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故事
首頁我們的故事所友分享

所友分享

姓名 黃志呈
身份 政治所所友
入學年 91級博士班
現職 十方民意與政策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撰寫日期 2020年11月27日

序言

受政治所師長之邀,撰寫求學過程一篇給學弟妹,簡述大學、碩博士求學之際遇。

重考與大學時期

從小到大,真正改變我生活,是在民國77年高中畢業重考那年,那是大學錄取率甚低的年代,當時一個人背著背包,北上補習班,租屋過著重考的日子。由於自己本身並非明星高中畢業,不知道怎麼規劃,補習班教什麼我就唸什麼,考什麼就準備什麼,按補習班的進度唸,最後聯考後竟然有可上台大政治系。然而四年終究要畢業,大四要畢業前才發現,到底未來要做什麼? 在大四時,其實有些慌了。當時預官沒考上,只能當兵,若不當個大頭兵,就只能繼續唸研究所這二條路,不像現在要唸就有研究所可唸(而當時研究所考試一次都考二天,每個系所都要考個五科,不像現在每個系所只有考二、三科,有的甚至申請即可;我只記得四月、五月每個星期六、日都是在考試,考下來,右手食指寫考卷寫到長繭)。倉促準備下,只有考上文化研究所。

在文化唸到研一下時,正在考慮要不要再重考一次研究所時候,當時,班上同學在上課時偷遞了一份研究所簡章給我(那時候網路並不發達,所有的報名仍須購買簡章,填寫報名表)。那是一份國立中山大學的簡章,他說他不考中山,要去考成大,因為四間大學研究所考試同時間衝到,所以這份中山大學簡章給我,我拿了這份簡章去報名。就是這份簡章,考上了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從此人生再次轉折,跟中山大學政治所結下緣分。若沒有同學這份簡章給予的機會,我的人生路線可能完全不同。

我想分享給學弟妹們的第一個觀念是「機會也許是別人給的,但自己要會把握,當然自己還是得努力有所準備才行。」

與中山大學政治所之緣

在當時,碩士並不常見,也不會滿街跑,每位每月還有5000元獎助學金。在中山政治所的日子,其實課程並不輕鬆,老師都很嚴格要求同學們每週的學習心得,撰寫學習報告。在研一下時,我修了民意調查的課,(在當時這是顯學,就像現在的大數據、R統計分析一樣火紅)。這個課程是要實習的,而且是件苦差事,因為實習工作時間是晚上及假日。也就是白天要唸書,晚上要實習,假日也要實習。所以很多學長、同學們對此一實習工作是避而遠之,戲稱這個實習工作是「有女朋友會實習到沒有女朋友,沒女朋友的還是沒有女朋友」。剛好當時我是什麼都沒有情況,所以得以「專心」的實習,沒想到最後我在這個課程中,學到了在社會上立足的本領,在15年後(2011年),我開設了「十方民意與政策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然後生存到現在。

記得當時所長呂亞力上課一個比喻「大學上課是書在這裡,拿去唸;研究所是書單在這裡,找去唸;博士班是書在哪裡?自己去找。」現在社會很多年輕人,都想速成、只想1分努力,期望2分3分以上的收穫,受不了挫折,或者只重表面或作秀,或以攻擊別人為成名階段,或要求別人降低合格標準。殊不知這些都無益於自身人生長遠的發展,你會,別人也會,替代性太高了,只有花時間下苦工,所得到的學識、經驗才是自己的。

我想分享給學弟妹們的第二個觀念是「遇到事情,光聽別人怎麼說,不如自己想應該怎麼做;別人做過,不代表你做過;有些事情,做了才知道。別人不喜歡的工作,不代表不適合你,也許剛好是你喜歡的工作。」

提到研究所的課程不輕鬆,每位老師都有嚴格要求,陳文俊老師的民調實習、廖達琪老師的比政思維,呂亞力、黃競涓、曾怡仁、王群洋老師們在嚴厲的要求課程學分外,還有學科考試。要寫「碩士論文」前,一定得完成學科考試(現在已經改成論文大綱審查)。學科考,每考一次3小時,考試書單一次20本,每本幾乎都是三、五百頁的英文,就算在考試時可以翻書找答案,可能也不知道題目答案在哪裡。考試準備時壓力是很大,不見得會及格,學科考若二次不及格就被退學。

論考試,我是有經驗的,若沒考過,就再苦一次就好了(樂觀一點)。何以如此說,若計算關鍵性考試,我幾乎都考二次,大學考二次、研究所碩士班考二次、博士班考二次;研究所碩士班、博士班的學科考試都考二次,甚至最後博士論文口試也是二次。幾乎每件事情都是做二次,也因為這樣子,讓我對事情有更多的看法,因此考不好不見得不好,也許再考一次會比原來的更好,思慮會更嚴密些。總計我從7歲唸小學(我沒唸過幼稚園),一直到拿到博士學位畢業時,共唸了36年,而博士生涯我唸了10年,有好幾位博士班同學或學弟天賦比我好,唸的時間跟我一樣久,但最後卻放棄了,實在可惜。

我想分享給學弟妹們的第三個觀念是「唸書、考試、論文寫不好,下次多準備就好了。唸書、研究比的是興趣、耐力,而不是爆發力」;耐力可持久,爆發力卻是一時而已。若唸書、考試、論文寫不好,睡一覺就好了,繼續努力就好了。」

工作時期至今

在即將畢業的前一年,也就是民國100年時,我開設了十方民意與政策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當時至今,其實得助於很多人,有師長、有同學,當然也有晚輩,而這些都是過去人生歲月中所認識的;尤其是同窗同學、朋友,不管是在資金上、經營策略上,局勢評估上,乃至於現今公司的業務,都幫助甚多。

我想分享給學弟妹們的第四個觀念是「同學之間要好好相處,互相扶持;就算成績是天壤之別,未來都有可能是彼此互為貴人,能在一起當要珍惜。」

每個人都想要有貴人幫助,但想要有貴人相助,自己要先成為大家的貴人,敞開胸襟,樂於助人。縱觀有能力於社會立足,一展長才之人,莫不「以誠與人交往,以信與義為重」。最後我謹以「志於道,據於學,依於仁,遊於藝」這四句,我平時實踐的標準,與中山政治所的學弟妹們參考!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