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與活動
首頁研究與活動

03 Jun 2019

從地方選舉與兩岸關係看2020總統大選:一個理論的觀點

講題:從地方選舉與兩岸關係看2020總統大選:一個理論的觀點

主講人:吳玉山(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山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時間:108年6月3日(一) 10時00分至12時00分

地點:社SS 3001教室

後記(劉正山老師提供):

中山大學榮譽講座教授、中研院院士吳玉山老師今天在中山政治學研究所演講「從地方選舉與兩岸關係看2020總統大選:一個理論的觀點」,與現場約50位師生分享他對2020年總統大選觀察的理論視野。吳院士首先指出,台灣從總統直選以來,在2020大選前出現了前所未見的兩個規律的衝突:一個是地方選舉翻轉後丟執政權,二是尋求連任的總統都能成功連任一次。到底尋求第二任的總統在第一任結束前,具有執政優勢還是執政劣勢?這幾個月將是檢視理論的關鍵期。

吳院士舉了總統制的美國與半總統制的法國作例子,指出從美國總統大選期間的國會選舉(期中選舉),以及法國的經驗來看,期中選舉不但沒有衣尾效應,反而出現執政劣勢(Presidential Penalty)的現象。至於台灣,2012年之前是「混和週期選舉」,的確符合這個規律,但是2012年後總統與國會同時選舉之後,沒有能用於推判總統大選的國會選舉了。他認為我們可以將地方選舉視為替代國會期中選舉,成為用來觀察總統大選走向的替代物。

吳院士舉出,一般來說總統的第一任的執政優勢會蓋過劣勢,這點足以支撐其連任,但執政優勢持續減弱,到了第二任則會出現擺動。有意思的是,2019年蔡英文的第一任期間就出現地方選舉的遽烈變化(格局如同2014年馬英九第二任的大挫敗)。這樣的「鐘擺加速」是台灣民主史上的首次。這也增加了預測2020大選結果的難處。政治學者目前還未提出紮實的解釋,可能的原因包含了改革陣痛、社會思變意識高漲、或是網路社會情緒傳遞更快等。

若單從這個角度來看,面對2018地方選舉鐘擺效應加速的執政黨似乎面對了提前到來的連任挑戰。然而,吳院士繼續談到,台灣的總統連任還與中國因素相關。藍營所的主張「一中各表」,使用「避險」( hedging ) 的概念進行論述,而綠營則是使用「抗衡」 (balancing)的概念進行論述。那一個論述較能吸引民眾,目前很難說。何況還有柯文哲市長可能加入戰局,使得分析的挑戰拉高。他觀察民進黨兩位總統的風格,很相近,都能在務實路線與鼓動路線中,隨著選舉年的到來,進行政策轉換,這可能有助於增加執政的優勢。例如上任後走穩重路線的蔡總統,在2019年1月便進行了政策轉換,針對「九二共識等於一國兩制」進行強烈回應。「辣台妹不是撿到槍,是找到槍。」這樣的對中政策論述的轉換,有助於自己民調的突升,是個強心劑,也會削弱賴清德挑戰的基礎。

本講從理論視野,提供了與會者觀察大選的視角和框架。吳院士分析了劇情可能走向,卻沒有「劇透」。精彩的演講吸引了同學踴躍提問,吳院士一一地從三角督現象、政黨競爭策略、中美對抗、棄保效應,談到了藍綠的憲政想像。這場台灣民主史上未見的精彩戰局,將持續提供政治學者觀察、思考與研究的豐富題材。

相關圖片