自於治理上的優點和侷限,再綜合觀察個案的情勢條件,檢討兩種制度在地方運作上產生的問題,並對當前制度提出相應的改善建議。
研究所採用的方法有:
1. 個案研究法:選定現高雄市六龜區(原高雄縣六龜鄉)進行制度轉換帶來的影響之個案觀察。
2. 文獻分析法:藉由整理分析鄉與區的相關文書資料以比較民選制和官派制的結構、機制之差異。
3. 深入訪談法:選定於鄉與區時期擔任行政與民代職務者,進行職責與實務的訪談,調查制度差異對行為與結果的影響,以及地方感受跟評價。
而本研究最後得出下列幾項結論:
(1) 民選制的優勢在於行政上的領導性、靈活性與回應民意的能力。
(2) 官派制的優勢在於行政上的專業與嚴謹。
(3) 民選制在六龜的運作侷限是財政缺乏及行政紀律低落,無法有效實行政策。
(4) 官派制在六龜的運作侷限是自主權限過少,無法充分掌握地方情勢。
(5) 為能更符合偏遠地區得環境與需求,現行區制確有加以改善之空間,建議以短、中、長程的目標排定來針對區權的釐清和增加進行再評估。
關鍵詞:制度改革、民選制、官派制、行政效能、民意制衡
關鍵字
制度改革,民選制,官派制,行政效能,民意制衡
|
|
2013-05-06 |
誰的中國?誰的模式?普遍性與特殊性之辯 |
碩士班 |
李梅玲 |
石之瑜 |
中國崛起已是不爭的事實,引發多方關乎「中國模式」的各式辯論,主要莫不聚焦在中國模式的存在與否,以及能否對外輸出。本文旨在探討中、西兩方知識界各是如何回答前述兩個問題,採用文本分析法與比較文獻法,從以下三個面向展開論述:一、「中國模式」確實存在,但因其特殊性之故,無法適用於中國以外的國家;二、「中國模式」不僅存在,而且可推及適用於其他後進國家;三、所謂「中國模式」事實上根本並不存在。通過對這三個面向的綜合考察,本研究發現兩方知識社群由於不免於受到彼此情感傾向乃至預設認知不同的左右,二者所謂的中國模式因而呈現一定的歧異,故其間其實更是充斥著「中國模式論」。換言之,中西學者當下對於中國模式的種種意見相左,非但體現既有的且未曾休止的「中化」和「西化」之論爭,即又一形式的「普世價值論」vs.「中國特殊論」隱然其中,更是了然存在兩種對於普世文明的闡釋一以貫之,即普世文明是以西方文明為典範,抑或是由多元文明所共享、重疊部分而組成。準此,中、西兩方各自表述下的「中國」,造就彼此「模式」的分歧不一。
關鍵字
現代化,普世價值,中國特殊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北京共識,中國模式
|
|
2013-03-10 |
大衛•哈維的新帝國主義「空間」研究 |
博士班 |
施少棠 |
曾怡仁 |
本論文探究大衛•哈維(David Harvey, 1935 – present)《新帝國主義》(New Imperialism)一書的空間與地理學意涵,論證其與過去帝國主義的不同,以及對於當代馬克思主義全球化研究之意義。
以往的馬克思主義帝國主義理論,繼承了時間優先的歷史決定論,表現出重視時間與歷史,忽視空間與地理的現象。這些帝國主義理論無不以歷史決定論看待國際結構的不平衡,意即仍然是時間造成了核心與邊陲的差異,帝國主義在本質上是歷史性的。對歷史性與時間維度的側重,是哈維之前馬克思主義帝國主義理論的共同特徵。哈維的新帝國主義之所以「新」,就是在於是一種空間化的帝國主義理論,將地理學的視野帶入帝國主義的討論,這是對應於當代資本主義全球化的空間生產,自然是意義非凡,與眾不同而自成一家之言。
在方法學上,哈維的馬克思主義地理學途徑、空間辯證法與歷史-地理唯物主義,構成其空間化理論的框架。馬克思主義地理學代表著一種激進與革命的觀點,兼具批判性與啟示性的視角,對於空間中所隱含的社會關係與政治權力給予獨特的關注和理解。空間辯證法繼承自馬克思與列斐伏爾(Henri Lefevre, 1901 – 1991),以空間實踐、空間再現與再現空間為經,絕對空間、相對空間與關係空間為緯,交叉構成一種多重辯證的空間認識論。歷史-地理唯物主義則是哈維對歷史唯物主義的時代升級,將地理學與空間因素放進歷史的過程中同時加以審視。
新帝國主義動力來自於領土邏輯與資本邏輯,以確保對領域內控制與對外擴張,藉以實現全球範圍嚴格的層級、總體的一致性,以及社會內部的區隔與分割。對新帝國主義進行政策指導與背書的是當代的新自由主義思想,透過金融化與私有化,實現金融集團、特權階級與統治精英的利益最大化,造成並持續深化了世界範圍的不公平與不正義。掠奪性積累是新帝國主義的積累方式,使得資本主義入侵到任何可以想像到之領域,例如人體、山川、宇宙等等,造就倫理、文化、資源與生態的嚴重危機。新帝國主義造成不平衡地理發展,亦即高度繁榮的帝國中心區與其附庸國,相對於不對稱交換下被剝削的邊陲地區,在空間上形成巨大的落差。
本論文之貢獻在於:論證《新帝國主義》的「新」是在於空間意涵,哈維因應全球化時代的生產方式變遷,不僅對馬克思主義進行空間性的升級,更提供了帝國主義研究一種空間化的框架。
關鍵字
歷史-地理唯物主義,權力的資本邏輯,權力的領土邏輯,掠奪性積累,空間,新帝國主義,大衛哈維
|
|
2013-02-18 |
從社區觀點探討公所在社區發展中角色之扮演─以高雄市旗艦型計畫社區為例 |
碩士班 |
郭麗寬 |
廖達琪 郭瑞坤 |
隨著世界潮流脈動,社區發展工作愈來愈受重視,社區地位亦愈形重要,尤其由社區自發性提出需求,落實政府社會福利政策,推動社區發展及福利社區化工作,為社區內需要關懷、照顧的弱勢族群,由社區居民運用內部人力,結合內外資源主動提供服務,此種在地化、區域性、便利性,以在地人服務在地人的鄉情,正在各個社區角落持續發燒當中。
高雄市的旗艦計畫推動,由三民區自發性的結盟,公所及社會局的整合與協助,加上公部門各局處的協力,由社區與公部門共同努力聯結各方資源,為公私協力的最佳結合模式,並秉持傳承之道,將推動經驗與技巧傳承到前鎮區,進而到林園區及分享到其他各縣市,總希望這種良好的結盟模式,可以不斷持續接力,讓有心經營,願意付出的社區夥伴瞭解營造推動方式,減少摸索與試探,讓社區及早進入正常運作的軌道,進而讓社區居民感受溫馨和樂的關懷方式,營造祥和社區。
本研究以推動內政部旗艦型計畫的高雄市都會型社區為訪談對象,藉由其執行實務經驗,瞭解聯合社區推動旗艦型計畫是否符合社區居民需求,並進一步探討以社區觀點,將期待公所層級應扮演的角色功能。研究結果指出:
一、推動福利社區化旗艦型計畫符合社區居民需求,且每個社區均以參加旗艦團隊為榮。
二、社區結盟推動方式帶動公私協力,拓展資源共享、互助合作機制之夥伴關係。
三、社區對公所輔導期待之落差─公所角色的扮演。
四、未來政府部門在社區發展推動與營造上角色扮演。
本研究運用參與觀察法及質性研究菁英訪談法,以研究者長期的工作經驗,並與社區幹部成為夥伴關係,依據社區幹部的訪談資料,加上本身實務田野經驗,將訪談內容分類敘述,並綜合社區提出的建言,彙整提供未來政府政策及相關研究參考方向。相關建議如下:
一、政策制度面之建議:1.擬定社區發展計畫及政策方向;2.研修社區工作相關法令;3.首長對社區業務的支持度;4.建立公所納入年度社區業務績效考核,並設置社區輔導人員及主管獎勵制度,降低人員異動頻率;5.提升鄉鎮(市)區長的行政職權,定位公所的角色功能。
二、公所人員組織面之建議:1.地方首長的支持與認同;2.公所設置專業人力與整合窗口;3.成立「鄉鎮(市)區級社區發展工作會報」,增進社區情誼與分享社造成果。
三、實務推動面之建議:1.分級定期辦理公部門及社區幹部培訓課程;2.輔導社區拓展網路行銷平台,發展社區產業,厚植地方財力;3.社區依運作營造能力分組,委請績優社區陪伴加速成長,獎勵參加社區年度考評。
四、對未來研究之建議:1.以兼顧整體範圍及參酌在公所層級推動具有績效之縣市具體做法;2.採質化與量化並進。
期待社區美麗煙火的綻放,將由政策與公所的層層點燃導引,逐漸散發出光芒。
關鍵字
旗艦型計畫,公私協力,夥伴關係,聯合社區,福利化社區,培力與陪伴
|
|
2013-02-07 |
重訪洛克政治義務理論之爭:從洛克的人類行動概念談起 |
碩士班 |
邱虹儒 |
曾國祥 |
本論文針對洛克的政治義務理論提出以下問題並嘗試以人類行動概念的觀點回答之:在自由民主政治中,當服從政治義務成為一種普遍的人類行動時,人民為什麼應該服從政治義務?自我保存並盡力保存他人的人類(社群)保存概念是洛克政治社會之所以存在的重要目的與理由之一,人類行動概念如何呼應洛克的這個基本立場?對提升和維繫人類的保存有什麼幫助?以及如何理解處於穩定與互信的政治社會中,政府與人民之個別和連結狀態?為何信任關係對穩定政治正當秩序有助益?
因此,透過觀照近三十年來學圈(英美學圈為主,國內學圈為輔)對十七世紀政治思想家洛克的政治義務理論之討論趨勢與爭辯,而發展同樣在政治義務概念的議論範疇內,洛克的人類行動概念如何支持其特有的政治義務理論。回到政治義務理論的根本目的:維護一個穩定的政治秩序,本論文從洛克對人類行動本質的探討出發,論述人民服從政治義務起因於政治義務保存人類社群的功能以及人類行動自我保存的目的,而結果於對一種以信任概念為基礎的政治承諾和共識,最終得以維護一個穩定的政治秩序。
關鍵字
信託政治,信任,理性,相對自主性,人類行動,政治義務,洛克
|
|
2013-01-18 |
高雄市縣合併的問題與實務之研究 |
碩士班 |
連立堅 |
曾怡仁 |
高雄縣市因地理位置緊密相連,彼此關係一直是息息相關,相依相存,卻因縣市行政區域的劃分,使施政當局無法共享資源。因此,98年4月中央政府通過地方制度法修正案後,在高雄縣市為破除縣市藩籬,促進城市競爭力,於98年6月23日通過高雄縣市合併一案。
本文藉由文獻分析,參考歐美國家及國內合併與跨域合作例所運用之理論與實際合作經驗,並透過高雄縣市相關政府公文書與官方研究報告,試圖整理縣市合併後可能出現的問題,藉由探究相關資料來提供未來有意縣市合併計畫的相關部門,作為合併與否,優劣得失之評估與參考。
關鍵字
|
|
2012-09-14 |
在台灣消失中的中國人認同─從1992年至2012年之民調資料分析 |
博士班 |
黃志呈 |
廖達琪 |
本研究主要在瞭解,在台灣消失中的中國人認同,以世代為主軸,輔以族群與教育程度進行研究,本研究發現如下:
雖然政治事件對於族群意識都有影響,但影響到哪些族群?若從族群間相互比較,則影響到的是大陸各省市族群與本省客家人,這些人認同中國人的比例比較高,所以在中國人認同比例下降時,降的比例多,而本省閩南人認同中國人比例本來就較少,所以下降幅度不及大陸各省市人、本省客家人。
若論政治事件對於世代的族群意識的影響,以第二世代、第三世代較有影響,第一世代比較沒有影響;尤以第三世代的下降幅度最多;因此政治事件影響到世代認同的話,應是影響到第三世代。
論教育程度與中國人認同,當教育程度高到一個程度之後,中國人認同會下降,大學以上教育程度並非是認同中國人的比例最高,政治事件衝擊到的是教育程度高的民眾,教育程度低的民眾以本省閩南人居多,這群人本生就認同台灣人比例較高,因此政治衝擊較小。
本研究以量化方式進行,以族群意識,探討認同中國人快速減少原因,並無進行質化的中國人/台灣人認同研究。然而台灣人、中國人的概念意涵,包含了文化、地域、政治等不同內涵,受限於資料的緣故,並無法討論其內容。
最後,本研究認為,若族群意識是政治社會化長期結果,而政治事件的驅動(Event-Driven Socialization)則是造成民眾族群意識中國人認同下降的主要原因,幾十年長期社會化教育的累積,受2次政治事件衝擊的影響,20年內中國人認同的比例即大量消失;既然政治事件可以影響中國人認同消失,當然也有可能繼續影響認同中國人的增加;但談何容易,認同就像傷痕一樣,重傷後痊癒仍會留下傷痕,且也不見得會與情況一樣,然而認同是逐漸演化,而不是僵滯不前。未來,族群意識認同中國人/台灣人,關係到國家層次的國族認同,也值得持續觀察。
關鍵字
世代,族群,族群認同,族群意識,中國人/台灣人
|
|
2012-09-14 |
中國國家發展戰略與國有企業海外投資 |
碩士班 |
傅建雄 |
曾怡仁 |
鄧小平於1978年提出了「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方針,這項發展戰略的轉換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轉捩點。自此之後中國透過「引進來」戰略,成功吸引大量外資至中國投資,使中國經濟維持近30年的高速成長。之後中國政府為了確保經濟發展所需資源的穩定供應,以及加速產業升級的速度等戰略目標,於2002年正式提出「走出去」發展戰略,透過優惠政策的協助,鼓勵中國企業至海外進行投資,其中大型國有企業是中國企業進行海外投資的主體。之所以會選擇大型國有企業作為海外投資的主體,是因為國有企業與中國政府原本就有密切之關係,可以更加配合國家發展戰略的整體規劃進行海外投資,由此可以發現中國國有企業的海外投資深受國家發展戰略的引導。
本研究是以「國家發展戰略」為研究途徑,來說明中國國有企業的海外投資與國家發展戰略的關係。透過分析國有企業進行海外投資時的區位、產業類型與投資方式選擇,說明其中隱含的國家戰略意義。此外再以中國國有企業進行海外投資的實際個案,來詳細探討國有企業的海外投資行為與國家發展戰略的密切關係。透過國家發展戰略的視角,分析中國國有企業海外投資行為後,可以發現國有企業的海外投資深受國家發展戰略的引導,背後具有重要的國家戰略意義,其中包含了改善對外經濟關係、促進國內產業升級、強化外匯儲備的多元運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以及確保能源安全等多面向的戰略考量。
關鍵字
能源安全,國有企業,國家發展戰略,走出去,海外投資
|
|
2012-09-11 |
在本土認同與普世認同之間選擇—從廖文奎到廖光生的中國觀 |
碩士班 |
顏貝瑜 |
石之瑜 |
因為特殊的地理性與歷史過程,國家認同在台灣一直是個爭議不斷的議題,自己到底是中國人還是台灣人?界定的標準為何?在民國政府威權統治結束後,現在台灣人民對於「外省人」與「本省人」的族群分化是否有融合的跡象,而成就一個新的國族認同?本文將以探討民國政府遷台初期的台灣政治菁英廖文毅及成長於台灣威權統治時期的廖光生兩位台灣的政治學者,雖然出身於同一家族,但是因為不同的活躍時期與學思歷程,在面對中國與台灣時,有著不盡相同的思想與態度。筆者透過收集兩位學者的文獻,並以廖光生的訪談錄為輔,探討廖文奎與廖光生,分別在不同的成長環境及學思歷程下,是如何建構出對於中國的想像與自身的認同的發展。民國初期,廖文奎從中國民族主義者轉變成為台灣民族主義者,並與其胞弟廖文奎建立了「臺灣再解放同盟」與民國政府對抗,追求台灣獨立自治。在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成長的廖光生,在高壓的政治氛圍下,他選擇了選赴美國求學及香港任教,但他對台灣仍是十分關懷,任教後期也回台擔任立法委員及國家安全會議諮詢委員。雖然他與廖文奎不同,從未特地分化中國與台灣,也並不追求台灣獨立,他以普世的人權與民主角度,建立起自身在中國及台灣之外的主體性,此與廖文奎所追求的台灣自治的內涵是相同的。文中將探討兩位出身於台灣本土同一家族的兩位政治菁英,是如何在本土(台灣)認同及普世認同之間做出選擇,而建立起自己外於中國的主體性。
關鍵字
廖文奎,廖光生,國家認同,中國民族主義,台灣民族主義
|
|
2012-09-10 |
從權力途徑探討美國與國際核不擴散建制之關係 |
碩士班 |
程志寰 |
曾怡仁 |
本文從國際建制理論中的權力途徑為出發點,探討美國在核不擴散建制之創建及維持過程中扮演的關鍵角色。試圖了解身為第一個掌握核能科技的國家,美國對核不擴散建制的發展有何影響。首先,先從國際建制理論的思辯中,理解從權力途徑探討核不擴散建制的適用性;再來,透過檢視核不擴散建制的發展歷程,以了解美國核政策對其造成的影響;最後,評估美國對核不擴散建制中之不同違規者的態度及做法,從中了解美國如何運用自己在核領域中的權力優勢。並藉由上述討論,理解核不擴散建制的創立及維持與美國的積極推動密切相關,且該建制的缺陷,即核擴散問題依舊緩慢在進行,也與美國的權力運用方式(選擇性擴散)有關。
關鍵字
國際建制理論,霸權穩定論,核不擴散建制,美國核政策,選擇性擴散問題
|
|
2012-09-09 |
跨國私認證-FSC森林監管委員會之研究:兼論台灣發展之經驗 |
碩士班 |
王新凱 |
曾怡仁 辛翠玲 |
新跨國治理模式出現,為透過認證與標章的制定,跨國私行為者建立標準,藉由第三方認證單位進行認證,讓認同於標準理念的行為者可以參與認證,無論是其產品或是生產方式,最終藉由標籤的方式給予消費者選擇,這樣新興的跨國私治理模式,就是透過認證與標章進行治理,不同於傳統國家由上而下的統治方式,跨國私治理由消費者的選擇影響生產者的生產方式,成為由下而上的治理模式。本文透過文獻回顧、訪談,談討森林監管委員會FSC是如何與國家互動,並且研究臺灣廠商參與FSC認證的過程,歸納出FSC是如何跨越國界,透過認證達成治理。
關鍵字
環境治理,第三方認證,跨國私治理,森林認證,森林監管委員會
|
|
2012-08-31 |
從經濟安全角度看兩岸關係發展 |
碩士班 |
凃欣佐 |
王群洋 |
後冷戰時期,經濟取代意識形態成為評估國家執政優劣的標準之一,傳統冷戰時期的盟友或敵人,在謀求經濟發展的前提下,模糊了彼此的關係。經濟安全相較於傳統政治或軍事安全而言,屬於非傳統安全,冷戰結束終結了意識形態競爭,但經濟發展與波動對國家產生重大影響,使經濟安全的重要性被提升至與政治安全或軍事安全同等重要的地位,經濟安全改變了國家利益的順序。
兩岸在經濟發展方面被視為奇蹟,兩岸經貿交流在彼此互補的情況下發展熱絡,但經貿互動並未外溢至政治領域,建立政治互信,反而加深彼此政治上的隔閡。交流過程中,相對弱勢的台灣,因感受到經濟安全威脅,在避免中國以經促統的策略考量下,採取限制交流的防衛方式,但此舉未能遏止民間與中國經貿往來,隨著經貿熱絡,更形成經濟成長依賴中國的現象,使台灣產生經濟發展與生存利益的衝突,此一結構性問題,並非來自中國以經促統策略的結果,而是台灣在全球化發展中,產業發展及結構所形成的問題。台灣經濟安全威脅來自於全球化發展中,未能脫離半邊陲角色,產業未能有效轉型且功能逐漸被取代。兩岸經貿交流,對中國改革開放及經濟發展有著重大影響,中國希望能夠和平崛起,除了對內邁向「小康社會」,對外追求「和諧世界」,創造一個有利於中國持續發展的環境,一個為繞著中國的經濟發展環境,此為中國崛起的關鍵,繼東協之後,台灣將扮演著關鍵角色。
關鍵字
兩岸關係,非傳統安全,經濟安全,兩岸經貿,經濟計劃
|
|
2012-08-31 |
臺灣勞動體制的剝削本質-歷史制度主義的觀點 |
碩士班 |
張威儀 |
黃志隆 |
臺灣的勞動體制為什麼會朝向對勞工不利的方向發展?這是本文最初關心的主題。
類似的主題並非沒有人研究過,只是以往研究臺灣的勞動體制大部分是從靜態的制度比較著眼。所以即便談到了行為者與行為者、行為者與制度之間的關係多半是缺乏互動性的,而這類型的研究結果都會把臺灣勞動體制不利於勞工的現象歸因於單一的因素,例如國家或者資方,但這是不足的。因此本文不只要提出其不足的原因,也認為應該以底下三個問題來替代舊的途徑:社會環境如何影響制度與行為者?行為者之間如何互動?以及舊制度如何引導或限制新制度的走向?
接著透過歷史制度主義解釋制度發展所運用的路徑依賴概念,點出社會環境賦予了行為者互動以及勞動體制發展的因素,而行為者則在現有的規範下追求可欲的利益,並且企圖讓勞動體制朝對自己有利的方向發展。此時的勞動體制所呈現的是揉合了社會環境因素以及行為者對於勞動力的觀點,相關的勞動法規則是勞動體制最具體而微的呈現樣貌。
最後本文發現勞動體制朝向勞動力彈性化以及廉價化的方向發展,是國家、勞、資三方都有責任的。其原因是三方互動的過程不斷重複強調勞動力商品化、彈性化的概念,這也正是制度所依循的路徑。此舉不僅影響制度發展,之後行為者又受到制度的限制,又再次影響往後制度的形成。
關鍵字
國家,勞方,資方,路徑依賴,勞動體制
|
|
2012-08-28 |
空軍志願役士兵人格特質與組織承諾之研究 |
碩士班 |
宋志龍 |
張其祿 |
本研究的目的在以實證分析的方式,藉志願役士兵個人「人格特質」觀點,並以「空軍志願役士兵」為探討對象,研析空軍志願役士兵人格特質與組織承諾之相關係,期藉由本實證研究結果,進而提供國軍相關部門參考並對國軍志願役士兵甄選及募兵政策有具體貢獻。本研究先採用問卷調查方式進行資料蒐集,主要以空軍航技學校受訓之士兵及士官為研究對象,實際回收問卷時,因為空軍航技學校受訓的志願役士兵人數較少,且受限於調查時間關係,故回收問卷數為200份。再根據量化分析所得的結果進行分析。根據本研究結果與發現,歸納結論如下:
1. 空軍志願役士兵具備高度的人格特質為情緒穩定性。
2. 空軍志願役士兵具有中高度的組織承諾。
3. 不同背景變項之空軍志願役士兵的人格特質有顯著差異。
4. 不同背景變項之空軍志願役士兵的組織承諾程度有顯著差異。
5. 空軍志願役士兵的人格特質與組織承諾有顯著相關。
6. 空軍志願役士兵的人格特質對組織承諾具有預測力。
關鍵字
空軍志願役士兵,人格特質,組織承諾
|
|
2012-08-27 |
警察機關政風機構功能之研究─以高雄市政府警察局為例 |
碩士班 |
侯修存 |
王群洋 |
警察風紀的良窳不僅是警察工作品質的基礎,更是人民是否信賴警察的關鍵。因此,如何強化警察機關政風機構行政監督功能,及如何加強運作以達預期之廉政推動目標,實有待研究與探討。本文即嘗試從警察機關政風機構之定位及組織間之協調合作,及政風業務之功能發揮和可能面臨之挑戰等問題,並參酌國內外理論及實務上之廉政具體成功經驗,以高雄市政府警察局之廉政業務推動為例進行討論。
本研究係以新制度主義為理論基礎,採取「文獻分析法」、「比較分析法」及「深度訪談法」等研究方法,針對與本研究主題有關之官方文件、國內外學者專家著作、期刊論文等文獻及深度訪談所取得之第一手資料,進行分析及歸納。
研究結果發現,第一,警察機關政風機構與督察單位,在員警風紀及貪瀆不法查察方面仍有權責無法明確釐清之情形。第二,應加強政風人員及兼辦政風人員對警察勤、業務及政風業務之專業能力。第三,政風單位應持續加強溝通協調,結合內部及外部之力量共同推動廉政業務。第四,政風單位行政調查不具絕對強制力,可能影響肅貪工作之執行。第五,警察局所屬機關,未設政風單位,恐影響廉政業務之推動。
本文遂就相關研究發現,針對警察機關政風機構廉政工作推動及政策方向提出具體建議,期以供其他警察機關政風機構成立及業務推動之參考。
關鍵字
政風,督察,貪腐,警察,廉潔
|
|
2012-08-23 |
臺灣有機農業驗證制度之探討 |
碩士班 |
蕭明忠 |
曾怡仁 |
我國自古以來即「以農立國」,在臺灣經濟發展過程中,造就了臺灣經濟奇蹟,但實施慣行農法,不僅危及自然界,也危及人類生存的空間品質,由於科技的進步及生活水準的提昇,人們從新追求自然飲食模式,消費者對飲食的需求不再只是溫飽,而且更要求食品的安全性及健康性。在國外已盛行多年的有機農產品,而在臺灣同胞也漸漸形成風氣,有機農產品首當其衝廣受消費者的喜愛與認同;因此,消費者日益關心農產品的栽種方法與施肥方式。
為防範農業環境的危害及維護自然生態的平衡,目前正大力推動有機農業;但在市面上所販售的有機農產品是否真正名副其實的「有機農產品」,成為產官學界所關切及爭議的焦點;於是,產生對有機農產品的認證及驗證的機制問題,的確值得研究及探討的。
有機農產品的驗證標章,不僅可以保障消費者的健康與安全,更是廠商及業者能提昇產品競爭力的優勢,所以積極推動有機農業驗證標章標示制度是相當正面的。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瞭解農民對於有機農產品經營理念與驗證標章之申請審核,以及探討政府對於驗證機構與制度的管理和消費者對於驗證標章的認知。
關鍵字
消費者,標章,標示,驗證,認證,有機農產品,有機農業
|
|
2012-08-16 |
我國中輟生輔導管理法制之研究 |
碩士班 |
蔡宜妙 |
鄧學良 |
教育是百年樹人大計,兒童及青少年是國家未來主人翁,國民教育的普及,有助於國家競力的提昇,是故我國憲法第21條明定:「人民有受國民教育之權利義務。」明白揭示凡是中華民國人民,皆享有接受國民教育的權利,及接受國民教育的義務。另國家為落實教育成效,特訂頒「強迫入學條例」,由地方政府成立「強迫入學委員會」,辦理國中、小學中輟生強迫入學事宜,以達到「零中輟」為目標。
然上述立法美意,並無法讓每個國民都順利完成「受國民教育之權利義務」,尤其學生輟學的問題,其背後更隱含了個人價值觀及家庭、社會、經濟、同儕、原住民、新移民…等等複雜因素。中輟生的存在現象,一直以來,不僅是教育界的頭痛問題,亦延伸成社會問題和治安問題。因此,就上述現象,如何規劃一套有效之中輟生輔導管理法制,實有研討之必要。
本研究採用行政法之基本理論,以「行政基本原理、行政組織、行政權限、行政救濟及行政監督」等行政法5 大架構,就各層面及角度來檢視我國中輟生輔導管理法制。同時採用文獻探討法、比較分析法及歸納分析法等,作為主要研究方法,以探討「中輟生輔導管理法制」在行政法5 大架構上,是否仍有待改進之處?同時亦希冀藉由參考美國、日本、韓國等先進國家,對於中輟生現況之處理以為借鏡,進而對現行有關中輟生輔導管理法制相關規定及作為,提供更具體之作法與建議(如:成立專責機構或單位、重視技職教育、增強中途學校的功能等),以供政府機關、學校、民間團體及後續研究者之參考,俾確實改善學生中輟現象,以落實憲法明定「人民有受國民教育之權利義務。」之精神。
關鍵字
家庭訪查,中輟通報,強迫入學,行政法五大架構,中輟生
|
|
2012-08-15 |
高雄市危險駕車防制行政之研究 |
碩士班 |
陳相瑋 |
鄧學良 |
我國危險駕車(飆車)於1986年開始出現後,經過警察機關長期的防制,仍未見有顯著之改善,而2012年5月11日日本賽車手小林可夢偉於一級方程式賽車西班牙站拿下第5名之佳績,日本的危險駕車行為於1955年便開始出現,然日本經過長期預防與矯正措施後,至今甚至能培養出優秀的一級方程式賽車手。
然而政府機關長期以來對於危險駕車多採用強制手段取締,卻未能將賽車產業與時俱進共同發展,僅有取締卻未有疏導,以致於多年來防制危險駕車並未有顯著之成效,所耗費人力、物力難以計算。警察機關係目前我國防制危險駕車的主政機關,而警察行使職權的依據直至司法院大法官作出釋字第535號解釋後,乃在2003年12月1日「警察職權行使法」才正式生效,明文規定警察職權行使所得採取公權力的具體措施,要求警察行使職權應符合比例原則,明確賦予警察行使職權之法律依據,對於人權的保障及警察人員自身安全的維護,亦能兼籌並顧。惟該法之施行是否能有效改善危險駕車之行為,亦是否代表危險駕車的現象僅因警察機關的努力便能有效改善,殊值本文研究探討。
高雄市係長期被危險駕車所困擾之都市,本文研究發現,強力打擊危險駕車行為,對於危險駕車防制並無助益。經行政法五大架構之剖析,政府部門不應將危險駕車僅僅視為治安事件,而應看成社會現象,除取締非法的危險駕車,更應適時的「因勢利導」由地方自治角度針對地區特性之危險駕車行為制訂相關自治條例,並藉由公私合作發展賽車產業,將非法的危險駕車行為適時導入合法的賽車活動,在輔以合理且有效率的管理下,並儘速建立改裝物品平台管理機制,不僅能增進高雄市政府稅收亦能有效控制高雄市危險駕車行為,使政府與民間皆終能取得雙贏的局面。
關鍵字
危險駕車,行政法五大架構,地方自治,賽車產業,警察職權行使法
|
|
2012-08-08 |
警察人員防制行蹤不明外勞法制之研究 |
碩士班 |
蔡天放 |
鄧學良 |
1980年代中期,政府還未正式開故外籍勞工之引進,國內產業就開始使用非法外籍勞工,直到1985年左右,由於台灣經濟的經濟發展,國人工資飛漲,所得提高,加上股市、大家樂、六合彩等投機風氣盛行,勞工工作意願低落,三K產業,也就是所謂骯髒、危險、辛苦及卑賤的工作乏人問津,以及國人教有水準的提高,青少年投入勞動市場的時間延緩,減少基層勞工之供給,再加上我國的節育政策,出生率長期下降,人口成長緩慢、結構老化併發台灣產業的勞動力嚴重不足,加上之產業前有非法使用外籍勞工之良好經驗,使得產業要求引進外籍勞工以解決產業缺工等相關問題的聲浪愈來愈高。
1989年10月政府就於14項建設開展時,因找不到勞工,工程嚴重落後,而以行政命令方式制定「14項重要建設工程人力需求因應措施方案」,允許業者引進外籍勞工參與14項重大公共工程建設;第3年再實施「因應當前人力短缺暫行措拖」,正式開放民間產業引進外籍勞工,公佈6大行業15職種可以引進外籍勞工。在1992年三讀通過就業服務法之立法程序,使得外籍勞工之引進台灣有正式之法源依據。
2005年8月份發生在高雄捷運泰勞暴動事件,不僅衍生出外勞管理及人權方面問題,同時也嚴重傷害我國國際形象。在台工作外勞確有遭強迫勞動或非自願勞役情形,行蹤不明外勞人數逐年增加,到今年2012年行蹤不明外勞更已突破3萬,因此,為深究問題所在,本研究以行政法之基本理論:行政原理、行政組織、行政權限、行政救濟及行政監督等行政法5大架構,以各層面及角度來檢視我國警察人員防制行蹤不明外勞法制,同時以文獻探討法、歷史陳述法、比較分析法及歸納分析法等,作為主要研究方法。以探討「警察人員防制行蹤不明外勞法制」在行政法5大架構上,是否仍有待改進之處,同時亦希冀藉由與香港、新加坡、奧地利及瑞士等國家外勞管理現況比較,截長補短以為日後借鏡,進而對未來防制行蹤不明外勞及兼顧保護人權之相關規定、作為,提供具體之作法與建議。
關鍵字
行蹤不明外勞,外籍勞工,強迫勞動,外勞管理
|
|
2012-07-29 |
東亞金融合作對台灣金融發展之影響 |
碩士班 |
李文華 |
王群洋 |
隨著經濟全球化之發展,國際金融風險不確定性的威脅增大,國家之間彼此透過區域金融合作,以降低金融風險所帶來的衝擊,故區域金融合作議題也成為各國政治菁英在區域整合發展中處理的重要議題。台灣雖然在東亞地區擁有重要之國際經貿地位,亦與中國大陸有著密切之經貿往來,然而卻在兩岸政治因素的影響下,造成台灣參與東亞區域金融合作發展之困難。本研究透過「新功能主義」之觀點分析東亞政治菁英之政治共識,影響該區域在1997年與2008年金融危機後,兩階段東亞區域金融合作的發展進程。隨著中國大陸在東亞區域政治與經濟影響力的增強,台灣與東亞區域金融合作尚未制度化的情況下,對於未來台灣金融發展造成不利之影響。故本研究針對上述議題進行分析,研究成果則提供台灣政府在未來因應東亞金融合作之政策參考。
關鍵字
「清邁協議」多邊化,亞洲債券市場,台灣金融國際化,「一個中國」原則,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
|
2012-07-24 |
人格特質對志願服務參與之影響-以高雄市所轄客家文物館為例 |
碩士班 |
張卉中 |
張其祿 |
邇來國內有關志願服務議題之研究,多集中在志工之甄選、教育訓練、管理等外部範疇,卻較少有心理層面如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而有關人格特質之研究對象則有警察、醫療人員、教師、領導者等支領薪俸者,鮮見有以五大人格特質針對不支薪之志願服務者做出探討。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方式,來分析高雄市所轄客家文物館的志工個人基本屬性與五大人格特質對於志願服務參與動機的影響,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一、客家文物館志工之基本屬性,主要特徵大致是年齡多分布在50歲以上,以中老年之退休人士居多,且多為已婚、子女數在2人甚至是3人以上,至於教育程度則落在高中職至大學之間,服務年資多已滿5年以上,且會繼續參與志願服務行列。
二、在人格特質方面,客家文物館的服務志工時常充滿活力(外向性)、喜歡嘗試新鮮的事物及探討熱門議題(經驗開放性)、喜歡合作勝於競爭(宜人性)、具責任心(嚴謹性)及不容易感到無助(情緒穩定性)。
三、因為成就感、學習或興趣等動機而參與志願服務工作的人具有外向性、宜人性及嚴謹性的人格特質;至於因為親友介紹或為了打發時間等動機的參與志工則是具備經驗開放性的人格特質;最後因為物質報酬動機而去參與志願服務的人具備的是神經質的人格特質。
關鍵字
人格特質,志工,志願服務,客家文物館,五大人格特質
|
|
2012-07-23 |
滅蚊志工環境素養對登革熱病媒防治效果之影響研究--以高雄市鼓山區為例 |
碩士班 |
高堂熙 |
張其祿 |
登革熱疫情年年威脅南台灣高雄地區人民的健康,如何運用社區里滅蚊志工隊的資源,強化宣導社區民眾主動清除家園積水容器,落實社區孳生源清除工作,改善環境衛生,持續推動社區環境衛生工作,以降低登革熱病媒蚊密度,達成健康清淨家園願景,乃是開創新局的最重要工作。
當然此項政策必須社區民眾無私的奉獻與熱烈參與,而政府又提供了那些支援,促成里滅蚊志工隊的防治成效呢?而里滅蚊志工對於登革熱病媒防治,有何感想?因此本篇論文將就滅蚊志工隊成員本身具有的環境素養之環境認知及環境行為對登革熱病媒蚊防治效果之影響程度,經由本研究來探討滅蚊志工個人屬性變項與志工環境素養及登革熱病媒防治效果相互分析,運用問卷調查與各項統計量表運算、瞭解其間的關係,尋找明確的方向,以達事半功倍之效。
本文乃針對高雄市鼓山區公所及衛生所共同輔導成立之里滅蚊志工隊成員進行研究分析,研究發現滅蚊志工成員大致缺乏主動鼓勵及邀約他人加入登革熱病媒蚊防治工作,亦缺乏登革熱病媒蚊自我防護措施行為之觀念,所以在輔導滅蚊志工,應著重環境行為的教育訓練、加強病媒蚊防治宣導及自我預防措施防治工作。若要使登革熱病媒防治更有效果,應從環境行為層面著手,推廣正確的環境行為模式外,另應加強環境行為教育宣導,俾便提高滅蚊志工在登革熱病媒防治效果上,有更好的成效。
關鍵字
環境認知,登革熱病媒防治效果,環境行為,滅蚊志工隊,環境素養
|
|
2012-07-23 |
我國「航前旅客資訊系統」科技採用之研究-以入出國及移民署為例 |
碩士班 |
黃玉惠 |
張其祿 |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為提升一般入出國旅客快速查驗通關效率,針對相關行政流程等管制政策進行調整,以國內各大港口所建構之航前旅客資訊系統為例,該系統主要由各船舶公司於各國港口將船舶相關資料、船員姓名等基本資料,於其入境或離境前傳輸至目的國資料處理中心預作審查,以從中判別有無管制對象,進而可預作防範及事先處理,該系統為我國國家安全重大政策之一。
透過相關文獻蒐集發現,目前入出國及移民署所建構之航前旅客資訊系統雖業已執行,但針對導入該新興資訊系統後之使用者意圖為何,以及何者為影響採用意圖之因素了解較少,更無法瞭解施行後相關業者、航商之採用意願及成效。因此本研究擬以科技接受模型為主軸,發展一旅客航前資訊系統之科技接受模型,並以入出國及移民署高雄港隊轄區為研究範圍,船務代理業者為研究對象,針對導入旅客航前資訊系統之科技採用情形,及影響其採納該系統之因素,進行相關研究調查與評估,以該系統執行成效及後續精進方向,並提供後續推行建議。
研究發現,航前旅客資訊系統之有效性將有助於提升使用者正面態度,但該系統之態度無法有效提升使用者正面行為意圖、資訊安全有待強化、行為控制能力有待加強以提高使用者採用意圖,以及相關業者任主管職之人員使用航前旅客資訊系統意願偏低,此外,成立時間較長且具規模之相關業者認同該系統之程度較高,而也將學歷影響採用該系統之意願。後續研究建議應重新檢視航前旅客資訊系統推廣規劃並擬定改善計畫,且相關單位應針對人力資源結構改善提供協助、擬定相關激勵政策、強化資訊安全措施,並且持續進行政策學習,以利該系統可加以改善並順利推行。
關鍵字
|
|
2012-07-20 |
我國警械使用管制法制之研究 |
碩士班 |
潘宏炎 |
鄧學良 |
警械之使用,稍有不當即有可能侵犯到人民權利,因此法治國家在管制警械使用上,多遵守嚴格的法律保留原則。惟警察任務特殊,必須面對千奇百怪之社會現象,法律條文卻無法概括所有的使用警械態樣,造成警察人員於使用警械時產生疑慮,警械使用不當之問題亦時有所聞。警械使用之管制既然為我國行政之一環,在民主法治的要求下,對於警械使用之目的與人民權利之維護,應置於同一天秤上考量。因此,在建構一部完整的我國警械使用管制之法律,應不再只局限於法律之解釋,而是應通盤考量使用警械之各個層面,從而設計一套適合我國之警械使用管制規範。
本研究係以行政法制之研究方法,即以原理、組織、權限、救濟、監察等行政法5大架構,來檢視我國警械使用管制之法制,操作上則以文獻探討法、歷史研究法、比較分析法與歸納推理法等,作為主要研究方法,以釐清「警械使用」在法制面及實務面之問題,並建立「我國警械使用管制之法制」之全貌,進而對現行法令不足之處提出修法建議。
本研究發現「我國警械使用管制法制」雖已具備基本雛形,惟仍有現行法令缺失或不足之處,如警械使用時機規定未臻明確、缺乏專責警械使用責任鑑定機構、行政調查等行政權限制度付之闕如、國家賠償及補償規定尚有缺失、不具自我監察的內控機制等等,即在原理、組織、權限、救濟、監察等五部分皆有改進之處。因此,可參考日本作法,模擬警察人員執勤狀況,進而規範警械使用之方式;於內政部警政署設立一專責警械使用責任鑑定之獨立機構;增訂警械使用前須行政調查之強制規定;國家賠償規定回規國家賠償法辦理;參考大學評鍵機制,建立警械使用管制之內控監察機制等等。主政者應儘速檢視我國警械使用管制問題,並予以檢討修正,方為解決之道。
關鍵字
行政法五大架構,警刀,警械,警槍,警棍
|
|
2012-07-18 |
東協國家南海政策一致性趨勢研究 |
碩士班 |
林肯立 |
顧長永 |
南海位處東南亞至東北亞主要航道,海域資源豐富,加上海域劃界未定,使南海議題成為現今東南亞局勢主要爭議之一。各國自身對南海利益的考量,讓東協聲索國對於南海的主張與政策不盡相同,東協南海政策矛盾也沒有共識。然而面對中國主張擁有全部南海主權所帶來的威脅,東協聲索國又希望藉由採行集體策略,以東協整體與中國交涉,並透過多邊機制對話,試圖將南海議題國際化。
故本文研究目的在於瞭解什麼因素將使東協國家在南海議題上趨向團結一致?反之,什麼因素促成東協在南海議題上分歧、瓦解?根據威脅平衡論(Balance of Threat),本文發現中國在南海對東協聲索國的威脅強度直接影響東協國家南海結盟政治變化,進而影響東協聲索國南海政策一致程度。東協是否在南海議題上能成為一整體,甚至加入一方陣營的主要因素,除了美國作為權力平衡的另一方,更取決於中國在南海讓東協各國對所產生的威脅強度,「中國南海核心利益說」即是一例。
關鍵字
威脅平衡,東協聲索國,政策一致性,東協,南海核心利益說,南海利益
|
|
2012-07-18 |
地方行政區劃法制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 |
碩士班 |
吳茂樹 |
鄧學良 |
行政區劃是一個「綜合性」而非「單一性」的問題,其所涉及者已非單純地域範圍之劃分,更關於住民地域意識之形塑以及國家資源分配之公平性。然地方區域劃定後,可能因為時空的變遷,而使原有之行政區域,不能展現未來之發展願景。
透由行政法5大架構之剖析,發現高雄市在99年縣市合併後,因環境的變遷,產生資源稀釋及配置不當外,更衍生民眾生活未獲適當資源滿足,區域發展失衡的問題,現有的行政區域劃分已難以因應。但卻未見合理適宜的「高雄市行政區劃計畫」以為因應,實屬不足。且地方行政區劃涉及之層面廣,不乏影響人民權利義務,地方行政區劃法制仍有須再改善與調整之處。
本文研究發現,高雄市應以更宏觀之角度,考量整體發展及相關因素去總體評量,經由行政區整併的加乘作為,區域擴大後,資源能量增大,更能滿足人民需求。再輔以各行政區域特色發展、交通路網的擴散、空間綠美化工作等;區長扮演區域目標導向行動者,調和鼎鼐,提升區公所為民服務品質、效率;藉由區域的特色及均衡發展,實現整體發展的提升,使高雄市「行政零距離、資源零落差、發展零阻隔」,成為台灣領頭羊的幸福城市。
關鍵字
區公所,區長,行政法5大架構,行政區劃
|
|
2012-07-17 |
我國性交易產業管理法制之研究 |
碩士班 |
邱俊盛 |
鄧學良 |
色情問題長期以來存在於人類社會中,無法根絕。在我國除僅存少數公娼(性工作者)屬合法外,法令上的全面禁止性交易行為,只是刻意忽略性產業本身無法根絕的現實,並使得性交易產業地下化,衍生許多治安及社會問題。縱使社會秩序維護法因大法官會議第666號釋憲案而修法,修法後允許地方政府訂定性交易專區自治條例及管理,專區內性交易行為不罰,專區外性交易行為皆罰,惟各地方政府均反對設置性交易專區,致讓修法俾以解決弱勢性工作者的希望落空。目前我國的性交易產業嚴重地下化,政府取締的成效有限,是否其管理政策與法制的不完善所致,這是筆者研究性交易產業管理法制的目的所在。
本文以行政法五大架構,即法制基本原理、行政組織、行政權限的設計與運用、行政救濟、行政監察等研究架構去剖析我國現行性交易產業管理法制。本研究發現,我國性交易產業迄今為何無法同其他行業般經營,其原因即社會大眾對於性交易產業仍因民俗、道德的因素視之為低下的工作,以致無法制定出完善周延的性交易產業管理之法制,以確保性工作者的工作權、平等權、生存權及整個性交易產業的均衡發展。其次管理法制未符法律保留的原則、行政組織的廣域行政未能有效發揮作用、行政救濟仍有模糊空間、行政權限設計及運用的不足與欠缺、 行政監察的內、外控功能尚待有效發揮。此等亟需政府單位及社會各方深切檢討研擬對策作最適之調整。
最後本文就行政法五大架構剖析提出全面性的建議如下:一、採性善說去管理性交易產業,將該行業視為一般職業類別,尊重其在憲法上的平等權;二、參考國外合理有效的管理經驗,將性交易的提供者及消費者從事性交易行為除罪,嚴予取締剝削利益的「第三者」;三、訂定全國一致性的性交易產業管理法律,明確規範授權地方政府去經營;四、以行政指導、行政契約等經營的理念代替管理的高權行政;五、強化廣域行政,各相關組織共同以協力關係參與治理性交易產業管理;六、以公布發表之賞善罰惡等手法設計行政賞罰;七、加強網路的民意交流,俾藉民意監督性交易產業的管理及性工作者反應意見以期較為迅速、有效的行政救濟;八、比照大學評鑑辦法設計內控機制管理,防止行政權限之濫用。以上建議,期作為性交易產業管理法制的最適調整,創造性工作者的幸福及性交易產業均衡的發展。
關鍵字
性工作者,最適調整,行政法五大架構,性交易產業,公私協力
|
|
2012-07-17 |
兩岸警察督察法制之研究 |
碩士班 |
黃元民 |
鄧學良 |
「督察」依字面上解釋可稱為督導和查察。在臺灣地區警察制度中,「勤務督察」是警察機關的專有名詞;大陸地區則在縣級以上地方政府之公安機關,皆有「警務督察」之編制。
警察勤務視為團隊作戰,唯有維持紀律並保護警察權利,方能安定社會治安,帶給人民幸福感。而督察職權之如何行使?則為本論文之研究動機。
經由行政法5大架構之剖析,本文研究套用社會學大師墨頓之「社會結構緊張論」,找出督察職權控制對象之5大類型,並發現對行政組織之健全,應改善臺灣省各縣市政府警察局督察員階級過低、增列督察津貼等問題;行政權限之運用,應儘量以「督察指導」代替「督察處分」;行政救濟之行使,建議大陸地區應將公務行政體系之内部行政行為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之受理範圍;行政監察之完善,可參考實務之大學評鑑制度,成立專責評鑑之內控機構「財團法人警政監督評鑑基金會」等結論。最後,督察人員的角色在「管警察的警察」中,除了「督察管理」之作用外,「督察經營」應為最佳之職權行使方法。
關鍵字
警察督察,警務督察,行政法5大架構,督察管理,督察經營
|
|
2012-07-16 |
兩岸集會遊行法制之研究 |
碩士班 |
張慶雄 |
鄧學良 |
我國憲法第14條明文規定:「人民有集會及結社之自由」,集會及結社之自由亦為人民之基本權利。1988年頒布之集會遊行法,經過2次的修法,仍不斷引發對其合憲性之質疑。大法官會議釋字第445號解釋,集會遊行法制亦未見改變,集會自由權的行使,最接近直接民權且落實國民主權的理念,最主要保障了弱勢團體的想法及參與政治之意見,在一個多元有包容性的民主社會中,人民集會及結社權利之正面功能受到重視,對社會和諧之促進有重要意義,對集會自由行使之尊重程度與處理之圓滿與否,已成為民主法治國家重要檢驗指標。
大陸地區憲法第35條亦明文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大陸地區改革開放後,社會結構發生巨大變化,人民利益訴求呈現多元化趨勢,由此產生大量的群體性事件,成為當前影響政經穩定與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採取措施預防和應對群體性事件是大陸政府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隨著兩岸經濟交流迅速發展,臺灣地區也因此涉及集會遊行法的領域,部分企業轉移資產赴大陸地區投資,致使員工失業走上街頭示威抗議,社會結構也發生變化。兩岸政府得宜儘快建立對處置約束機制以及完善行政救濟、監督制度,化解和妥善處理聚眾抗爭活動,以達到社會和諧。
本研究以行政法之基本理論:行政原理、行政組織、行政權限、行政救濟及行政監督等「行政法五大架構」,同時以文獻探討法、歷史陳述法、比較分析法及歸納分析法等作為主要研究方法,以各層面的角度來檢視兩岸集會遊行法制,有待改進之處。
經本研究剖析發現尚有多項法令未完備、不確定法律概念、欠缺明確執法裁量標準、許可制宜修改為報備制、禁制區範圍過於廣泛、刑事處罰過重、處置、救濟、監督制度不健全、政治干預及不合理之處等問題。就整體內容觀之,限制多於保障,為了促進兩岸交流共同發展,兩岸主政者應儘速檢視集會遊行法制上問題,加以檢討修正並建立評鑑制度。對其修正應朝憲法「保障人權自由」的方向進行,方符憲法與「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所保障人權的意旨。
關鍵字
行政法5大架構,集會,遊行,言論自由,報備制
|
|
2012-07-16 |
以焦點團體訪談法探究台灣民眾國家認同的樣貌 |
碩士班 |
張君慧 |
劉正山 |
自1990年以來,國家認同一直是台灣政治上重要的議題。本文採用焦點團體訪談法,讓受訪民眾透過小團體的互動,主動詮釋自己的國家認同,據此找出影響台灣民眾國家認同的因素,進而探索台灣民眾國家認同的樣貌。
研究結果發現:政黨認同會驅動台灣民眾的國家認同,具有強烈政黨認同者,其國家認同的主張往往與所認同政黨的立場一致,而對於沒有強烈的政黨認同者,年齡、省籍背景及成長經驗才是影響其國家認同的主要因素;其次,在國家符號部份,儘管民眾對於國家名稱、政黨有不同的偏好與選擇,但對於國際場合所出現的國家符號,民眾會透過民族認同來與這些符號產生某種程度的情感聯繫;最後,本文也發現台灣民眾在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概念上的混淆,其中民族的概念往往被用來論述「台灣」,而民眾也常不自覺的使用民族的概念來論述國家認同。
關鍵字
民族認同,國家認同,政黨認同,焦點團體訪談法,統獨議題
|
|
2012-05-20 |
台海兩岸建構安全合作機制之研究-以非傳統安全視角分析 |
碩士班 |
余立德 |
王群洋 |
非傳統安全成為國際安全領域的重要議題,亦是兩岸共同面臨之威脅,若以此為內涵進行軍事方面之合作(協議),有助於兩岸關係發展,又可降低周邊國家的疑慮,此為本論文研究之動機。透過文獻分析法,針對兩岸相關之官方文件、新聞報導、期刊、學術論文等。分就災害防救、疾病防治及海上救援等非傳統安全議題,來探討兩岸之合作現況及未來建構安全合作機制之研究及分析兩岸軍隊在因應非傳統安全之策略。發現兩岸交流中主權爭議是主要限制因素,雙方因應非傳統安全威脅尚未整合相關資源來建構安全合作機制,且軍隊均扮演重要角色,是兩岸未來要努力的方向。結論提出兩岸應以非傳統安全為內涵,透過之學術交流、制度協商議題、相互觀摩互訪、複合式災難聯合演習及將軍隊納入兩岸安全合作機制內之政策建議。
關鍵字
災害防救,非傳統安全,疾病防治,安全合作機制,海上救援
|
|
2012-04-27 |
中國大陸文化產業政策之研究 |
碩士班 |
黃于熙 |
王群洋 |
文化產業可提升國家軟實力,有助於改善國家經濟結構,並能促進社會發展,且有益環保的產業。因此各經濟大國皆制定有不同的文化產業政策,並致力於該產業發展,中國大陸身為新興經濟強權自然也不例外,在2006年制定〈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2009年提出〈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正式將文化產業發展定為國家發展戰略之一。
中國大陸文化產業在文革時期經歷一段對產業的生產、原料、內容造成極大破壞的時期。而在鄧小平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大陸政府開始推動將國家文化事業轉為有一定比例私有資本的文化企業,並推動傳統文化產業與新高科技(例如手機、平板電腦)結合,且致力於國家東西部發展的平衡以及協調,最後期望能達到文化產業「走出去」的目標。中國大陸文化產業發展,不只能夠改善國內經濟和產業結構、有助於帶動消費結構升級並能增加就業和創業機會外,還能夠對於環保議題有所啟發。在世界文化產業貿易中,中國大陸尚龐大的市場以及政府舉辦之文化會展活動對世界產生影響,故本文以「具有中國特色之社會主義」為途徑,分析中國文化產業政策。
關鍵字
國際文化會展,文化產業地方化,國營文化事業企業化,文化大革命,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
|
2012-04-07 |
單一選區兩票制對政黨提名制度之影響---以台灣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國民黨及民進黨之提名制度為例 |
碩士班 |
李樹義 |
廖達琪 |
國內甚少有文獻探討各黨派對立法委員選舉的提名制度,更少涉及其與選舉制度的關係,本文乃試圖探討立委選制從複數選區單記非讓渡投票制(SNTV)到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制及比例代表制混合兩票制(單一兩票制)後,對政黨的提名制度是否產生影響。
依據學理推論及國外經驗,單一選區兩票制將較促使政黨提名制度朝向下分權發展,是故,擬以本次研究探討單一選區兩票制是否具備影響國內政黨改善傳統在SNTV選制中出現提名較偏向中央集權的現象。
研究結果發現,第七屆立委選舉期間,國內主要政黨確實因為單一選區兩票制的設計而調整提名制度,也較歷屆選舉更為正視黨員及選民對於黨提名候選人的偏好,其中又以國民黨調整幅度最大,連帶強化該黨在本次選舉結果中的獲益程度。
關鍵字
政黨提名制度,選舉制度,單一選區兩票制
|
|
2012-02-16 |
亞當斯密道德哲學研究 |
碩士班 |
吳政諭 |
曾國祥 葉浩 |
本篇論文之論旨主要有兩點:第一,透過重新檢視Smith博士的理論基礎—人性論,以重新理解其整體思想。在該論證中,我將呈現,傳統詮釋其學說所衍伸的‘Das Adam Smith Problem’是立基於錯誤地理解其人性論的基礎上。關於‘the problem’持續至今日的論爭乃是奠基於將其學說欲放置在透過以同情(sympathy)或自利(self-interest)為基礎以推論出其人性論一致觀點之爭議,但,正如我在本篇論文所持之問題意識所要論證的,無論是以同情或是自利為基礎皆未整全的理解Smith博士建構其人性論的整全視野。透過呈現Smith博士思想中關於道德判斷發展機制以及市場行為運作原則的呈現,我認為,Smith博士的人性論應著重在對人智性能力(intellectual capacity)的考察之上,尤以針對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道德判斷之發展過程以及自我與他者間的相互理解為主,強調人培養其判斷力與反思能力的智性能力才是正確理解Smith博士人性論的基本方向。其次,本文第二個主要論證是,在Smith博士的道德哲學體系中,「合宜性」(propriety)與「德性」(virtue)之間的規範性關係亦是詮釋其學說重要的爭議,前者指的是對於社會大眾普遍可達到的規範性標準,後者則是指只有少數人可達到更嚴苛的規範性標準。而我的論證是,如果人類的智性能力,如判斷力或反思能力,才是理解其學說之基要概念,且Smith博士是透過此取代對人性單一概念理解方式之不足,則其所建構的公正旁觀者(impartial spectator)及旁觀者式(spectatorship)建構其道德哲學之途徑亦主要是給予道德行為者陶冶其道德判斷或反思能力以優先之地位。若此詮釋是正確的話,則Smith博士的主要關注是透過呈現道德判斷發展的一般性原則,而該原則最終歸結於公正旁觀者之判斷,透過對此原則之呈現,以建構出道德行為者認知其本身具備道德潛能(moral potential)之意涵,且在Smith博士的思想中,公正旁觀者的判斷亦是聯結合宜性與德性各自所持有不同規範性標準的重要聯結。最後,在結論的部分,我將結合其思想中關於道德潛能與人性論之間的聯繫,並嘗試證明,作為實踐道德哲學家的Smith博士認為,人所擁有的智性能力正是奠基在不斷透過反思與判斷的實踐與改進而享有其應有的特殊地位。
關鍵字
公正旁觀者,合宜性,德性,判斷,同情,自利
|
|
2012-01-03 |
東亞區域經濟合作與安全建制之研究 |
碩士班 |
許劭睿 |
王群洋 |
本文以新功能主義理論來分析東亞區域經濟合作與安全建制之關係,並從兩者的關聯性中找出解決北韓核武問題的方法。自冷戰過後,東亞區域合作的進程越來越快速,在東亞區域經濟合作日益深化的同時,北韓核武議題卻動搖了東亞區域的穩定,究竟北韓核武問題會造成東亞區域合作的破局,還是東亞區域合作機制可以解決北韓核武問題,達成東亞區域的安全與穩定。從東亞區域合作的發展過程,可以找出東亞區域經濟合作與安全建制的關連性,在東亞區域合作進程中,經濟合作與安全建制是相輔相成的,從這個相輔相成的關係中,可以分析出結合經濟合作與安全建制之作法,來解決北韓核武問題,穩定東亞區域的安全與和平。本論文研究東亞區域合作中經濟合作與安全建制的關係,分析東亞區域合作機制之進程與框架,提供政府作為制定東亞區域合作相關政策之參考。
關鍵字
東協區域論壇,北韓核武議題,東亞無核區,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新功能主義
|
|
2011-12-19 |
中國航空運輸之研究--從國內、東亞區域到全球 |
碩士班 |
李睿承 |
王群洋 |
本文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研究理論,探討中國民航業的發展走向並分析台灣民航業者進入中國民航市場的發展策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源自於中共各屆領導人所推行之施政綱領,並依據社會的演進不斷擴充其理論內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對中國國家的總體發展具有導引的作用,在經濟成長為主要施政目標的前提下,中國政府運用市場經濟的優點並維持政府在國家與社會等面向的嚴密掌控,呈現出開放與管制並行的特殊政經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內涵的不斷充實是檢視未來中國民航業發展的重要依據。民用航空業在中國的發展自「改革開放」以後同樣經歷了行政體制的變改、民航管制的解禁、外資投入的放寬等等,大幅度的改變中國民航運輸業原有的經營與管理模式,轉為將民航業視為特殊的產業並服膺於中國政府在區域經濟發展、綜合交通體系、高端產業技術提升、對外關係等宏觀政策的總體規劃。中國民用航空現階段將在中國政府的培植之下漸進的走向「開放天空」市場,推動中國民航業在東亞區域乃至全球建構「軸—幅飛航網絡」,以達成中國追求「民航強國」的長遠目標。在此一階段中,中國將汲取國際間先進的管理模式、民航產業技術與外國投資並在民航運輸的各個環節上與國際接軌、相互合作,促使中國民航業的健全發展。台灣的民航業者則在此階段中,暨可就現有的航權與協議內容開發大陸的民航市場,也可同時作為大陸民航體系的供應者,在相關產業上進行投資,擴充台灣民航業的營運規模,以促使兩岸的民航業能相互得益,是未來台灣民航業欲立足亞太不可或缺的關鍵。
關鍵字
航權,中國民用航空,管制解禁,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
|
2011-12-05 |
中國非洲政策之研究 |
碩士班 |
賴亭伊 |
王群洋 |
中國與非洲在冷戰時期在「不結盟運動」建立起夥伴關係,然而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後致力於國家經濟發展,直到1989年天安門事件的發生使得中國遭受國際社會孤立,故重新將外交政策轉向非洲大陸。隨著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對能源之需求日益增加,因此中國在非洲的利益因此轉變,除了在國際社會中發展中國家的支持,經濟、能源利益的重要性亦增加。本文將分析中國在非洲政策中的國家利益與手段,中國將自身定位為發展中大國,強調與非洲國家之平等地位,於2000年成立「中非合作論壇」,以定期的高峰會促進中非關係,並於2006年建立「中非新型戰略夥伴」,與非洲國家以雙邊方式進行經貿合作,以多邊外交在國際上進行「南南合作」,中國更以「文化外交」提升於非洲之軟實力,使中非關係更深入且持久。
關鍵字
能源安全,中非合作論壇,中非新型戰略夥伴,南南合作,文化外交
|
|
2011-11-29 |
中國與美國在東北亞之競爭與合作 |
碩士班 |
黃淑芬 |
王群洋 |
本研究以現實主義中的「權力平衡」理論作為分析的主要研究途徑,透過權力平衡理論試圖分析中美之間在區域事務上越趨明顯的競合態勢,並解釋中美雙方採取競爭或是合作策略的背景因素。本論文研究後冷戰時期中國與美國在東北亞區域安全與經貿層面之「競爭」與「合作」關係。
蘇聯瓦解後東北亞政經情勢產生變化,中國在經濟以及安全領域實力的增長,提升中國在區域內的影響力。美國基於保護自身在東北亞的利益,對於可能影響美國利益的行為採取制衡的策略因應。中美雙邊在東北亞經濟層面的自由貿易區政策顯現出競爭的態勢,但是在解決北韓核武危機以及清潔能源的開發項目中,雙方展現合作的意圖。中美競合的策略可提供台灣政府制定國家經貿以及安全政策時作為參考。
關鍵字
非核化,睦鄰政策,自由貿易區,能源開發,權力平衡
|
|
2011-11-28 |
對傳統領土主權論述之反思 |
碩士班 |
林芷如 |
黃競涓 |
領土主權長期以來被視為給定、不變的國際關係預設前提。本文採用歷史分析法,探究中世紀領地與主權間的關係,發現當時的權威空間不以線性國界劃分,而是以人際效忠關係和各種相異的統治功能,作為劃分標準。這也使得一個空間上得有相互重疊的權威共存著,和現代疆域領土上的主權絕對不可侵犯,是迥然相異的概念;同時,中世紀權威的展現是透過人際的維持,對於領地是抱著持有而非擁有的態度,與現代主權國家將領土作為權力附載體、權威具象化的工具,並不相同。隨著全球化發展,權威有了空間層域化的發展,包含向下的全球城市與向上的歐盟。權威空間再度有了拼貼、並存的可能,象徵著新中世紀主義的到來。
儘管歷史是不可能回頭的線性發展,中世紀曾有的以人際定義土地的社會關係,恐怕難以再現,但不同功能的權威空間確實是可預見的。本文最終目的在於跳脫長期以來領土圈套的制約,提供一個權威與空間重組的思辨可能。
關鍵字
主權,新中世紀主義,領土圈套,領土
|
|
2011-09-01 |
沒有劇本的政治學理論:Elster社會科學基本要點的研究途徑 |
碩士班 |
黃盈達 |
曾怡仁 黃旻華 |
許多社會學門的研究(包括政治學)或多或少以結構作為理論推演的基礎,因此,現今整體論的研究途徑仍屬於社會科學的主流途徑,本篇論文嘗試從艾爾斯特的觀點出發,一方面希望能夠釐清化約論研究途徑真正的理論內涵,另一方面希望提供另一條政治學的研究途徑,為表明艾爾斯特的研究途徑的確能與自然科學接軌,我們於文中探討整個自然科學哲學的脈絡,並將重點放置於本體論與知識論的探討,了解知識論無法成為科學判斷的標準,科學理論建構需要依賴本體論作為一種研究的方向,此研究方向正是化約論。接續我們運用認知心理機制的概念重新解釋理性選擇理論與馬克思主義,同時發現認知心理與賽局理論確實提供對人類行為更完整的解釋,以及人類道德與文化的確可能從賽局理論獲得相關產生的原因。
關鍵字
知識論,理性選擇,馬克思主義,本體論,機制
|
|
2011-08-30 |
傳統制度主義、新制度主義與Douglas North制度變遷觀點之比較研究 |
碩士班 |
郭棨堯 |
曾怡仁 |
本文整理傳統制度主義與新制度主義對於制度變遷的看法,並討論Norh1981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1990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2005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Change幾本著作中,提出了什麼形式的制度變遷研究?North的制度及制度變遷研究,對於新制度主義政治學有哪些的影響?最後比較North、傳統制度主義與新制度主義之制度與制度變遷觀點。
研究方法採用「歷史文獻分析法」和「比較研究法」,從North在不同年代的制度研究來理解其對制度變遷的發展脈絡,特別是晚期的研究中出現了較大的研究轉向,他從人類的心智模式為研究起點,這是新制度經濟學研究比較少談論的一個方式,所以藉由本文的探討期望能把North的制度研究脈絡及轉折整理出來。
關鍵字
諾斯,新制度主義,制度變遷,傳統制度主義,制度
|
|
2011-08-16 |
大陸配偶面談政策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 |
碩士班 |
蕭勝芳 |
張其祿 |
世界各地普遍存在非法移民(illegal migration),非法移民最容易發生在國民所得與經濟差距較大的區域國家間。早期我國經濟繁榮,民生富裕,生活水準遠高於大陸地區,大部份大陸地區人民在內地無法取得改善經濟的條件,在兩岸聯婚人數不斷的增加的情況下,大陸地區人民遂改以「假結婚」的手段,非法移民來臺以求解決本身經濟問題。
一個國家的公共政策是問題導向的,公共政策主要目的在於解決社會問題。臺灣政府為了避免大陸地區人民假藉結婚之名來臺從事非法行為,危害到臺灣社會,故制定了面談政策。不可否認面談政策確實有效遏阻了大陸地區人民假藉結婚之名來臺從事非法行為,但卻也造成真實兩岸婚姻民眾的困擾。面談政策是否能更為鬆綁或有其他配套措施,可以達到保障合法婚姻與人權雙贏的目標,是為筆者的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研究先從瞭解面談政策的制度、規定及成效後,再從面談政策利害關係人角度來看待論述面談政策。研究對象即是面談政策利害關係人,以居住在高雄市,參加面談政策的臺灣配偶、大陸配偶,實際執行面談政策之移民署高雄市專勤隊成員及收容中的假結婚大陸人士做非機率抽樣(立意抽樣)訪談。
研究發現,以現在(2011年)的時間點和2003年面談政策剛實施來做比較,確實可以看到面談政策有防制大陸人士假結婚來臺的成效;但隨著時間推移,兩岸關係和緩,大陸人士在現今有多元化的來臺管道,例如商務考察、觀光以及來臺自由行等,假結婚已經不是意圖不法來臺大陸人士的唯一管道;且現行面談政策在最近的2010年僅發覺出千分之2有問題的兩岸婚姻,而其它千分之998被認為是正常兩岸婚姻,都要再經過並受到面談政策的影響或困擾。因此,多數受訪談者認為面談政策雖不需廢除,但有必要加以鬆綁,以「移民管理」或「移民輔導」的方式加強對大陸配偶的「訪查」是民眾可以接受的。因此本研究對面談政策提出建議:一、現行大陸配偶面談政策應予鬆綁;二、加強大陸配偶來臺之後的訪查。
關鍵字
面談政策,假結婚,利害關係人,臺灣配偶,大陸配偶
|
|
2011-08-16 |
大陸地區績效工資制度之法制研究 2011/8/16 |
碩士班 |
林豐松 |
鄧學良 |
中國共產黨自1949年建政以來,奉行社會主義制度。然而過於講求平均分配的結果,使個人所得與個人績效未成正比,以致大陸經濟在「幹不幹兩斤半」的風氣下,瀕臨崩潰。鄧小平上臺後,拋棄過往堅守平均分配的意識型態、改變經濟體制。大陸經濟開始突飛猛進。今日,大陸的經濟實力已超越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經濟體。然而,在大陸地區耀眼非凡的經濟表現下,經濟成長的成果並未普遍反應在勞工的薪資水準上,中國大陸勞工的工資仍屬於世界工資水準排名的末段班。然而在這勞工平均工資低的社會,基尼係數已逼近了社會容忍的底線。是以,如何建立工資增長機制、理順收入分配的關係已成大陸當局當務之急。
本文對於大陸地區績效工資制度法制之研究乃以大陸國務院「關於義務教育學校績效工資制度的指導意見」為分析、探討之標的,加以論述。本論文前後共分為7章:第1章為緒論,敘述本文之研究動機、目的、範圍 、方法和限制,並提出研究架構。第2章為探討大陸地區績效工資制度之基本原理,第3章探討大陸地區績效工資制度之行政組織。第4章為探討大陸地區績效工資制度之行政權限。第5章、第6章分別探討大陸地區績效工資制度之救濟與監督,並於第7章探討績效工資制度之結論與建議。
關鍵字
小金庫,收入分配,基尼係數,績效工資,工資增長,灰色收入
|
|
2011-08-11 |
我國國有土地經營制度之分析 |
碩士班 |
黃麗螢 |
鄧學良 |
在「有土斯有財」觀念下,國人莫不已持有土地,代表一切財富的象徵。我國國有土地達360萬公頃,各級政府機關為公務或公共所需,得申請撥用公用土地,較無爭議,不再本研究範圍內,其餘非公用土地,依國有財產法第53條之規定:「非公用財產之空屋、空地,並無預定用途者,得予標售」,惟土地標售案,造成地價暴漲後,輿論界對於國有土地標售是否帶動地價上漲,逐漸產生關切。依據公有土地經營及處理原則,明文規定國有土地以「只租不售」為原則,但卻有許多除外規定,使得目前的國有土地政策儼然就是以標售為主,故「只租不售」之政策究竟對於國有土地之發展有何影響,實有探討之空間。
然目前資源有限需求無窮,政府又以土地標售作業,視為最佳經營方式之一。在國有土地資源稀少性及不可替代性,應同時加強管理國有土地佔用及閒置問題。所以在善用土地資源達到合理及最適調整原則,以行政法架構探討我國國有土地經營制度,並藉以檢視是否有待修正之處。故本文希望藉由行政法的基本原理、行政組織、行政權限、行政救濟、行政監察等五大架構,來逐一檢視問題所在及對現行制度之論述與分析,提出本研究具體建議,修正現有國有土地經營制度,期能供施政決策或在行政機關訂定行政規則時,予以規範有所遵循。
關鍵字
標售,國有土地,行政組織,只租不售,行政法
|
|
2011-08-11 |
柏克論傳統與政治---一個美學的詮釋 |
碩士班 |
紀秀蓉 |
曾國祥 |
當眾人憶起Burke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形象,英國的他嚴詞批評英吉利海峽對岸的人正在進行一場危險的革命,這些人欲從根本的拔除法國行之有年的傳統,一味推崇自由、平等的抽象權利觀念,在他眼裡是不可信!傳統所擁有的美好是來自傳統上承載著前人的智慧隨著時代更迭,改善與修正不適合套用於人的部分,這是可以見到的;相對於傳統,抽象的權利觀所喊出的口號並不可靠,他們提供的是非基於實際狀況下的各種設想,用於政治領域會產生各種意外,並不適合人的本質,這必定是危險的。因此權利觀不可靠,只有傳統才是適合人的選擇。
本文將嘗試從Burke的美學角度,首先了解其社會組成的原因來自其美學觀,之後談到其崇高與美的觀念如何在其政治體產生作用結合於傳統之中,最後注意到Burke對理性主義的批評同樣來自於其對人之本性的觀念。本文相信從美學的方式認識其政治,並不與古憲法派相衝突,而是補充其政治作品中較不清楚的部分。
關鍵字
諾斯,新制度主義,制度變遷,傳統制度主義,制度
|
|
2011-06-27 |
國際關係研究的文明轉向:亞洲學派是否可能? |
博士班 |
陳柏宇 |
凌煥銘 石之瑜 |
文明這個主題於1990年代再次被杭廷頓(Samuel Huntington)重新提起,促使國際關係學界發生「文明轉向」(civilizational turn)。學者批判杭廷頓文明分析模式的同時並企圖發展國際關係的其他文明研究途徑。於是乎「文明」的議題再度成為學術以及政策制訂者的首要議程之一。
國際關係學者探討「非西方」國際關係理論可能性時,其中一個重要選項便是以文明作為內涵,探討非西方地區的文化及歷史經驗如何幫助我們思考當代國際關係,開啟世界政治在西方主流理論假設之外的其他本體論與認識論的可能性。
本論文藉由當代國際關係的文明分析模式探討以文明為內涵的國際關係亞洲學派是否可能。亞洲常被視為文化上高度異質性的區域,因此學界對於亞洲整合的進程通常不抱持樂觀態度。然而本論文以中國、日本以及印度為研究對象,探討這三個亞洲國家關於非西方國際關係理論主張中所援用的文明思想資源,其中中國以儒家「和諧世界」主張以禮節與自我修養為內涵的秩序,而日本則有西田幾多郎「無的場所」表現日本作為文明橋樑的能動性。印度則是透過非暴力、不結盟政策與底層研究,企圖銷解國際關係認識論的二元對立。因此亞洲作為一個學派未必沒有共識,上述這三者同樣指向世界政治的「中道」途徑,為亞洲得以超越民族主義與全球化力量形成「開放的區域主義」提供出路。
關鍵字
無的場所, 後殖民印度, 亞洲學派, 和諧世界, 文明, 非西方國際關係理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